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少数民族与彝族
巴蜀文化、少数民族与彝族
彝族,自称“苏诺”,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占90%。分布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口150多万。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蜀国的后裔。早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据《史记》等史书记载,黄帝娶了蜀山世家女子雷祖后,生下了昌邑,昌邑娶了蜀山世家女子后,生下了颛顼。颛顼的一个后裔被封在蜀,即蚕丛家族。蚕丛家族从发源地岷江上游进入成都平原建立蜀国,第一代蜀王叫蚕丛。继杜甫、杜预等皇帝之后,来自川东的普越人明凯进入蜀国。独玉部落的一支沿岷江河谷南下进入今天的四川南部,一直到黔西北部和云南东北部(昭通地区),再从云南东北部进入凉山,就是彝族中的黑衣人的祖先。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部落也南迁梁山。在先秦时期,他们是“西南夷”的迁徙者和彝族人,即彝族白彝的祖先阿莫斯·杜甲和祖祖吾居。
秦汉时期,彝族先民建立了夜郎国。汉武帝建立夜郎国,为犍为郡。汉晋时期称为贫民,大规模迁入四川腹地,广泛分布于巴蜀地区。之后,生活在四川腹地的穷人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生活在凉山地区的彝族被统称为罗罗(罗兰、罗兰)。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元朝统治凉山,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描述,彝族人居住在城镇和坝区。元朝灭亡后,大量汉、回军队进入梁山,占领了平坝这片沃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压力,彝族人不得不搬到山区半农半牧。元、明、清初都在这一带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改为土产。民国初年,属于上川南路和建昌路。1939设立西康省,改西康省,为垦殖委员会。1952年建立凉山彝族自治州(隶属西康省),1955年改为自治州。
(1)社会形态
新中国成立前,彝族社会是以宗族(家支)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等级社会。在奴隶制社会阶段。所有社会成员都属于黑衣人、曲诺人、阿嘎人和夏希人。早在明清时期,彝族社会的“乌骨”和“白骨”之分就非常明显。黑骨,即黑易,为一等;白骨即白彝,包括曲诺、阿嘎、夏溪三个等级,其次是二、三、四级。彝族以家族支系(主要指黑彝家族支系)为单位聚居,以等级区分贵贱。
黑彝(包括土司和穆图)彝语称为“诺”,意为黑或彝属。黑衣人是彝族社会的统治者,占有大量的山地、土地、牲畜和奴隶,具有世袭的贵族身份。彝族社会没有平民,除了黑彝以外的各个阶层都是奴隶。
曲诺,彝语“曲”意为白,“诺”意为黑,曲诺意为无辜的人。曲诺没有人身自由,其人身属于黑衣人,但黑衣人不能随意杀买曲诺,只能转让给其他黑衣人,也可以作为“生命价”补偿或赌注给其他黑衣人。在人的身价有变动权之前,黑衣人一般需要曲诺本人同意,不能拆散家庭成员,扣押财产。转让后,Trino仍然保持Trino的地位,新主人不能将其降低到Trino以下的其他等级。曲诺由早期社会内部分裂的部分氏族成员、被征服的彝族部落成员、被救赎的部分阿迦组成。曲诺有自己的土地和牲畜,在经济上不依附于黑衣人。除了居住在黑衣人的辖区内,还可以自由外出经商和探险。但是,曲诺不能自由处置自己的财产。比如卖地,他要征得主人的同意,有时还要给主人一定的“开场钱”。曲诺死后,他的财产可以由他的儿子继承。曲诺有自己的婚姻权和子女亲权,有自己的家庭赡养。曲诺对黑衣人的义务是每年服一定的苦役,充当主力抗敌,事后负责经济补偿。
阿嘎是彝语“阿图瓦阿嘎”的缩写,意为大门外的人。阿迦本身又分为伊根阿迦和汉根阿迦。伊根阿嘎是指有彝族血统的阿嘎,汉根阿嘎是指没有彝族血统的阿嘎,所以叫汉根是因为他们大多有汉族血统。
伊格纳加的人是属于黑伊的,但黑伊绝不能无缘无故杀他。伊根阿嘎主要是曲诺,破产后排名有所下降。它没有土地和牲畜。有的有主人给的一小块“耕地”或经主人允许开垦的荒地,有的租用主人的土地。伊根阿嘎(包括汉根阿嘎)必须在主人控制的区域内生活,在主人同意的情况下外出活动,并在预定时间内返回。阿嘎的孩子也属于黑衣人,黑衣人可以把阿嘎的孩子画成夏或嫁妆少女。阿迦未抽到的子女一般由黑衣人指定结婚,少数经黑衣人允许可以自主结婚。但如果女方结婚,彩礼就完全归黑姨所有了。如果是儿子,自己出彩礼,那么生下来的孩子除了第一个女儿都归黑姨所有,或者一半女儿归黑姨所有。伊格纳加有自己的家庭分支,这也是黑伊不能无缘无故杀他们的主要原因,因为这样会招致自己家庭分支的集体反抗。伊格纳加在主人急需一些费用的时候,在主人允许的情况下支付一定的“赎回费”后,可以晋升为曲诺。
汉格那嘎的人,不仅可以属于黑伊,也可以属于曲诺或其他阿嘎。汉根阿加的主人可以杀了它,也可以卖掉它,可以全家卖掉,可以拆散,也可以按份卖掉。汉冈加必须住在主人的房子旁边,以便随时被驱赶,没有行动自由。汉·热纳加如果能以或多或少的钱娶到贫穷的特丽诺家的孩子,也许会被允许加入特丽诺家,但这是极其罕见的。
夏溪是彝语“夏溪夏洛”的简称,意为锅村旁边的兄弟姐妹,即单娃子(奴隶)。夏曦其实是一种家奴,可以属于黑衣人、曲诺人,也可以属于有钱的阿迦人。夏西主要是被掠夺或收买的汉人,也有一部分是主人和已经破产没落的曲诺所拉的阿迦的孩子。主人可以随意杀死或买卖夏了。夏没有财产,必须住在主人的房子里,在家里和地里干活。经过主人指定的婚姻,夏希可以晋升为阿迦。
彝族社会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政权,其社会秩序是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家族分支维系的,所以家族分支具有政权性质。家支具有父系氏族的形体,并保留着父系氏族的一些习惯。是贯穿父子联合制谱系的一个血型。禁止在一个家族分支内结婚。如果一个家族分支人口过多,它将根据亲属关系分支。一个分支对其成员和家族具有约束力,但同一分支的成员地位平等,不存在支配和从属关系。
族支彝语称为“楚西”或“楚家”,所有的黑彝人都有族支,称为黑彝族支,部分曲诺、阿嘎(彝根)也有族支,称为白彝族支。
据统计,解放前黑衣人约有7万人,分为大小家族分支近百个,其中男性超过1000人的家族不到10个。每个分支都有一个固定的管辖区域,根据其人口和权力,或大或小。
黑衣人分会没有常设管理机构,分会内外的重大事件和纠纷由分会负责人会议决定和解决。酋长分为“苏夷”和“德古”,由黑夷奴隶主在家族分支中选举产生。苏仪学识渊博,能解决纠纷,因阅历深、知识面广、善辞令、能解决重大纠纷而被称为“德古”,因而在整个家族乃至其他分支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酋长的工作是必须的。没有固定的工资或报酬,也没有可以凌驾于一般家庭成员之上的特权和强制力。酋长的地位不能世袭。一旦失去了威信,也就失去了地位。这是非常明显的宗法社会的痕迹。领导的职责是召开家支会议,讨论决定家支内外的大事小事。
黑衣人的家支是黑衣人维持世袭统治的基础。一旦黑衣人本人被逐出家族分支,他将失去黑衣人的地位。
白衣家族支系的形成与黑衣家族支系相同,但白衣家族支系的成员往往分属不同的黑衣家族支系,所以白衣家族支系没有完整的疆域。白彝家分支可以保护其成员不被黑彝主随意杀害。在少数独立的白彝区,白彝家族支系也可以成为地方政治组织。
(2)自定义书写
彝族村寨大多位于半山腰向阳面,二三十户到十多户不等。因为敌人之间的战斗,大部分村庄都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周围通常有几个到十几个碉堡,用来防御对手的进攻。房屋一般都是没有窗户的土房,屋顶用木板覆盖,木板上再覆盖一层石板,可以防风防雨,称为“瓦房”。一般是一层和底层,上层用来存放柴火等东西;下层社会的人和圈养的动物。房间以火坑为中心,火坑由三块石头组成等边三角形。火坑周围的位置分为上、下、客席,室内一般没有家具。彝族人喜欢使用木制器皿,碗、勺、壶、盒等家用器皿都是木制的。主食是用荞麦、玉米粉和土豆做成的“巴巴”。
彝族人的服饰和装饰,男子穿黑色右撇子衫,仅及腰,下穿浅色布裤。不同地区的裤腿大小差别很大。胡须下面好看,左耳戴红色或黄色佛珠,头顶正中前额上方蓄一绺长发,俗称“天菩萨”。用青布包裹头部,右边系一个锥形的“英雄万”。
女人穿流苏或刺绣上衣和布“百褶裙”这条裙子有区分等级的作用。黑彝女装裙长拖地。其他等级的女性只能穿短裙,裙子长度不能超过膝盖。在头上盖一块瓦布,或者用绿布把头包起来。未婚女子只扎单辫,婚后改扎双辫。双耳戴耳环或珠子,领口戴银花,手镯或戒指。无论男女老少,都披着一件斗篷状的“擦耳瓦”,这是彝族服饰的最大特点。冬天在“擦耳瓦”上加一层羊毛毡。彝族人不爱穿鞋,常年赤脚。只有一些边缘地区受汉族影响,冬天穿自制的毡袜和凉鞋。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而黑衣人严格实行等级内部婚姻和家庭支持的外部婚姻。整个彝区实行表亲先婚,禁止姨表亲通婚。部分地区存在抢婚、婚后不出婆家等原始婚俗。彝族结婚没有一定的年龄限制,早婚盛行。男人15岁可以结婚,女人13岁可以结婚。黑彝族女性结婚年龄为偶数,其他女性为奇数。彝族婚俗保留了明显的婚后不出婆家的原始婚俗。婚礼当天,新娘被婆家接走后,新郎不能见她。新娘第二天就要回娘家了。过了一定时间,新郎可以带新娘回婆家,但住几天后必须回娘家,直到生下孩子。
彝族婚俗最大的特点是转制,在整个彝族地区广泛使用。这种制度将妇女视为夫家的财产,与家庭赡养制度一样,是彝族社会保留下来的原始宗法性民族习俗之一。已婚妇女的丈夫去世后,如果她还在育龄期,就必须转到丈夫家的另一个男人那里做妻子,这叫转让。房屋转让有一定的顺序和限制,称为房屋转让规则。顺序是先平等。如果平辈中没有合适的人选,就依次转给后辈或者长辈。限制是晚辈不能转给亲生儿子,长辈的表亲婚姻不能转给公公。转让房屋被百姓视为婆家应得的一种权利。如果丈夫不按规矩给丧偶的女人过户,女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耻辱,甚至会导致朋友之间的打架。如果丧偶妇女本人坚决不转让另一套房子,必须征得丈夫家人和朋友的同意,并返还结婚费用。其实这种情况很少见。
彝族人火葬,下葬后只把灵牌给年幼的儿子家,三年后再选个吉日送灵超度,称为“制丝”。这是彝族至今保留下来的原始葬俗。彝族起源于古蜀人,古蜀人起源于羌人,羌人当即火化。
彝族的历法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有三十天,没有闰年和闰月。有趣的是,他们根据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幅图的循环来计算年、月、日。这种习俗,尤其是计年方法,与汉族颇为相似,说明彝族与汉族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同源性。
彝族人庆祝新年没有固定的日期。四川的彝族大多在下半年过年,一般在自然村。在秋收后的下半个月,毕摩(一个巫师)指定一天作为新年。如果次年获得丰收,则继续作为新的一年,否则由毕摩决定。彝族人一般用棍棒而不是刀来杀动物,所以杀猪叫打猪。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射猪祭祖灵。曲诺和阿迦想送半个猪头给主人,以示隶属。
彝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起源于唐朝。南诏是唐代西南六大诏令中权力最大的。南诏王为了统一六诏,设计将其他五诏诱至南诏都城大理处死。在去大理前,现居西昌的王怕自己被南诏王杀死,妻子白婕特意给王的胳膊上戴了一个铁手镯。王在嵩明塔被南诏王烧死后,夫人白婕领兵到大理,根据铁镯找到了丈夫的骨灰,并命令士兵在6月24日烧松明,跟随丈夫的灵魂回家。彝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一悲惨的历史事件,将6月24日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火把节持续三天,人们手持火把,在田野和房屋周围巡逻,说:烧穷根和害虫。然后点上篝火,聚在一起狂欢。火把节实际上应该是彝族先民祈求丰收的仪式的反映。
彝族没有形成成熟的宗教,信奉万物有灵和多神教,停留在没有宗教建筑的巫术阶段。反映出宗教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俗称老彝语。它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蹴鞠”和?书”或“易经”。但应用并不广泛,只有少数“毕摩”等人掌握。而且由于彝族分布广泛,居住分散,各地的彝语也不一样,所以不能通用。这是彝族社会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政权,千百年来处于无政府状态和分裂状态的结果。
彝语是一种音节文字。到解放初期,大约有6000种文字符号,经常使用的不到500种。从这些符号的主导性质来看,是一种代表彝语音节的音节符号,没有偏旁或偏旁。书写方法是从右向左。65438-0956年,凉山州组织人力资源收集、整理、制定了以北方次方言为基础,以喜德(县)音为标准音的凉山彝语拼音书写方案,并在彝区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