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加一战有什么历史意义?
1911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新的共和政权。民主和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特别是甲午战争的屈辱和失败的中国人民,渴望向西方学习,以实现民族自强和民族复兴。恰在此时,一战的爆发导致国际体系发生巨变,为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加入国际社会提供了动力和契机。梁启超认为,如果中国能适当利用国际形势,就能实现创建“完全合格的民族国家”的目标。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积极号召中国参战。
从外部形势看,一战的爆发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危险。侵华是日本的既定政策。但1895的“三重干涉”事件让日本认识到,西方列强不会坐视日本独自吞并中国,因此一度克制对中国的侵略。但是一战的爆发,让帝国主义列强把目光集中到了欧洲大陆,日本得以在东亚横行。1914年底日军占领山东后,中国参战的愿望更加强烈,因为只有作为战胜国参加战后和会,才有收回山东主权的一线希望。
中国参战的另一个动机是获取经济利益。英国已表示,如果中国采取任何不利于德国利益的行动,将考虑中国延期支付庚子赔款并确保其他资金援助的要求。
总之,当时中国选择开战利大于弊。可以说,通过参战来亲近西方、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是甲午战争和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探索走西方道路的一种表现。
中国参战的直接目标是利用战后参加和会的机会,试图收回日本从德国人手中夺取的山东主权。为此,中国给同盟国送去了大量的粮食和枪支,近20万中国劳工奔赴欧洲和中东为同盟国服务,数千人丧生。
中国虽然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自己的利益还没参战就被盟军出卖了。英法俄日的秘密协议使中国无法达到直接参战的目的。更不幸的是,此时的中国人还不知道自己被出卖了,还对胜利抱有非常幼稚的幻想。当协约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时,北洋政府用三天的全国性假期来庆祝。在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的和平宣言的鼓舞下,怀着对美、英、法的信任和对世界新秩序的期待,以及渴望享有一举夺得国家、改变鸦片战争以来近80年屈辱历史的权利,北洋政府派出了包括驻美外交部长陆征祥、顾维钧、驻英外交部长施肇基在内的强大外交团队出席巴黎和会。然而巴黎和会如期上演了战胜国被屠杀的一幕。1965438+2009年4月30日,美、英、法三国会议不顾中国代表的反对,决定将德国在山东享有的一切权利割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中国举国愤慨,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中国依靠外交手段为他讨回权益的梦想顿时破灭。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下,北洋政府代表拒绝在6月28日签订《凡尔赛条约》。
中国在参加一战的问题上经历了曲折和屈辱,但在巴黎和会上最终实现参战和斗争,意义重大。
首先,中国的抵抗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同情。伦敦《泰晤士报》指责英国政府背叛中国,称“虽然中国为战争做出了牺牲,但却被当作战败国对待。”美国《波士顿记录》认为,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是“粗暴野蛮的掠夺”。《纽约之声报》认为,这是“帝国主义外交史上最卑鄙的行为”。美国驻华大使保罗·瑞安施愤然辞职,抗议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背叛中国。战后,美国迅速调整远东政策,目标是阻止日本人称霸中国。英国也改变了对日同盟政策,选择与美国联手遏制日本。这些都为1921 ~ 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解决山东问题奠定了基础。
其次,部分参战目标达成。中国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收回山东主权的目标,但也部分实现了参战的目的:废除与德奥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停止或延迟支付庚子赔款;获得国际社会入场券,首次以战胜国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重排,成为国联创始国之一。
第三,唤醒了民族的进一步觉醒。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的历史时代。一战和二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弱小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肆意践踏,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贪婪和掠夺本性,彻底粉碎了中国人民对“国际正义”和“正义战胜强权”的幻想。于是,中国人开始在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和西方道路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声音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他们把票投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 *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找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一直扮演着极其恶劣的角色。它是欺凌中国的列强中的头号恶魔,也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一战爆发后,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攫取山东权益,实现扩张野心。在中国参战问题上,日本人一再阻挠中国参战。中国试图通过参战解决山东问题,为一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但在巴黎和会上受辱,未能收回山东的主权,而山东的主权也植根于日本。
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面对战争,都应该有选择何去何从的权利。中国参加一战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被列强主导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战争之路曲折、艰难、漫长,让人心酸、叹息、发人深省。弱国没有外交,弱国在国际事务中没有话语权。我们必须永远记住这一点。历史告诉我们,富强才是硬道理,弱小被欺负,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只有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维护自己的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才能与其他国家平等相处,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应有的位置。
虽然中国参战含有从众因素,但他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受到平等对待,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但是,中国的选择本身是积极的、开创性的。通过参战,废除了与德奥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先河。庚子赔款和其他对德贷款的利息支付暂停或延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从广义上讲,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入场券,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新安排,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成员,并与国际社会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制度联系。
纵观晚清民国历史,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对外战争,有三次比较关键: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以及相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学家关注的是第一次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第二次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以及相应的二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与较晚,程度较轻,所以没有受到重视。然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如果没有甲午战争,中国仍然会追求宪政,但没有必要进行共和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抗日战争)本质上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伸和扩大。
推翻满清只是改朝换代。从清末到民国经过辛亥革命,虽有反复,但中国对宪政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历史本性。袁世凯虽然是专制主义者,但国体政体的共和宪政道德已经奠定,中国在这种道德下进入了从共和专制重新出发的阶段。袁世凯镇压了革命党的“二次革命”,革命党已经失去了翻身的能力。全国没有强大的颠覆力量,中央权威完全确立,袁世凯威信空前,中国有稳定发展的基础。然而,这一切都被一战打破了。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的均势被打破,西方列强对中国政府的约束力突然空前薄弱。袁世凯似乎可以自己做决定,而不必太担心西方的立场,而日本在东亚获得了强大的地位。于是,在日本的鼓励下,袁世凯走上了称帝之路。正因为如此,国内的局势,包括北洋势力本身,都崩溃了,后来中国的军阀混战和地方割据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革命党也趁机再次崛起,让后来的国民政府得以发生。
一战的结果是日本在东亚异军突起,作为东亚第一强国,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绝对平衡。所以中国青岛之后,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领土野心空前膨胀。随着中国走上频繁内战的道路,日本得以与国内各种势力结盟,特别是东北、山东等日本租界,进步神速,为侵华战争奠定了新的基础。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民族工商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国私人工商业资本初步形成规模,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真正开始走向资本主义。但反资本主义的左倾思潮也随之兴起,左倾思潮与迅速衰落的农村汇合,与农民结合,形成新的革命潮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随着袁世凯政府的垮台,段与李之争使北洋政府进一步破裂,中央政府的权威空前削弱,全国失控。日本人、苏俄、革命党不断在中国制造冲突,整个中国成了冒险家的天堂。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的诞生,整个世界的历史被改写,浩浩荡荡的赤潮奠定了世界性的基础。中国无法逃脱,陷入了这股洪流。段政府对西北利亚的入侵和对外蒙古的夺回,宣告了中国对苏俄的严重威慑,从而使中国成为苏俄必须给予战略颠覆和控制的远东第一敌人。至此,中国出现了* *,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国民党迅速向左转。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虽然还是一个弱国,但第一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在世界上站了起来,现代东方大国的地位被世界所接受。段的参战决定,使中国第一次主动参与到世界的大运动中,为蒋介石坚持抗日,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确立世界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中国的战胜国地位强烈刺激了民族主义情绪,使中国失去了戊戌变法后形成的博大、包容、自由的胸怀,开始在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的两极间碰撞,而革命党的重新崛起使民族精神走向革命崇拜。在土匪也自称革命者的革命宗教里,越来越多的激进主义能够扫除一切,包括革命者本身。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轻易失败,宣告了旧文化的极度衰落,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而青岛国际权益交涉成为契机,新文化运动演变为五四运动,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