峨眉山国保寺名称的由来

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寺内正殿原供奉佛、道、儒三教代表人物,故称“三教九流”。清康熙皇帝后改为国保寺。

山门上有一块匾额,上书康熙四十二年“国保寺”。明代万历年间紫铜华严塔内有4700尊小佛像,塔周围刻有《华严经》。庙门外有一座莲花铜钟,是“峨眉十景”的“圣夜钟”。

钟上铸有六万多字的“阿迦玛”等佛事法事、碑刻、疏经。国保寺重建于清同治五年。

国保寺入山门后,山上还有弥勒佛殿、大雄宝殿等殿堂。

扩展数据:

中国各地有许多国保寺庙。有些一直存在到今天,有些已经改名,有些国保庙已经从历史中消失了。

1,更名后的国保寺

湖南衡山国保寺,即衡山朱升寺,五代十国重建时称国保寺。后来,国保庙改为宋徽宗道教的沈啸宫。

湖北武汉国保寺,即武汉小红山宝通寺,在清代获得国保寺称号。

2.今天的国保庙

北京国保寺、乐至国保寺、峨眉山国保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的一部分、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上海国保寺。

3.不复存在的国保神庙。

湖南长沙国保寺建在原长沙十景之一的扶南原址上。来自南海的孙福珍举起一尊观音铜像。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冰汾孙翰哀改名为扶南清风台,寺名为“普陀宫”。

河南南召国保寺,位于河南省南召县,始建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毁于元末兵变。

山西运城国保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西北5公里的西北曲村。寺庙已毁,仅存唐代泛舟禅师塔。

百度百科-峨眉山国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