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的起源
游牧经济是一种特殊的、流动的经济类型,它依赖于农耕社会。不能完全脱离种植,需要建立在全社会生产交换的相当发展和一定剩余产品生产的基础上。这就需要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有相当的进步,这就决定了游牧经济只能在较晚的时间形成。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混合经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经济类型。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马被视为草原游牧的象征,马的驯化和传播是欧亚草原游牧兴起的关键。钱穆先生说:“一般来说,文明文化是指人类群体的生活。文明在外面,属于物质方面。文化偏见是精神上的。所以文明可以向外传播和接受,文化必然是由其群体内部的精神积淀产生的。
从源头上,人类文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游牧文化2。农耕文化。商业文化。.....游牧,商业从内部不足,内部不足需要向外寻求,所以它是流动和进取的。种田可以自给自足,一无所求,继续在一个地方,反复放弃,所以稳扎稳打。游牧的起源和游牧国家的产生和演变,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游牧和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长期对立又相互依存。战争、掠夺、婚姻、互市等一切历史现象,似乎都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和财富是游牧国家崛起的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蛮族中分离出来——这就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这是解决游牧起源这一历史未解难题的关键。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这一经典论述,学术界争论已久。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社会分工不是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掠夺经济——采集、渔猎向生产经济的过渡。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有的部落发展为农业经济,有的部落发展为游牧经济。恩格斯说的是后一种情况。从掠夺经济直接过渡到农业生产也是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形式之一,世界上几个古代文明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因此,第一次大的社会分工发生在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持不同意见的学者指出,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以农业为主,没有游牧部落从“其余蛮夷”中分离出来,因此农业和游牧工业之间不存在社会分工。有学者认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铜器时代,游牧部落的形成标志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实现。考古发现还指出,在中国整个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锄耕农业是结合在一起的。青铜时代,在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形成了灌溉农业,而放牧地区在锄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游牧产业,从而实现了第一次社会分工。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游牧起源的探讨。比如有学者认为,牧民的出现是社会第一次大分工的标志,牧民是从既种粮又驯养牲畜的人发展而来的。所以最早出现的不是游牧部落,而是以畜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游牧民族;随后,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分工创造了条件,出现了专门从事畜牧业、以水草为生的游牧民族。
但这正是恩格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理论的指导意义。在复杂的历史轨迹中,畜牧业从牧业中分离出来,从事游牧业的人从部落、部族发展到民族、国家。从游牧的起源到游牧国家的形成和演变,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