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苏军是中国历史上最委屈的反贼?
苏军对于留在京城的富绅来说并不可怕。苏军要想在京师立足,必须与有钱有势的士族合作,否则一事无成。
苏军一进京,就听说王公大臣们簇拥着晋城皇帝司马燕在宫里等他。表面上,贵族们在保护司马燕。但事实上,富绅们正等着与苏军谈判..
富绅们的这种做法,相当于把选择题直接摆在了苏军面前:如果你愿意合作,我们可以商量;如果你不想合作,请和皇帝一起杀了我们。
看到世家子弟的这种表现,苏军反而冷静了下来。苏军入京,最怕的就是贵族不合作。如果那样的话,苏君就必须一个人对抗整个江南的豪门士族。
但是现在豪门的士绅们都表现出谈判的样子,苏军觉得可以获得对方的认可。只要你愿意谈,什么都可以说。
在这种背景下,苏军对俞氏兄弟发出通缉令后,立即宣布大赦。苏军的意图很简单:我要求很低。只要你不反对我,我可以保证不侵犯你的既得利益。我所有的行为都只针对郁亮。现在郁亮跑了,我再也不会拿走他留下的权力真空。大家分享一下吧。
焦昭大赦,但郁亮兄弟不在原案。-《晋书》卷一百,传七十
苏军的说法效果如何?还不错。就在苏军表现出诚意之后,士绅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配合苏军。
第一种合作模式以王细洋·西玛为代表。他公开表扬苏军,积极配合苏军..司马迁这样做,是因为郁亮抢了司马迁的长官位置。现在苏军收拾了无良的郁亮,司马迁肯定会大声叫好。
而苏君作乱,夷夷君述其荣,君大悦,复为骑士。—《晋书》卷五十九,《列传》卷二十九
当然,司马王细洋对苏君给予了全力支持,这也绝非空穴来风。在晋明帝司马绍最初的安排中,司马迁是大权在握的行政长官。如果苏君能正面回应司马迁,司马迁就有了恢复职位的可能。
但苏君显然不敢正面回应司马迁,因为这样会得罪贵族。司马迁失去执政地位不仅仅是因为郁亮的个人欲望,更是因为豪门和士族联手打击皇室。
这也是王细洋司马启虽然积极配合苏军,但仍未能当上行政长官的原因..
第二种合作模式以刘超和钟雅为代表。他们经常在公开场合与苏军对着干,双方表现得水火不容。其实这也是一种合作方式。刘超和钟雅以“皇帝卫士”自居,仿佛没有他们,苏君会更加欺负皇帝。
饥不择食,米贵的时候,我提问的时候觉得没什么,越恭敬越恭敬。帝八岁,虽深居简出,但在开导《孝经》和《论语》方面,优于裘德。—《晋书》卷70,传40
从名气上来看,这只是一场政治表演,刘超和钟雅都获得了口无遮拦的名声。而苏君又不敢报复刘超和钟雅,只好再忍一次。从现实利益来看,刘超和钟雅的这种政治表现也极大地遏制了苏军的权力扩张。
晋城的皇帝司马燕很年轻。如果没有刘超和钟雅,苏军可能会成为司马燕的监护人,然后成为真正的首席执行官。但刘超和钟雅把司马燕牢牢抓在手中,从根本上杜绝了苏俊成成为特首的可能。苏军虽然气得不得了,但是一直不敢对他们怎么样,因为苏军再也不敢树敌了。
对苏君来说,最危险的人绝不是留在京城的世家子弟。当他们决定留在首都时,他们实际上准备与苏军合作..苏军真正的敌人是逃离京城的官员。他们宁愿逃跑也不愿与苏军合作,这是苏军最想消灭的敌人。
刘超和钟雅虽然一直在反对苏军,但还是一种另类的合作形式,所以苏军并没有伤害刘超和钟雅。
第三种合作方式,以王道为代表。他没有褒贬苏军,而是不带感情地配合苏军。给人的感觉是公事公办,我们没有交情也没有仇恨。
君导德行,不敢加害,仍以此官为左右手。—《晋书》卷六十五,传三十五
其实大部分官员都是这样配合苏军的。苏军要想在京城立足,离不开贵族们的支持。但是激怒了苏军,他可能会不顾一切地杀人。
所以,这种公事公办的态度是最安全的,他不会刺激苏军,也不会让逃亡的余兄弟陷入绝望。未来会怎样?没人知道。
史书讲到苏军进城,给人的感觉就是鬼子进城了。一句话:杀,烧,抢!这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实在令人发指。
《晋书》与《子同治鉴》的记载不一致。首先,苏军军纪败坏,进城后实行“三灯”策略。他还说,苏军的军队只针对士兵,只要他脱下军装,就不会受到牵连。
坦率地说,人们说:“看形势,就破台城。既然不是军人,就不需要当兵。”自台城陷,勇役者死多,白衣者无他,故人谓有先见之明。—《晋书》卷78《列传》48
当初大妈出事的时候,宰相左承空坦言:“你看形势严峻,一定会攻破台城。既然不是军人,就不需要听话。”台城失陷,很多人臣服而死,白衣之人没有别人。——《子同治鉴》晋纪十六
作为帝国的高级官员,孔坦甚至说我们在劫难逃。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还是脱下军装吧。
《白衣无人》证明苏军不会滥杀无辜,只要脱下军装就不会受到牵连。但孔坦赤裸裸的投降言论并没有遭到唾骂,大家都称赞他有远见。
这说明苏军的军队不是一群没有人性的野兽。这种翻手为牢的原因是苏军最后失败了,所有的责任都应该归于苏军..
看看苏军入城后与贵族的配合,就知道苏军绝不会滥杀无辜。苏军希望获得富绅的支持,在京城站稳脚跟。他怎么能做出如此惨无人道的事情?如果苏军真的这么残忍,谁还敢和他合作?
苏军与盟军(文桥、郁亮、陶侃)对峙近一年,盟军屡战屡败,以至于老谋深算的陶侃差点退回荆州。
当时起义军屡战屡败,巴军粮草告罄。陶侃生气地说:“你面前无忧无兵,却有一个老仆作你的主耳。如今北方打了几场仗,精兵安好。荆州收胡叔、二禄,粮仓要准备。如果没有食物,仆人会想回到西方,想得更好。但在这个年龄,阻止一个小偷还不算太晚。”—《晋书》卷六十七,传三十七
这一年间,是大都市的富绅们保证了苏军的后勤,绝对是自愿行为。因为苏军自己的军力也就一两万人,这点实力根本不足以震慑豪门和士族。
由此看来,虽然合作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苏军的诚意还是很足的。而富绅们也投桃报李,在随后的战争中帮了苏军不少忙。
但苏军最终失败,在一场局部战役中意外身亡。苏军为什么会失败?我们明天继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