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有很多传说,具体有以下三种: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打楚国国都,屈原投江殉难。沿河的人们纷纷引船争先恐后地打捞,沿水招魂,往河里扔粽子,防止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因此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习俗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这个理论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忠臣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后来投奔了吴国。因为被诬陷,被吴王赐死罪。伍子胥临死前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的首都,看吴国被越国消灭。”吴王听了,大怒。五月初五,他把伍子胥的尸体放在马棚里,扔进了河里。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3.纪念孝顺女儿曹娥说。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孝女曹娥。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候曹娥才14岁,在河边没日没夜的哭。过了七天七夜,尸体仍不见踪影,于是在五月初五跳河寻找父亲,后来抬出父亲的尸体。人们被她的精神感动,建了一座庙叫曹娥冤,纪念她的孝心。

扩展数据:

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们,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许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追赶,到了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划龙舟来纪念。

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在鼓中雕刻龙形独木舟和玩赛跑游戏是仪式中娱乐神和人的半宗教和半娱乐的节目。

2.端午节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称“粟米”、“粽子”。历史悠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叶子包裹成角状,称为“角粟”;用竹筒包装的大米密封烘烤,称为“筒粽子”。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被树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就成了广东酸水粽子。

3、佩戴香囊:端午儿童佩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疫之意。它实际上是用来装饰头部的。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绳,做成一串形状各异,各种精致可爱。

人民网-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