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发展史
事实上,130年前,贝塞麦发明底吹空气炼钢法时,就提出了用氧气炼钢的设想,但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没有实现。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奥地利Voest Alpine才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氧气炼钢,由此诞生了氧气顶吹转炉,又称LD转炉。顶吹转炉出来后,发展速度很快。到1968氧气底吹法出现的时候,世界上顶吹法的钢铁产能已经达到2.6亿吨,占据了绝对的垄断地位。1970以后,由于发明了碳氢化合物保护的双夹套底吹氧枪,出现了底吹法。各种类型的底吹转炉(如OBM、Q-BOP、LSW等。)在实际生产中表现出许多优于顶吹转炉的优势,对一直居于首位的顶吹法提出了挑战和冲击。
顶吹法的特点决定了它存在渣中铁含量高、钢水含氧量高、废气中铁粉尘损失大、冶炼超低碳钢困难等缺点,而底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些缺点。但由于底吹法使用碳氢化合物冷却水口,钢水含氢量高,需要停吹后注入惰性气体进行清洗。基于上述两种方法在冶金上的明显差异,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许多国家开始研究结合两种方法优点的顶底复吹熔炼法。继奥地利Eduard博士在1973对转炉顶底复吹炼钢的研究之后,转炉复吹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复吹转炉,从80年代初开始正式用于生产。由于其优于顶吹和底吹方式,且易于现场改造转炉复吹,几年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国家(如日本)已基本淘汰了单纯的顶吹转炉。
在传统的转炉炼钢工艺中,从高炉出来的铁水在混铁炉中混合均匀,然后按一定的比例装入转炉,再在一定的供氧量、枪位和造渣制度下,降下水冷氧枪吹氧进行冶炼。吹炼终点时,提枪倒炉,测温取样成分,如钢水温度和成分达到目标值范围时出钢。否则,降低氧枪再次吹气。出钢时,向钢包中加入脱氧剂和铁合金进行脱氧和合金化。然后,钢水被送到铸造车间或连铸车间进行铸锭。
随着用户对钢材性能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钢材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与此同时,钢铁生产企业越来越注重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扩大品种,节能降耗。在这种情况下,转炉生产工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铁水预处理、复吹转炉、炉外精炼和连铸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转炉炼钢模式。从简单的转炉冶炼发展到铁水预处理-复吹转炉吹炼-炉外精炼-连铸的新工艺流程。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大规模、现代化和连续的设备。氧气转炉从原来的主导地位变成了新工艺的一个环节,主要承担钢水脱碳和升温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