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镇景点
桥口木刻宋是罗定八景之一。罗平镇平东村的大房子里有一座金山。老房子错落有致,绿水青山环绕。放眼望去,是一座小桥流水。当地人喜欢唱歌,还有负薪路过的樵夫。他们即兴创作,一路高歌,声音缠绵。樵夫的歌里不乏鼓励人们好好学习的内容。以下是关于樵夫之歌的两首诗:
诗歌(林坤)
早上直接进烟,二哥在岭外唱歌;
没有疲惫,没有尘埃,没有烦恼,多了份闲适的情怀;
松花棋不老,洞初感烂;
我愿负薪苦读,五云深处听明克。
桥口樵夫宋
小波折引障碍,樵夫第二次唱。
晚上一肩湿,半脊烟容断。
把儿子叫到林禽来解释这个故事,并用声音回答顾能歌。
山中,天下皆棋,曼问王郎斧。
龙头寺
龙头寺位于罗平镇沙头村,沙朗圩东侧,面对沙朗河。龙头寺历史悠久,清康熙五年重修,距今约400年。
龙头寺和寺盆村的惠民寺一样有名。相传古代龙母与六条龙对抗黑蛇精,龙母战胜了蛇精,但龙母被蛇精击中,飘下西江之南。龙母沿着龙江寻找散落的龙子,但龙子最终还是因疲惫而死。龙子死在龙江支流沙朗河,变成了一座山,就是当地的龙湾村。他们都在当地设庙纪念,并在龙头处修建了龙头寺,也就是沙朗的龙头寺,龙头寺对面是龙母凤凰寺。因为龙母死在德清越城,德清龙母庙就建在当地。罗平沙朗龙头寺、龙母峰寺,功效闻名。
李惠是罗定地区的特色文化之一。龙头寺和龙目峰寺定期举行李惠,连续几天几夜上演各种精彩的戏剧和民间表演,热闹非凡。
惠民寺
惠民寺,位于罗平镇寺盆和马溪村之间,是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三合院,面朝龙江河。既可以教书育人,节假日还可以在城里堆放和运输农产品。人们经常举行庙会和其他民间文化活动来悼念皇帝派来收集和护送粮食的重要官员。1986改建,2003年维修。
张世贤良书院
张贤良书院,位于罗定市罗平镇黄牛木,木村青砖绿瓦的木结构建筑。两座四合院式古建筑,现为罗定市文明祠堂,为罗定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时期,张贤良迁居龙州(今罗定),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张贤亮强调办学教育,创办贤良书院,培养后代。在古代,经过几年的考试,那些优秀的人是学者,龚升,举人,进士和冠军。录取人数很少,难度很大。张是个贤良的男孙,多次考试中得第一名,是个中状元,是个中状元。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成为罗定历史上第一秀才。
后来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他的父亲张敞在高中时是沈的进士,父子二人成就惊人。后来他的叔叔张澜在明朝成化二十三年高中第十五名进士,成为名副其实的三进士。古罗定有六士,其中张贤良后裔为第三,还有五元六的罗定府、罗定县志。
北福山战国墓
1983 165438+10月,罗平沙朗乔衡北浮山发掘出1座旧战国墓葬,出土青铜器等文物100余件。1983 165438+10月底,罗定县文物调查队发现一座坑墓(编号M1)在罗平区沙头乡横东村北浮山,后省博物馆派员清理。现在情况描述如下:
地理环境及墓葬形制北阜山是一座高约20米的小山丘。位于罗定市罗平圩东南7.5公里横东村后。东南部有陡峭的石崖山脉,沙朗河在西北300米处由南向北流淌,汇入罗定河,注入西江。
北阜山战国墓距离太平区南门洞1977发现的战国墓约12公里。墓坑位于山体西南坡,为长方形竖穴坑墓。长4米,宽2米,墓室220度。墓坑上部已变成三级阶地,北端地面至墓底深度为2.3米。墓底中间有一圆形腰坑,直径45,深70厘米。
长岗坡渡槽
长岗坡渡槽位于罗定市罗平镇长岗坡上,距镇中心约1英里。它跨越了罗平镇的几个村委会,包括平东、朱伟和双联。它宏伟壮观,闻名全国。素有“广东红旗渠”之称,被誉为“北有红旗渠,南有长岗坡”。
长岗坡渡槽长5200米,宽6米,石墩133个,拱跨132跨,最高墩高达37米,拱跨最大51米。渡槽两侧都有人行道。渡槽高架跨越长岗坡。
太平河和罗京河水位可达2.1m,流量25m3/s,通过渡槽流向姜生镇金银河水库。
长岗坡渡槽从1976开工,到1981竣工,历时四年多。渡槽设计的水流量为25秒立方米,长度为3450米。圬工拱渡槽1.750米,总长5200米,为当时国内之最。渡槽宽6米,高2.2米。渡槽有133个桥墩,132跨,最大跨度51m,最高高度37m。长岗坡渡槽的设计已进行了两次。最终,肇庆地区水电局派出的工程师孔祥骅和罗定县水电局的工程师梁忠承担了设计和施工。
本工程采用肋拱和实体重力墩。除了几个大跨度的拱跨,2700米长的拱跨全部采用无筋拱或少筋拱,仅用钢量就节省了300多吨。渡槽设有161伸缩缝。
2009年,长岗坡渡槽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165重大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