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突破和重大进步,构建了现代中国完整的学术文化体系。回顾和总结20世纪的学术发展,明辨是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是推动20世纪学术发展,进一步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学术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成就辉煌,积淀丰厚。它长期哺育了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在世界学术和文化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19世纪中叶开始,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也带来了西方的学术文化。西学东渐经历了器物文明传播、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等几个阶段。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的西方学术文化,进入中国后生根、开花、结果。它改变了中国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步伐,中国从传统的封建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在此期间,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传统与现代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并逐渐融合。20世纪中国的学术就是在这种斗争和融合的过程中诞生和消亡的。
中国现代学术是从严复翻译西方学术名著开始的。19年底,他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把进化论介绍给中国人,使中国学术界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此后,他先后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始财富》、穆勒的《论集团权利的边界》、甄克思的《社会的一般解释》、斯潘塞的《关于集团学习的意见》、孟德斯鸠的《易发》、穆勒的《名家学》、叶芳思的《名家学概论》,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学术界少有的著作。
1901年,梁启超出版《论中国史》,阐述近代史与传统史的区别:“自世界学术进步以来,近代史学家的职责与前者不同。以前的历史学家只记录事实,而现代的历史学家必须谈论事实与它们的因果之间的关系。以前的历史学家只描述世界上一两个有权势的人的兴衰。虽然叫历史,但无非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族谱。现代历史学家必须探索世界上所有人民的运动和进步,即人民的所有经历及其关系。”他大声疾呼历史必须突破传统,进行革命性变革,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他说:“如果历史世界没有革命,那么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希望,一切都将是漫长的,而这是唯一的大事。”此时,夏曾佑主编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材,是中国第一部以具有现代色彩的章节编写的中国通史。20世纪初,其他学科也跨越了近代。沈家本在1910创办的《法学会》、《法学会杂志》可以说是现代法学的萌芽。王国维和罗振玉对殷墟出土甲骨的研究,可以说是现代考古学的发端。章太炎研究印度哲学,王国维研究叔本华,开创了近代中国人研究外国哲学的先河。五四时期,陈独秀和胡适倡导文学革命,中国现代文学由此诞生。胡适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次从西方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在自然科学方面,李、徐寿、华等人在19世纪后期翻译了大量的著作,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15年,中国留美学生成立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研究逐步展开。
20世纪中国的学术是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亡图存真理的产物。西方各种流派的理论和众多著作,像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样,涌入中国。中国学者立足于自己,选择、认同、吸收、创造适合自己时代的学术文化。士人作为中国人,在中国土生土长,在中国接受教育,必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影响力。20世纪的第一代学者,来自旧时代,大多精通中国传统文化。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文化斗士,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等,为了完成革故鼎新的历史使命,竭尽全力地反对和决裂旧传统,但实际上旧传统已经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他们不可能完全割断传统。正如他们所说:他们
它从旧阵营走出来,进行了反击。即使是像陈这样的“全盘西化”的也无法摆脱旧传统。只要你是中国人,受过中国文化的教育,你就不可能完全摆脱中国学术文化的影响,也不可能让今天的我完全反对,完全抛弃昨天的我。同样,20世纪的中国学者,无论他的思想多么保守和顽固,也不可能完全反对西方学术文化。西方学术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日益明显,人们不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并彻底反对和抛弃西方。
没有学术文化的人。现代生活中,衣食住行大多受西方影响。西装革履,大盘子,高楼大厦,汽车飞机,西方文明无处不在。没有这些谁能活?茅盾在《子夜》中写道,吴先生头脑干枯、顽固,但从农村来到上海,背诵《太上感应》时,住的是洋房,出门要坐车。拖着辫子鼓吹复古的辜鸿铭,其实是一个受过完整西方高等教育的大学者。20世纪的一大特点是中西文化从斗争走向融合,人们在中西合璧、非中非西、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两种不同文化的斗争和融合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历史上,作为佛教文化继承者的中国,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儒佛的激烈斗争和相互排斥,逐渐融合,产生了儒释道和佛教理学。明清时期,耶稣会士将西方文化带到中国。虽然得到了徐光启、李之藻甚至顺治、康熙帝的支持,但也遭到了儒家的顽强抵抗。一两百年后,它们消失了,却没能生根、开花、结果。可见,异质文化的融合,尤其是从融合中诞生新的学术文化,是一个漫长、缓慢而艰难的过程。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这是历史上第三次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其声势和影响都远大于前两次。由于西方学术文化的先进性,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形见绌。上世纪末,中学处于混乱状态,迷失在中学与西学两军的争斗中。只有吸收西学的优点,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基础上再造“师夷长技”,才能重建中国的学术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经过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20世纪的中国学术得以孕育、产生,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旺盛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20世纪中国的学术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 .它以进化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中国传统学术推崇古代的制度和人物,推崇先贤先王,视、唐、、孔子为正统之所在。后人失去了上古正统,于是欺凌争斗,社会日渐衰败。19年底,严复翻译了进化论,社会进化论原理席卷全国,彻底改变了过时的观念。中国人学会了从进化史的角度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得出了与古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样,20世纪的学术文化抛弃了传统观念,树立了新的现代观念。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掌握了科学的唯物史观,进一步认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作用等。,把学术文化的研究置于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中国的学术文化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世纪
中国学者都相信进化论。但在1949之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它的哺育下,诞生并成长了一大批学者。二是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体系。中国传统的学术,分为经、史、子学、集,并不是严格按照学科分类的,其中经尤为重要,统领一切,包罗万象。易经包括数学、哲学和自然科学。《诗经》包括政治、历史和地理。《诗经》包括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礼记》包括政治、伦理和教育。《春秋》包括历史和政治。很多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脱离一般的儒家经典,学科之间的界限极其模糊。20世纪,中国的学术文化蓬勃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规模,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体系。自然科学移植了西方几百年积累的学术成果,独立成为一门主要学科。其中学科分支较多,建立了数学、科学、文化、卫生、农业、工程、医学等多个学科,达到了较高水平,有益于国计民生。和人文学科
并独立诞生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新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新学科。由于20世纪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不断加深,知识和信息量大大增加,学术文化的内容日益丰富,范围日益扩大,彻底突破了传统的经典、历史、哲学、藏书的旧框架,形成了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新的学科分类体系。
第三,理性方法的应用。传统的学术研究方法不够严谨,逻辑不够严谨,推理判断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书房里有直观感受,冥想,自省等等。一些非理性的方法,如意象、感知、信仰、思辨、情感等,只要能表达研究对象的真实或虚幻状态,就能形成一些学术知识,如古代的瀛海九州说、天人感应说、明心见性说等。20世纪中国学术界引进西方的研究方法,运用归纳和演绎,重视证据,摒弃主观偏见,持冷静客观的态度,用理性的方法对某些对象进行具体准确的认知活动。在自然科学中,使用显微镜、望远镜等科学仪器和实验手段,而在社会科学中,则强调调查研究方法,以获得第一手实用材料。20世纪学术文化的追求是准确具体地把握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而理解其本质和规律。现代学术重视理性精神,而不是情感、信仰或权威。
第四,高举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进入20世纪,帝国主义侵略更加凶猛,封建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压迫更加残酷,内忧外患,人民水深火热。20世纪的中国学者目睹山河破碎,人民苦难深重,抱着无限的同情,唤起了他们的责任感,慷慨地以拯救世界为己任,在各个学术领域苦心探索研究,以救国为目的。20世纪中国的学术是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诞生和发展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20世纪学者的强烈愿望。自然科学、经济、工业、教育、政治、哲学、历史、历史、教育和唤起人们的希望,以及文学塑造了许多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20世纪中国的学术文化是伴随着中国的苦难而产生的,它推动了国家的进步,呼唤了民族的崛起,激励了群众的奋斗。因此,爱国主义渗透其中,成为其主要精神支柱。20世纪的中国高举爱国主义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