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艺术

草原盛会那达慕:娱乐和聚会的意义起源于700年前。落幕那天,摊贩云集,讲故事,表演艺术,热闹非凡。最令人兴奋的事情是赛马、摔跤和射箭。大多在牛羊肥美、稻香飘香的八月举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源于满族人对蒙古民居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有七八尺高,十多尺宽。先用木杆和牛皮做成几块网状的方框,再连成一个花园仓库。然后用木头做成伞状的花园屋顶。屋顶中央有一个圆形天窗,用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它是草原牧区最喜爱的生活用具,也是外国游客最感兴趣的住宿地。

祭祀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用石头、土块和柳条在草原、山坡或沙丘上建造的。“敖包”最早建立在无边的草原上,作为可以辨别方向、道路、界限的标志,后来成为供奉山神、路神的场所。对敖包的祭祀大多在七八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着树条,树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一块神圣的土地。蒙古人的饮食比较粗糙,以羊肉、牛奶、野菜、面食为主要原料。烹饪方法比较简单,以烘焙最为著名。崇尚饱满和真实,注重原料的原汁原味。特色美食有烤羊腿、全羊垫、手抓羊肉、奶酪、马奶酒、莜麦面、梓山熏鸡、肉干、哈达饼、蒙古大饼、蜜麻叶、德兴源蒸饺等等。

传统食物分为两种:白色食物和红色食物。白色食品在蒙古语中称为查干伊德,是牛、马、羊、骆驼的乳制品。红色食品在蒙古语中叫乌兰一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制品。免费食物是蒙古客人的一种食物。按照蒙古人的习俗,白色意味着纯洁、吉祥和崇高,所以免费的食物是对蒙古客人的最高礼遇。

手烤羊肉:蒙古人称手烤羊肉为“布赫利马哈”。是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简单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把刚宰杀的羊挑选好的部位,放入锅里加白水(除了头和蹄在水里),煮原汁。羊吃的是原草五味药,全调味,不加任何调料。只要他们掌握了烹饪技术,就可以好吃。吃饭的时候不要用餐具,用手拿着吃。

蒙古敬酒:蒙古人最讲究倒酒敬客人。酒是食物的精华,是谷物的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忠诚的珍贵食物。主人将酒倒入银碗或金杯中,搁在洁白的哈达上,唱一首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和感情。这时,客人应立即取酒,能喝就喝,不能喝就尝一点,然后把酒还给主人。不要推诿扯皮,拒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你看不起主人,不想交朋友,不能坦诚相待。黛安舞:黛安流行于内蒙古,起源于库伦旗。科尔沁传统的黛安唱法,伴随着舞蹈动作,是一种迷信的“博”疗法。1949后,逐渐成为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它从民间进入了剧场,成为一种流行的民族艺术形式。

内蒙古民歌:伽达默尔、达纳巴拉、那姆斯莱、劳动之歌等。歌颂家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歌曲,如《正午的鸡鸭》、《母亲的好》、《金姐姐》等。哀歌、格言、摇篮曲、讽刺歌曲,如博居莱、杜吉亚、丁格尔大喇嘛等。仪式歌包括祭祀歌、黛安歌、婚礼歌、宴会歌、酒歌等。,如《四季》、《金色拒马》、《篝火之歌》等。反映女性生活的歌曲,如《万里》、《高小姐》、《德丽格尔玛》等。情歌,比如韩秀英,大古拉,金叶玛。

鄂尔多斯婚礼:流传于鄂尔多斯草原的蒙古族婚礼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氛围、悠扬的歌舞形式、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聪明的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放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庆祝,闻名中外。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语(内蒙古方言),包括①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蒙古族使用的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科尔沁、喀喇沁土默特等方言。(2)胡巴—布里亚特方言,包括呼伦贝尔陈、新巴尔虎、布里亚特等方言。(3)卫拉特方言,包括阿拉善等地蒙古族使用的图尔库特、额鲁特、察哈尔方言。

汉族和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汉语(内蒙古方言),因地而异,东部地区(东四盟、东锡林郭勒盟)多使用东北官话;中西部地区(巴彦淖尔至锡林郭勒盟以西)多用晋语;阿拉善盟等地受甘肃宁夏影响较大,主要是兰音官话。详见词条中的蒙古文字。

内蒙古自治区使用传统蒙文,主要是维吾尔蒙文;蒙古主要使用西里尔蒙古语。自从蒙古人开始记录自己的语言以来,蒙古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没有书面蒙古语的时候,需要用其他友好邻邦的语言来记录蒙古语。传统蒙古语是在维吾尔字母的基础上形成的。早期蒙古语文字的声母发音、拼写规则、线条与回鹘语相似,称为回鹘蒙古语。17世纪,传统的蒙古语对满语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937年,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的蒙古语开始在外蒙古地区流行,形成了今天用两个字母书写的蒙古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