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历史上有哪些好人好事?

同仁堂对药物的炮制非常讲究,有自己独特的经营之道。他们给自己打广告,做一些公益事业。

在清朝,每年二月在北京挖沟渠。挖沟的时候,整个城市臭气熏天,污泥成堆。如果行人走路不小心,他们会掉进污泥堆里,弄得臭泥满身都是。

为此,每当挖沟的时候,同仁堂都会派人在挖沟的地方挂灯,引导行人。白纱灯上写着“同仁堂”四个字,既方便了夜间行人,又让人对同仁堂印象深刻。

还有,清朝的时候,进士在北京考。北京也是顺天府官邸所在地,省考也在北京举行。每当有考试,并取得了省级考试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聚集在北京,住在自己的大厅。

同仁堂趁着这个机会,派人带了一些安全的预防感冒、帮助消化、摆脱水土不服的药,给参加考试的人服用。这种送药和宣传的方式让考生们非常感动,也让“同仁堂”的名字传遍了全国。

老北京有许多穷人。冬天来了,北风呼啸,穷人衣衫褴褛,饥肠辘辘。这非常困难。每年冬天,同仁堂都会在前门磨房、珠市口、崇文门磁器口、崇义门和时嘉胡同开设粥厂,向穷人施舍。

在旧社会,人们注重用黄土蒙脸,埋葬棺材。有钱人好容易弄一口杉木柏木的好棺材,穷人连饭都吃不上,更别说买棺材了。针对这种情况,同仁堂也积极伸出援手。凡是证明自己确实买不起棺材的,同仁堂都可以免费提供,不需要任何繁琐的手续。同仁堂的这些做法,让贫困群众非常感激。

北平沦陷期间,日本商人试图控制同仁堂,他们派人向乐师索要股份。当时主管同仁堂事务的乐大一先生,为人刚正不阿。他认为这不是同仁堂乐师的事,而是关系到国家利益,所以断然拒绝了日方的入股要求。

1939年夏天,日本产的开胃菜“任丹”很受欢迎。为了抵制日货,同仁堂通过努力终于制成了“六神丸”,对患有咽喉疾病的人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特效。这种药在各方面都超过“任丹”。日本商人想高价买六神丸的配方,乐师也是。

同仁堂一直秉承“同修仁者,友善,奉献”的座右铭。“分享善举,帮助世界,维护健康。”经历了340多年的风风雨雨,同仁堂这个金字招牌已经融入了中医的一部分,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必将在中医的花园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