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糍粑习俗的起源和含义
吃糍粑是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为纪念镇守楚国的将军伍子胥而发展起来的古老习俗。伍子胥建城时,大量糯米蒸熟,压成砖冷却。作为城墙的基石,还储存了救荒用的粮食。后来每到丰年,人们就把糯米做成城砖状的糍粑来纪念他。
糍粑是一种代表团圆的食物。八月中秋吃糍粑,预示着家家都能幸福吉祥。因此,千百年来,人们对中秋节吃糍粑情有独钟,它被赋予了无限的寄托和深远的意义。
砸成一团象征着全家的和谐团结;汽巴的甜味预示着生活可以是甜蜜的;一家人在一起奋战的凌晨,起得越早,来年的收成越好;糍粑是一个或大或小的圆圈,象征着吉祥和团圆。所以吃圆糍粑象征着全家可以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安无事。
在广东梅州、福建龙岩、三明等客家地区,除中秋节外,每当家中有各种节日或喜事,都有制作糍粑的习俗。此外,在四川、重庆等地,糍粑中加入桂花,制成月桂糍粑,蘸炒黄豆、白糖,吃起来香甜爽口,风味独特。在清代古民居聚集的福州、闽清、湖北等地,糍粑也是各种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