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后的历史反思
七年级(1)课后对历史的反思走上教师岗位已经两个星期了,生活、工作、学习都步入正轨。在这段时间里,我有成就感,也有挫败感,但我确实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步开展,我发现我原来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我的学术情况,这导致我在工作之初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麻烦。
一、学习情境的分析
我的实习学校在北京。我是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老师,负责80个学生。
在北京,历史、地理、政治、生物不参加中考,只参加八年级下学期的考试,九年级不再学习这四门课。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第七、第八学年完成初中三年的课程,时间非常紧张,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非常大。目前我需要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九年级历史教材第二册的教学任务,也就是初中的第六册也是最后一册教材,时间相对比较充裕。
就学校的历史成绩来说,不是很理想。从我负责的三个班的成绩来看,八年级期末考试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历史不及格,但是每个班的优秀率都在6%左右。与没有参加中考的地理、政治、生物科目相比,优秀率太低,不合格率太高。在我的理解中,这种情况有三个原因:
(一)教师更换过于频繁。
由于学校历史老师资源不足,到目前为止我是班里第四个历史老师。换老师太频繁是学生历史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老师和学生互相适应是需要时间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换一个老师,都意味着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适应。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累,会对这门课失去归属感,会觉得这门课不重要。
(2)时间紧,任务重。
因为学生两个学年需要学六本书,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史、近代史、近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近代史、近代史。由于教学任务的原因,老师不得不增加班级容量,讲课的速度也偏高,让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3)历史不是中考科目。
因为历史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学生在历史上的功夫可能比语文和数学要少。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二,教学反思
到今天为止,我一共上了十三节课。基于近两周的实践教学,观察其他老师的课堂,指导老师听课评课,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明确了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
(一)学生认识不足。
这是我现阶段教学失误的根本原因。因为从小在河北受教育,最了解的就是河北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在一开始设置教学的时候,更多的体现了河北教学模式的特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加大对学习历史的投入。但是河北历史上是要中考的,这是两个地区最大的区别,但是我忽略了。
另外,我接触高三学生时间比较长,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我倾向于以高三历史课为主,内容比较全面,正好偏离了重生的学习特点。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初中生不容易接受一些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历史事件,反而加深了他们的困惑,激起了他们的厌恶。
(二)课前准备不足。
课前备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决定了你上课的质量。刚开始上课时,由于课前准备不足,经常不知道下一个课件要展示的内容是什么,甚至有些内容的出现甚至会给我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以至于后来课件把我带走了,而不是我去控制课件。
还有一点,课前备课的时候,如果有些课外知识不清楚,就要提前调查清楚。当我在讲授俄国十月革命时,我提到过。空白弹药?结果学生对这个词提出了更深层次的疑问,这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十分尴尬。
(三)不合理的课表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上课时间不合理的话很容易上完课。第一节课,课前我花了十五分钟导入,远远超出正常范围。讲解课本知识,处理习题,往往意味着一节课书的内容只能用两个但是来完成,或者说不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缺乏吸引力
在第一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简单地认识了一下。同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游戏。由于一开始对学生的不了解,加上之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个环节出现了沉默,整场比赛几乎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由此,我也充分感受到,一堂枯燥的课,对学生和老师都是煎熬。
(E)讲座直截了当,缺乏亮点。
我的课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讲真话。为了避免照本宣科,也为了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完整的认识,在备课的时候,我特意把课本上的知识串成一条线,力求面面俱到。这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我左右为难。整堂课我都在给学生灌输知识。虽然知识联系紧密,但过于笼统,让学生抓不住重点,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反应自然不热烈。显然,这堂课失败了。
(6)细节没注意到。
细节决定成败,我却常常在小细节上迷失。例如:
1,写字的时候笔顺不对,指导老师和我的学生都跟我提过;
2、上课靠在讲台上,小动作太多;
3.经常忘记在黑板上写字,或者板书太简单随意。
细微之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注重细节也能向学生传达积极的态度。
教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职业,每节课学生的面部表情都会直接触动我的中枢神经。一学期的实习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我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会好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吸取教训,好好学习,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七年级(2)课后对历史的反思根据我在历史教学中的探索,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逐渐发现,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新课程的引入是每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好的新课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思维,发挥想象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这个重要环节。利用本土资源引入新课程,可以从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兴趣、品德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
因为地方素材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觉得自己有话要说,有事情要做,特别是在收集事先安排好的素材时,感觉自己像个英雄。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带入一种包含一定情感的准备好的意境中,使学生产生深深的震撼和共鸣,从而与教师要传授的知识相呼应。新课程下,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从语境中提问,问题因语境而异。这方面我主要是利用地方课程资源适时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迫切追求问题,学习课文内容,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使用当地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感到彼此亲近,从而产生认同感。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内心体验,才能深刻理解课本知识。因此,在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适当利用当地的材料,不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深入理解事物,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
七年级(3)一年的课后历史反思转瞬即逝。这一年,我经历了迷茫和彷徨,也经历了喜悦和收获。总的来说,这一年我一直在成长,在成熟。一年来,在学校和年级组领导和老师的关心指导下,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认真完成教学常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今年,我在高一四个班教历史。与去年相比,我在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第一,上课更有条理,可以更好的聚焦和细化,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为了上好课,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备课时,认真研读教材,弄清教材的基本思想和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分析重点和难点,思考如何解决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选择一些记忆方法,比如联想法,或者把学过的内容做成顺口溜,比如把第一册讲条约时的术语做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为了满足学生考试的需要,备课时,我根据不同的内容,从往年的考题中选取典型题目让学生练习。还有?准备?学生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原有知识的质量、兴趣、需求、方法和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有什么困难等。,并根据这些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力求因材施教。我今年教的四个班的学生基础都不一样,6班和8班的基础更好,所以课内讲课的速度快一点,课外知识补充多一点。而5班和7班的学生基础稍差,学习意识不是很强,所以上课重点讲解课本上的基础历史知识,每节课加大测试力度。另外,如果学生对某个历史问题感兴趣,在课堂上留点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这一年的教学中,我对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调整教材,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比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为了突出历史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以圆明园为中心重新调整了这节课的内容,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了繁荣的圆明园和被毁的圆明园,震撼了他们的心灵。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进行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在讲课过程中,最好根据课本内容选择合适的史料,包括文字、图片、图像等材料,尽可能向学生展示一段生动的历史。
第四,除了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还学会了用FLASH软件制作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我做的课件,追寻失落的圆明园,是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开发基地组织的?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二次评价?在活动中获得三等奖,在学校评选中被评为A级课件。同时,这一年我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我的论文《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师搬迁》获得了学校评选二等奖。
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经验不足。2005年,我参加了昌平区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得区级三等奖。结果不太令人满意。在参加这次比赛的过程中,有些方面反映了我教学经验的不足。比如在选题上,我选择了武昌起义,这是广义的辛亥革命的一部分。这堂课内容不多,没有太多内容可以挖掘。当时备课的时候,为了体现内容的完整性,我加了?武昌首义精神?而其他方面,接触太多,给人一种牵强的感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思考,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不断进步。
第二,在工作中,创新意识不够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大胆实践,多学习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