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起源与发展

汉服,全称“汉族传统服饰”,又称汉族传统服饰、汉服、华服。从明末清初黄帝即位开始,以“从华夏到汉”的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自然演变为具有独特汉族风格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汉服是汉民族的文化符号。

汉服中的“汉”字与汉族中的“汉”字是一致的,这个字的词义引申也有从汉代扩大到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汉服,全称“汉族传统服饰”,又称汉族传统服饰、汉服、华服。明末清初黄帝即位以来,以“从华夏到汉族”的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和汉族的礼仪为核心,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汉族风格和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系。它不仅传承了汉民族优秀的织、染、绣、刻工艺,也是中国“礼仪之邦”和“穿衣为国”的重要体现。

在以后汉族统治的朝代,用汉服继承周宗的汉法是国家大事。《周易》中的“黄帝、尧舜垂衣而治天下,其利得于乾坤”就是说,上衣之形是天意,神圣不可侵犯。汉服还通过华夏法制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圈,亚洲国家的一些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都有或借鉴汉服的特点。

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明,汉服的样式不断更新演变,但不变的是以汉服为代表的汉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礼仪制度。

《马王堆三号墓手稿》中有最早关于汉服的记载:“简44‘四美,二在楚府,二在汉服’。”其中“汉服”是指汉代人穿的衣服及其背后的礼仪制度,即李周、李逸、李记等地记载的冠服制度。《新唐书·舒曼》记载:“商人是土生土长的汉人。部落在铁桥北,不知道迁徙日期。先攻汉服,后参祝融风俗。到目前为止,朝霞已经裹住了我的头,其余的并无不同。”这里的“汉服”是指汉人穿的衣服。

《辽史》:“辽太宗入晋后,皇帝及南班汉官用汉服;皇太后和北方契丹朝臣穿的都是国服,他们的汉服是五代两晋的遗风。汉服,黄帝开始做加冕礼章服,后主用它作为祭祀享受。汇通、太后、北廷臣都是国服;皇帝,南朝臣汉服。干衡之后,礼北也用汉服。Xi庆功后,赠以汉服。”一方面说明汉服作为汉族的服饰,在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有所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说明辽朝皇帝对汉服礼仪文化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