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人文历史
日照历史悠久。夏商朝属于东夷。《鲁孝经·春秋》说,是西周初年的著名人物,是一位“东方学者”。今天,在秦楼街冯家沟村的东南面就有一个。传说它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姜尚也是日照人。西周至战国初期,属莒国。公元前11世纪,商朝灭于周朝后,少昊的后裔被封为莒国国君,定都今莒县城阳。公元前431年,楚国灭了莒国。历经沧桑,宋于第二年(公元1087年)设日照镇,属莒县,取“日出先照”之意(据乾隆年间日照县志),故得“日照”之名。南宋日照状元张行简祝贺日照由镇升为县,并写道:“大定二十四年,听说莒州升为县。在天堂,快乐写作。”《山海经》云:“琅琊台在渤海,琅琊台东”。《纪年》也说:“东海之外,有山有屋顶,有梯有天,有台有仙,有羽人居住。天台宗人,神明所携之山,亦浮于海,无纪经年。然而女娲削足适履,立于四极。她见无仙山,便移至琅琊之滨。”我怀念阳光,虽然住在海的一角,但我享受琅琊榜的名字,天台的胜利,太乙的背影,东海的怀抱,雾蒙蒙的山川。自古以来就是祭祀太阳神的地方,也是黄老成仙的故乡。公爵尚赫、安其生、于吉、葛玄等。都是在这里悟道拜师,秦汉武皇帝来这里求仙访道,大获成功。阳光的名字始于元佑。祖岳:在天台山,江上有公公题词:“天上人间无天然奇石,日照台前有胜景”,故建“日照”之名,谓之“海上日出,黎明先照”。日照历史悠久。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日照是亚洲最早的城市。夏商时期属于东夷,西周到战国初期属于莒国。宋二年(公元1087年),设立日照镇,隶属莒县,取“日出先照”之意,定名为“日照”。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设日照郡,明属莒州、益都府,清属青州、益州。民国时期,先后归属胶州路、琅琊路;1928撤路,直属山东省政府。1940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次年8月隶属滨海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划归沂水行署、胶州行署、临沂行署。1985年3月撤县设市,1989年6月设市地级市,1992年2月以县设区。陶文化源远流长。日照已发现重要龙山文化遗址800余处,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陶器多以黑面砂陶和黑亮面细泥质陶为主,有的为磨光黑陶,陶器表面以素色为主,有的饰有弦纹、划痕和孔洞。如凉城遗址、药王城遗址、东海屿遗址、丹徒遗址出土的各类黑陶制品,精美绝伦。特别是东海屿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洞杯,无釉黑光泽,薄而硬,壁最厚1mm,最薄处0.2mm,重量仅22g。制造工艺精湛,堪称天下第一。陶文泰豪时代
日照是中国古代太阳文化的起源地,是世界五大太阳文化起源地之一。历来有拜太阳的习俗。据考证,《山海经》中记载的何的《唐古》和《第十王国》就在日照地区。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天台山上至今仍有一些与太阳崇拜有关的遗迹,如太阳神石、太阳神陵、大义陵、祖先象、东方龙、老母庙、雉鸡、石椅、石磨、日晷等。莒县陵阳河出土的“太阳火山”和“太阳火”陶文,以及陶器上大量的太阳图案,都充分证明了日照地区东夷先民的太阳崇拜传统。《后汉书·幻传·昭言》记载莒有五阳之地:城阳、南舞阳、开阳、杨度、安阳等地名,是古代莒国太阳崇拜的直接证据。聚贤馆苏肇庆先生在《彝族崇拜太阳,秦始皇东游琅琊》一文中说:“特别是东夷人对太阳神的崇拜由来已久,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关于太阳起源的神话故事。”"少昊河人,主要崇拜太阳,居住在塘沽(又称伊谷),是太阳神保佑的圣地."“利用历史遗迹和考古资料证实这些古老的神话,有可能塘沽就在东海之滨的琅琊一带。早在5000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判断四时的日出方向,并利用这种原始历法发展农业和航海。解放初期,菊地灯还很流行。日照有个民间节日叫太阳节。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农民将新收割的小麦做成太阳形状的饼,祭祀太阳,感谢太阳给了大地阳光,让农民有个大丰收。据说后来这种饼越做越大,厚的叫锅饼,薄的叫煎饼。这就是山东煎饼的由来。1992日照人自己作词作曲。著名歌手范琳琳演唱的《太阳升起的地方》获得全国新歌大赛奖,并被中央电视台选为“本周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