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屯站的历史沿革

京奉铁路皇姑屯站及皇姑屯地区

沈阳皇姑区南部有一个火车站,就是皇姑屯站。

据一些老人说,明朝末年,明清打仗的时候,有一个清朝的将军在黄桂窝铺被杀。顺治迁都北京后,赐谥号简亲王,并在被杀之地立墓,改为黄贵墓。根据1910出版的《京奉铁路旅行指南》记载,该站当时名为“沈阳站”。黄桂屯有皇姑庙和皇姑坟(在铁西冶金粉广场)。据附近一位名叫张宝欣的老人说,他年轻时曾看到墓前的墓碑上刻着“易蓉公墓”几个字。

1911年,京奉铁路扩建,在奉天城根新建车站,命名为“沈阳站”。原沈阳站因为靠近皇姑庙和皇姑坟,改名为“皇姑屯站”。

为延长京奉铁路至奉天成根,中日两国政府于9月2日达成《京奉铁路延长协议》,1911。决定将京丰铁路由原尾站沈阳站(现皇姑屯站)经横南满铁路延伸至奉天城根。同年年底,小西边门外新站建成,命名为“沈阳站”。同时,原沈阳站改为“皇姑屯站”。

三洞桥修建前(三洞桥修建于1914),北京来的列车经过皇姑屯,开往南满站(沈阳站),再从南满站到达终点站。所以火车必须经过日本控制的“南满站”。为了使国有铁路完全独立,不受日本人控制,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几经协商,于1914修建了一座三孔桥。建成通车后,北京来的火车可以通过三洞桥到奉天城根的“南满”铁路。为了方便交通,市政府附近又建了一个车站。后来随着客货量的增长和国铁与南满铁路的激烈竞争,沈阳北站于1930建成通车,原站废弃。

随着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的爆发,东北军阀张在“三孔桥”被日本帝国主义关东军分子击毙,皇姑屯成为举世闻名的地方。当时,当自以为已经安全撤离奉天的张大帅在俯瞰奉天城高大巍峨的怀远门时,谁会料到,他在经过日满铁路三孔桥下时,被关东军埋在桥墩上的巨量炸药炸死,尽管沿途戒备森严,但仍是秘密。1907年,京奉铁路从新民通过,到现在的皇姑屯站。当时叫京奉铁路枢纽。后来码头扩建到北市场,景丰码头改为奉天码头。当时除日满铁路外,奉京铁路是唯一一条通往山海关的铁路交通线,也是东北地区完全由民族资本修建的铁路。对当时巩固东北实力,发展东北经济,扩大在东北三省的势力范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皇姑屯站当时名为皇姑坟站,后恢复为皇姑屯站。清末民初,除了沈河、和平一带的建筑,当时的沈阳几乎全是菜园、荒地、水泡、乱石岗,而皇姑屯因为铁路的开通是终点,所以经济相对发达,商贾云集。只有30多家商行、仓库和药店。餐厅、油坊钟表店、银匠店、刻字社、照相馆、邮局等很多地方。其中,善友栈由张买卖。解放后改为“天山路第一小学”。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当时皇姑屯的小学都是沈阳皇姑地区比较早的学校,规模也比较大。皇姑屯商会小学建于1904。学校的董事长是皇姑屯商会会长、宇通仓库老板孟树增,他记录了满清名人辞典。皇姑屯回转小学建于1913,是京丰铁路局为皇姑屯及皇姑屯车库子弟创办的公办学校。皇姑屯普育小学是一所老牌私塾王办的学校,影响很大。现在普育学校后面还有一条胡同叫普育里。皇姑屯还有“皇姑坟”和“积善寺”,4月18,每周五,每十都有庙会。由于当时的繁华,加上车站地处交通发达,东邻繁华的北市场商圈和三东桥东侧的奉天码头货场以及张开设的奉天纺纱厂,南接日满铁路货场,西接工业渐成规模的铁西区,都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北面也是著名的皇家御道,现在的华山路,是清朝为皇帝回盛京城祭奠两座祖坟而修建的。所以皇姑屯站附近聚集了大量从关里出逃的山东、河北、河南人。他们一个个搭建简易窝棚,逐渐形成了以老家为链条的棚户区。那时候老乡关系比血缘好,互助,靠穷。克俭、华山、亚明等棚户区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形成的,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是生活在海关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