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前政府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隋代中期,科举制度诞生。杨迪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设立进士,这是科举制度的开端。后来唐朝采用了这种制度。详见下文。
隋代科举制度的诞生
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杨迪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设立进士,这是科举制度的开端。
隋朝虽然短暂,但却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成就的朝代。不仅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国家统一,还开凿了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而且废除了以门第选士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度,加强了皇权。?
据《旧唐杨宛传》,“只是在杨迪附近才设立了进士科,但当时还是试验”。《旧唐书·学登传》也说“炀帝承盛世,又改前法,设进士等科。于是后人纷纷效仿。穷则寡。杂文汇编,名之策。不是基于物质,而是基于虚荣心。”?
由此可见,杨迪当初设立科举部取士的时候,科举制度还只是一个设想,还很不成熟。杨迪大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他写道:?
天下虽重,但独治不安,帝王之功与秀才之功不可同日而语。自古以来,明朝以来,政府都是国家建立的,何乐而不为,选贤任能,采取隐居的方式。.....夫孝为听,是人伦之本,德诚为本之本。或礼可召,或操反复清净,故刺激贪欲,有利风化。刚强正直、坚忍宽容、学业优秀、文采秀丽、为庙所用,是胡琏的资本。如果只是有点矮,可以拉出来侮辱一下。如果你很强,你可以让它成为一个棋子。所以收藏记录一技之长是可取的,一切善行都要进行,不会随时代而放弃。.....文武百官,五品以上,应依十品科举。首先,不需要准备。我会尽快得到提升。
圣旨已经明确提出了十位科举人的条目和标准,即孝顺、廉洁、节俭、反复洁身、刚毅正直、坚忍不拔、学术敏感度极佳、文采优美、能力和实力。选择候选人的项目和标准是明确和具体的。?
后来,杨迪大帝五年(609年)六月,他又颁布了一道圣旨:?
各郡要博学多才,英才辈出;膂力是强大的,超越的,平等的;勤政能干;堂堂正正,不避强抑,四品科举。
诏书将过去的十品科举改为四品科举,以科任人的标准比前者更加明确具体,为唐代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治者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就选官制度的本质而言,它是封建国家的一种选官政治制度。因此,从哪个阶级和阶层选拔官员,通过什么渠道,以什么方式和方法,以什么标准选拔,只能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再次统一繁荣。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来看,布衣中的中小地主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望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低下的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贵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明显削弱和衰落。它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官员充实各级政府的行政机构,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正常运转,达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既不利于满足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不符合中小地主做官从政的合理要求,让地方豪强地主和经常捧秀才杀人夺权的地方官员享受选人用人的巨大权力。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强调重学轻才的九品钟政制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因此,废除九品钟政制度,实行新的招生制度势在必行。在这种宏观历史背景下,科举制度应运而生。她以一时的新姿态和蓬勃的精神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她的特点是自由运用(“自我推销”)。以考试为主要依据(即“一切取决于文成”),以集中于封建中央政府吏部的考试权力,以自下而上逐步淘汰的差额考试为主要筛选方式,以强化皇权为目的,将入仕之路广泛向地主阶级各阶层开放。?
虽然隋朝希望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封建国家需要的统治人才,但是在隋朝统治的三十多年里,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非常有限。“示异贡品不过十几个。”此时的科举制度在考试目的的确定、考试内容的选择、考试程序和方法的完善等方面都不完善,是科举制度的初创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唐朝的成就。
唐代科举制度的实施
唐代科举制度的实施(1)
唐朝虽然在政治上推翻了隋朝的统治,但在文化教育方面,特别是在选官制度方面,继承了隋朝一切优秀的组织制度,并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在唐太宗和唐高宗(627-655)之间的二十多年间,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考试制度,成为中国典型的科举制度。后人只是修修补补,略有改动。
618唐朝建立后,君臣李世民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认为“安之根本,在于得民”。只有“任人唯贤”、“量才任官、任省官”,才能巩固封建政权的基础,实现长治久安。基于上述考虑,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逐步完善了这一制度。唐高祖五年(622年)的选举诏书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其特点是面向社会,自由报考,公开竞争。
1.候选人的来源和注册程序
唐代考生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来自学校的“学生”;二是通过郡县地方选拔考试选拔派出的“乡贡”;第三,皇帝亲自挑选的人选“出招”。其实考生来源主要只有两个,学生和农村贡品。
关于报考手续。
唐代科举考试分两级进行,即地方郡县和中央官学的初试和尚书省的省试。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州县两级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礼仪考试)-吏部复试。
2.考试科目和内容
唐朝的科举考试提供了许多科目。据《新唐书·选》:
他的科目的目的是有学问的学者,有学问的经典,有智慧的人,有学问的法律,有学问的书籍,有计算的计算,有一部历史,有三史,有开新世纪的仪式,有道的榜样,有一个男孩。有五经、三经、二经、一差生、三礼、三传、一史部。
其中,永久臣民主要包括秀才、明静、进士、法明、子明和舒鸣。这些科目也被称为普通科目。
3.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科目虽多,但方法只有口试、贴经、墨意、谋略、诗词五种。
4.唐代科举制度的作用、弊端及其影响。
隋唐统治者建立和实施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扩大统治基础,从而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确实起到了这样的历史作用。
首先,选举和用人的权力集中在封建中央政府的吏部,强化了皇权。自从实行科举以来,一般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父教子,兄教弟,无所事事”。他们投身于科举考试,尤其是“士为士选士,兼听八方,望其雅”,增强了朝廷的凝聚力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其次,有利于思想的统一。科举选官有统一的内容和要达到的标准。全国各地想通过科举做官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去适应和达到这个标准,这在有形无形中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第三,它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和广大的普通百姓的子弟开了为官之路,使过去所谓的穷人,也就是社会上的中小地主和普通百姓,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参政的机会,甚至获得了高官厚禄。唐代的考试制度实行公平竞争的原则,优胜劣汰,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大批优秀人才。
参考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