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郑氏家族神秘墓,讲述了我省清丰人民忠孝节义的故事。
前几年我在读《民国三年清丰县志》的时候,在忠义节一章读到了374年前(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清丰县发生的一件悲惨事件:
“崇祯仁武(1642),清兵南下,河北郡县望风而溃。清漪城据守八日,城陷。暂时殉道也不是个死法。”
随后的《清丰县志》详细记录了事件的悲壮历程,让我几度落泪,不忍再看。在这一事件中,我了解了青峰圣人郑和他不平凡的家庭故事。
经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我对这个家庭有了更深的了解。根据今天清丰县大刘乡青石坨村、大屯乡黄英村郑氏后人的介绍,以及郑氏族谱的记载,郑氏家族的历史始于明末,祖先是郑世同、郑世达两兄弟。第二个是东昌孝官郑子诚和陕西汉中官员郑子晴。据《清丰县志》记载,“郑子晴生于此城。以子献诗贵,陕西汉中太守促官。从小就很会照顾亲人,生病了也很会照顾。检方拖延就医,直到我放弃睡觉吃饭。死的那一天,他哀恸而毁,三年如一日。.....自清朝以来,人们坦率直爽,热心济世,宗族党富而赖之。品尝书中的“诚信”一词是第一步。七十有三。”从记录中可以看出,郑子晴是一个慈善和孝子,他提倡“正直和忠诚”的家风。由于他的儿子郑对社会的贡献,他被提升为陕西汉中地区的官员。
为了保卫青峰,两兄弟同时被杀
的儿子郑,从小就很聪明。因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国子监当学生,被称为“选贡”。据《清丰县志》记载,郑“给汉中总管以相冲之警,刑官竟命人之命,以不助其喜怒哀乐,以使吾忧。致力于诗歌和服务。他以前是青阳府的同僚,还挺官的。”“* * *千,人尸愿之。”三年后,他在考核中成绩最好,父亲因此被封。郑升为青阳郡司马,在位五年。"说到这件事,他是最好的。"后来升任庆阳府同知。郑是“天生的正直和孝顺”。他有个弟弟叫郑,是明朝寺的监。郑对他的弟弟很好。“你很友好、深情,你的家人也很宽容。尽己所能,为弟让路,愿为此付出。”兄弟情谊显而易见。
崇祯十五年(1642),郑因为父亲年事已高,身患重病,非常担心,于是辞官回乡照顾年迈的父亲。这年腊月,皇太极派努尔哈赤七子阿巴泰再次率军南下,大肆掠夺财物,疯狂进攻清丰县。面对险峻的形势,郑兄弟毅然决然地告别了自己的家庭,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与当时清丰的其他士绅和先贤一起投入了守城的战斗。经过八天的艰苦战斗,城池仍然被攻破,郑的兄弟同时被敌军俘虏。这时,郑“竟以其刺耳的声音不屈不挠,众人皆惊。他在给一首诗,想杀一本书。诗人拿着书说:‘这是我哥哥,他病了。我愿意为他而死。人群嘲笑它,把它拖走了。诗给了就粘着,刀乱丢。兄弟俩知道了,都骂他们被打死了。"
这感人的一幕,在《崇祯痛史》中有详细的记载:郑“为面部中数箭而战,兄弟并肩作战,各求其死,有兄弟姐妹之古风,其死最惨。”“打脸不休息”是多么惨烈的一幕;兄弟“自求多福”,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在这场战斗中,这种真实真挚的兄弟情得到了残酷的印证。郑之妻胡适和郑之妻,在听到丈夫慷慨赴死的噩耗后,两个妯娌相约,来到庙里“哭拜,拔刀自尽,喉间犹未尽,以保全性命。”(陈)脖子断了。“从这个大胆的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到郑忠厚的家风。
儿子拒绝李自成的官印,投降清朝。
郑的儿子叫郑伟,字。他“为人正直,理财有才”。崇祯年间,被明朝任命为山东肥城县令。当时社会动荡,土匪遍地。郑捐出自己的俸禄,与肥城县乡绅一起组织地方武装,保护县城百姓的安全,一举成名。
当时的作为一名抚军,非常赏识郑的才能,正好赶上土匪入侵泰安,让郑带兵解决了泰安之围。王用汲更是佩服他的才华,提拔他为“军前训导”,后又任“山东东昌军监道,据检署”,驻清远。听到父亲的死讯和家里的噩耗后,他急忙赶回庆丰家。这时清兵已经撤退,郑暗中寻找那个给清兵通风报信,帮清兵杀了父亲的叛徒。找到后“杀了它,吐出它的肉,让始祖在他面前哀悼。”并在墓前建了一座房子守护父亲的坟墓。
明末清初,战乱不断。正当郑伟守着父亲的坟墓,尽孝道的时候,盗贼强盗又猖獗起来。为了安全,别人劝郑伟离开墓地,郑伟不为所动。后来当时的清丰知府是段藤藻(明朝最后一任清丰知府,清朝第一任清丰知府),亲自上坟请郑出山,帮助清丰县抵抗土匪。于是,郑捐出了自己的积蓄,和县长* * *一起镇守清丰县,成功击退了盗贼的进攻。后来李自成的军队路过青峰,让郑伟穿上官服参加。郑伟拒绝了,并焚烧了他们带来的官服,表达了对明朝的忠诚。
两年后,明朝灭亡了。对郑伟心怀感激的前“山东右翼钦差大臣”王用汲向清朝投降,当上了工部侍郎。劝郑说清楚,但郑拒绝了。郑伟“一生豪爽大方,风度曾居林下,好有山水。”青峰被清兵俘虏后,到了江南,誓死不洗清。五十多岁死于高邮。后来葬在郑家坟。郑伟的儿子叫郑如青,是一名医生。
对郑伟的才华和品德十分钦佩,称赞郑伟:“其骨甚傲,其貌为董,其诗酒千古倒,其技泛滥,已能颂风,国士之器,人才之胸,羽毛为。”郑伟死后,王用汲为郑伟立了一个大墓碑。清嘉庆十八年(1813)闹饥荒,郑氏位置的墓碑被他的人私自卖掉,十几个人抬不起来。这时,郑的第十世孙郑奎光的母亲被惊动了。她提出要赎回石碑,百姓不同意。樊氏状告县政府,赎回石碑用于重建。正因为如此,樊氏被评为“冯晴贞节县志”。然而,200多年后的今天,这座经历坎坷的巨大纪念碑已经消失。
郑氏子孙说不出祖先忠孝义的故事。
时隔370多年,青峰圣人郑的事迹依然令我感动。我去清丰县大屯乡黄英村寻找郑氏后人。说起这些让我深深感动的郑氏家族的故事,郑氏家族的后人都是闻所未闻。
他们拿出了一个他们不知道名字的祖先的肖像。经过仔细辨认画像上方王用汲写的赞词,他们确定这是郑伟的画像。通过村郑氏人的介绍,我们看到了悬挂在大柳乡青石沱村的郑氏族谱。370多年前,郑先贤当政,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感人故事。在郑氏家族墓地——“郑家坟”,据郑氏后人介绍,近年来,墓地屡遭盗掘,人用水泥加固后仍再次被盗。我们看到一半土壤被切掉的坟墓。郑的后人说,这是郑的墓。发掘后,发现郑墓为双层结构,上有假墓,下有真墓。可见当时郑伟怕父亲的棺材被人侵占,煞费苦心。他的孝心至今令人感动。可惜真假墓都被盗挖了,尴尬。
我为圣子在河马小厨师故里清丰有这样的圣贤而骄傲,也为这些堪称忠孝节义典范的圣贤被埋没在旧纸里许久而深感惭愧和不安。翻开《史记》的黄页,那一行行含泪而火热的文字,仿佛穿透了漫长的历史沧桑。我们仿佛还能看到顽强的青峰人铮铮铁骨,忠肝胆,还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愤怒的呼吸和喷溅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