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历史

西湖的历史演变

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

几乎不为人知的白(聚义)堤苏(东坡)堤和杨()公堤,让治理西湖为民生的人们永垂不朽...

西湖曾经是一个海湾,从一个泻湖演变成了一个泻湖,一个普通的湖。

这个过程已经有资深学者讨论过了,西湖湖底的海相沉积也是1975年钻孔证实的。

因此,没有必要讨论西湖的上述发展过程。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自然发展过程并没有在湾、海、湖之后结束。

对于一个天然湖泊来说,由于河流的泥沙冲积注入湖中,在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过程中,必然会发展出泥沙淤积和蔓草现象,会使湖底越来越浅,最终从湖中沼泽化为平地,这就是湖泊沼泽化的过程。

但是西湖从成湖的那一天到今天依然满是清澈的水,这当然是由于人为遏制了它的沼泽过程。

也就是竺可桢在《杭州西湖形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说的“人定胜天”。

因此,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西湖的影响是很有讨论价值的。

特别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个地区的许多古老的湖泊,如余杭的夏楠湖,萧山的临浦湖,绍兴的鉴湖,宁波的广德湖等。,有的比西湖大几十倍,但都遵循沼泽发展规律,最后被人工围垦淹没。

也就是西湖附近,有很多古湖泊,比如北面与西湖相连的胡夏,和尚有争议的临平湖、赵茜湖、明升湖等等,都是在沼泽化的过程中被淹没而废弃的。

相比之下,西湖为什么能被所有人抛弃?这其中的前因后果也是值得分析研究的。

西湖过去是一个天然湖泊。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社会条件的特殊变化,它必然会被自身的沼泽化过程和人类活动日益增加的影响所淹没和抛弃,就像这个地区的所有湖泊一样。这是毋庸置疑的。

西湖是钱塘县的一个湖,所以叫钱塘湖(唐代以后,“钱塘”改为“钱塘”),又因为北面有一个湖与之相连,水位比它低,所以叫胡夏,所以西湖也相应地叫上湖。

钱塘县是秦朝会稽县二十六县之一。据宋代刘知府刘道真所著《钱唐吉》一书记载:“郡在灵隐山下”,应在今西湖群山之中。

当时钱塘湖在县城东部,自然没有西湖之名。

如果钱塘县的地理位置长期不变,就稳定在西湖的群山之中。

换句话说,这个湖一直被命名为钱塘湖,所以它肯定像这个地区的许多其他湖泊一样被洪水淹没成了农田。

西湖之所以能被很多人抛弃,正是因为它最终能被冠上西湖这个名字。

西湖这一名称的获得是钱塘县历史发展和地理变迁的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探索钱塘县的发展。

秦代的唐县之所以不建在广阔的平原上,而是局限在狭窄崎岖的西湖山区,当然是因为当时的平原上没有堤防和池塘,潮水又直又细,土地又卤又疏。

也就是说,刘道真在《钱唐吉》中说“过去是近江的”。

在这样的地方,当时连饮水、燃料等基本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更别说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土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毕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汉朝后期,这里修建了“防海池”。

如果当时县城还在西湖的山里,就没必要建池塘了。

在古代技术条件较低的情况下,修建这样的堤塘,恰恰说明了人们对平原的开垦和利用,修塘成了当务之急,这也说明了后汉钱塘郡政府有可能迁入平原。

即使没有证据证明汉末钱塘郡是否已迁入平原,南北朝初期的钱塘郡也可以确定一直在平原,因为刘道真在《钱塘记》中已经明确写道:“海堤防塘位于郡东。”当然,这个“郡”是后汉的钱塘郡值得商榷,但毫无疑问,是刘宋的钱塘郡。

如果秦代的县令还在西湖的山中,或者按照一般的解释,在今天的灵隐寺附近,往东就是一里,永远到不了江边,也到不了海防大唐的海边。这说明刘宋时期的钱塘郡一定是进入平原的,只是因为记载不详,所以现在不得而知。

可想而知,自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立钱塘郡以来,郡县制可能经过汉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远离了大山,进入平原。

但后世明确知道秦代以后钱塘郡治在哪里,却是晚至6世纪后期隋朝。

文帝十一年(591年),钱塘县迁至凤凰山脚下的刘仆,行政级别上升为杭州国政。

也就是说,城市中心转移到了现在的江干地区。

从地理上看,西湖位于市中心的北部。

当然,现在还没有西湖这个名字,西湖以东的闹市区当时还是一片荒芜。虽然秦、钱、唐三郡府逐渐迁入平原的路径今天尚不清楚,但隋朝州府都建在现在的江干地区,即迁徙路线是沿钱塘江北岸进行的,这一点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为什么县令只沿钱塘江平原的狭窄区域移动,而不进入西湖以东的广大区域,也就是现在城市中心所在的地方?这是因为按照当时的自然条件,前者要比后者优越得多。

沿河县衙的移动,显然要依靠现在白塔岭到凤凰山的沿河山麓线。

在这条山前线上,地理位置是南临江海,北临丘陵。可以充分发挥平原的地理优势,但还是离山区不远。

在这个地区,山坡和山麓的高而干的地区可以建造宫殿和定居点,但不缺乏燃料和饮用水。

山麓以南的沿江平原,因为当时钱塘江是从南门出海,现在江干地区的江岸是向南的,比现在要宽,可以耕种发展农业。

相反,在西部以东的地区,地势较低,土地忌卤,缺乏可以作为落脚点的丘陵和山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建立一座城市显然是相当困难的。

但是事物总是在发展的。

隋朝初,钱塘郡升为杭州国,尤其是七世纪初江南运河的开凿。从此杭州到中原有了直接的水路运输。

杭州已成为江南运河的终点和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点,而作为州督的刘仆恰恰是南渡会稽的关键。

就这样,杭州突飞猛进地成为了一个商业城市,也因此发展迅速。

这就是《隋书地理》所描述的:“川泽沃言,海陆之恩,珍奇异聚,商贾携手。”当时的江干地区今天的繁荣可想而知。

毕竟这一带土地并不辽阔,难免人满为患。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城市的外围,聚落开始向现在西湖以东的城区扩展,这是必然的。

当时,在西湖以东建立定居点的第一个问题是供水。

井水和河水是整个土地中排斥卤水的咸水,这使得早期在这里建立的聚落不得不靠近西湖,否则,供水就是一个严重的困难。

可想而知,从临湖聚落的出现到城区的逐渐扩大,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供水问题很难解决。

这一时期,由于商业的发达和户口的增加,西湖以东的广大地区日益人口密集,牙牙交错,解决供水问题越来越迫切。

这促使了唐代(766-779)所谓“六井”的出现。

以上只是对秦钱塘县到隋钱塘县再到刘仆并提升为国家治理的过程的简要描述,西湖并未涉及。

正因为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西湖在杭州的地位不够重要,所以历史记载很少。

隋建州由刘仆统治,杭州开始迅速发展。唐朝初年,杭州户籍人口已经超过10万,聚落和居民势必向这个城区迁移。

就这样,城市开始和西湖* * *起来,出现了西湖解决城市供水的详细记录。这就是城刺史李弼修建的著名的“六井”。

所谓六井,其实无非是六个水库,用瓦管或竹筒从西湖中引水。

从六口井的分布来看,离西湖不远,反映了当时该地区聚落市场的大致分布。

当然,这也为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创造了条件。

虽然有六个小水库,但是它们分开的水量只占西湖总水量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值,但是它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从后来的发展可以证明,它几乎成了西湖避洪的决定性力量。

自六井以来,西湖已经成为杭州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湖以其甘甜的水,促进了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而城市的不断发展又反过来巩固了西湖的存在,有效地阻止了西湖被淹没的过程。

事实上,西湖被淹没的过程相当迅速。长庆二年(822),诗人白居易赴杭作刺史,距李六井不过五十年左右,湖中良田数十顷。

白居易充分认识到西湖对杭州这座城市的重要性,于是他主持了西湖的清淤工作,在六口井里疏通了窦道,恢复了它的丰饶。

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韩石桥附近修建了湖堤,即少年宫,比原来的湖岸高出几尺。

以前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西湖的水位本来就比下湖高,白居易的筑堤造成了上下湖的落差更大。

虽然湖已经被洪水淹没很久了,但这种人为的地形落差在两个方向仍然明显存在:至少在西湖北面少年宫附近的年水电站和东面的环城西路。

白居易在九世纪初修建湖堤,对于西湖的发展是划时代的,因为从那以后,西湖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天然湖演变成了人工湖。

这里需要说的是,历史地理学家往往重视历史上地名的演变,习惯用某个时代的地名来称呼当时的地理事物。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这是科学的。

因此,关于西湖的名字及其湖的性质,有必要作如下解释:西湖没有名字是因为其海湾和泻湖时代没有历史记载。

作为一个天然湖泊,西湖应该命名为钱塘湖(自唐代以来的钱塘湖),尚湖或另一个有争议的明升湖。

下面会提到,西湖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官方文献中,但何时开始在民间流传就不得而知了。

但西湖被白居易的堤所改,白居易仍称之为钱塘湖。

所以可以肯定,西湖这个名字流行起来的时候,已经是人工湖了。

所以今天我们说西湖是人工湖,从历史地理和地名学的角度来说是正确的。

这正是竺可桢所说的:“人定胜天”。

当然,人工湖也有沼泽化的过程。

上述余杭的夏楠湖、萧山的临浦湖、绍兴的鉴湖、韩宁的广德湖等,都是在天然洼地上人工筑堤、筑塘形成的人工湖,或长或短的时间内被淹没过。

西湖成为人工湖后,沼泽化的速度也相当可观。

白居易君湖之后不到百年,西湖杂草丛生,湖底变浅,面积缩小。

当时,杭州是五代十国吴越的首都。为了西湖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六口井的废弃,吴越王钱镠建立了一支1000人的专职清淤队,号称“辽湖兵”,日夜从事清淤,有效地遏制了西湖的浅水化,疏通了六口井。

在吴越国的80多年里,杭州的城市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西湖也得到了很好的整修。这座城市与西湖的这种年龄依赖关系比上一代更明显。

吴越国时期的西湖整治,无疑大大延缓了西湖沼地化的进程,但肯定没有改变自然发展的规律。湖泊的浅淤积仍然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北宋以后,杭州许多善牧把疏浚西湖、疏通六井作为施政的重要任务。

如景德镇四年(1007),周知的王绩不仅疏浚了全湖,还为西湖修建了水闸、堰器等设备。

接着是简媜和沈礼,宋仁寿年间(1023-1063)。前者动用数万民工弃湖农田,进行大规模清淤。为了增加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后者又增加了一口供水量很大的新井,被后人特别是苏轼称为沈工井。

熙宁二年(1069年)第一次来杭州当法官。到任之初,他认真研究西湖水利,摸索出了疏通六井、申公敬的方案。

他是在熙宁五年(1072年)离开杭州的,但正是在这一年,知府陈翔对六口井进行了非常有效的修复,这无疑是苏轼认真学习的结果。

元佑元年(1086),他第二次来杭任知府。虽然只隔了十六年,但这期间西湖的沼地化速度真的很惊人。

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一下16年前他离开杭州时的情况。

他说:“在西宁,大臣传判,州湖合,盖十二三耳;今天,在16年和7年之间,它已经停止了一半。

双方父母都说,这十几年来,水浅且平,如云,忽又满。未来二十年,没有西湖。面对如此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拟定疏浚西湖的计划,并将杭州乞西湖的奏章呈献给朝廷。

对了,这个奏折是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使用“西湖”这个名字,说明杭州的城市已经完全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这个名字也开始流行了。

在这份文件中,苏轼解释了西湖必须疏浚的诸多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说:“唐朝时,李弼开始以湖为六井取水,然后百姓对水满意了,城市日见富庶,百万人聚集于此吃饭。

如今,湖水又窄又浅,六井更是雪上加霜。如果20年后是良田,城里人再喝咸苦,势必消散。“这个道理把西湖的存在和杭州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西湖被淹,杭州居民必然消散,城市也必然不复存在。

从苏轼的这段话,可以反证我前面说的。六口井的修建最初只是为了给沿湖居民带来来自西湖的水,但它的结果成为西湖本身继续存在的关键。

苏轼主持的疏浚工程规模空前。他拆除了湖中用栅栏围起来的用栅栏围起来的田,整个湖被挖得很深。在湖的西面修筑了大量的围篱围泥,形成一条连接南北的长堤,并在全湖最深处修建了三座石塔,即今天的湖中央亭。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莲藕,防止湖底淤积较浅。

同时,他修复了当时逐渐淤塞的六口井和沈公井,用瓦管代替竹管,并用石槽填实,使底盖严密耐用,还利用多余的水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的地方修建了第二口井,于是“西湖甘甜,几乎遍布全城”,进一步加强了西湖与杭州城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外,他利用西湖和贯穿城市南北的堰桥运河,接收湖水,不受河潮的干扰,使海潮不入市,并将运河疏浚至八尺深。

因此,不仅河道畅通,而且改变了沿河的卤水疏排,河水可供居民使用。

就这样,杭州这座城市对西湖日益增长的依赖达到了顶峰,为西湖屹立在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宋时,杭州成为国都,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历时150年。

城市人口骤增,主干道(1165-1173)人口增至50余万,至南宋末年突破百万。

城市迅速扩张,市场繁荣,商业发达,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

这一点在南宋的著作中有详细的记载,如《不胜录》、《都极盛》、《孟良录》等。,没有必要重复。

当时这个庞大城市的基本供应来源是“南柴北米东菜西水”,西湖还是杭州唯一的水源。

而且京城的河流,如大河(堰桥渠)、小河(城河)、西湖(清湖河),也是由西湖供水,成为百万人口的命脉。所以南宋时期,在西湖的整治上不遗余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南宋时期,西湖除了作为首都百万人口的蓄水池的功能外,随着杭州城市功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变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重要功能——旅游。

南宋以前,西湖与群山之间除了自然美景,很少有人工雕琢。

在吴越建都的80多年间,虽然不乏建设,但其内容仅限于寺庙、宝塔等佛教艺术。

到了南宋,因为这里是首都,所有的皇族、官员、富商等都在城里。与西湖争着搞住宅、园林、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千虎门娃子、赤山娃子、兴春桥娃子等大型娱乐场所。,也开始在湖山各处开放。

西湖很快被开辟为景区,这个景区的整体布局是独特的“山外楼”,一直保持到现在。

事实上,在这个巨大的首都,人们需要这样一个大公园来放松,从有钱的官员到普通百姓。

从此,西湖成了杭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前所述,西湖以其甘甜的湖水支撑了杭州这座城市,反过来又有效地阻止了它的沼泽化进程,使它因为杭州城市的发展而继续存在。

南宋至明初叶的200多年间,由于年久失修,西湖发生了近500年来最大的淤积。苏堤以西,良田连片,六桥流水如线。

但由于西湖与杭州城的密切关系已深入人心,并得到朝野的认可,知府杨得以排除万难,于三年(1508年)拆除三千多亩农田,疏浚全湖,恢复唐宋旧貌。

在杨的《上朝记》中,最重要的还是:“自唐宋以来,城中之井,皆为湖所填...如果西湖堵了,水脉堵了,城市就重新盐化了。”这是最厉害的一个。

从苏轼到杨,西湖一直用自己的甘甜来保存自己。

本文一开始就指出,西湖是这一地区大量古湖泊的一个例子。

我们不妨以这一带的其他一些人工湖为例:余杭的南湖,建于汉末,淹没于北宋;萧山临浦、玉浦建于南北朝,北宋废弃。绍兴鉴湖始建于后汉,废弃于南宋。宁波广德湖建于唐代,北宋废弃。

始建于初唐的阜阳洋皮湖,明初废弃。

所有这些湖泊都曾在当地的农田水利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沼泽化的过程中,它们最终被开垦成了农田。

这些湖泊被淹弃后,各地对农田水利进行了新的安排。因此,总的来说,在农业方面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通过开垦获得的土地是相当可观的。

以绍兴鉴湖为例,由于围垦,获得了2000多公顷肥沃的湖田,使山汇平原的耕地面积增加了四分之一。今天古代的鉴湖地区,土地平坦,河渠纵横交错,大面积的耕地可以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因此,本文将这些湖泊的淹没和废弃与西湖进行比较,并无意因为西湖的独特存在而对这些湖泊的淹没和废弃感到遗憾。由于地理位置和条件的不同,这些湖泊的淹没和废弃从各个地区的历史农业发展过程来看,都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意义。

当然,西湖的存在比上述湖泊的泛滥意义更大。

因为上述湖泊的泛滥只是增加了耕地,发展了各地的农业;然而,西湖的独特存在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

为了纪念杭州的先贤们,人们花了很大力气来延缓西湖的沼泽。

如今,西湖已经成为杭州这座极具发展前景的现代化旅游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虽然普通大众不再依赖西湖供水,但湖光山色对人们旅游的贡献将远远超过历史时期给予城市的供水量。

从今天的技术条件来看,防止西湖的沼泽开发还是比较容易的。事实上,建国以来,西湖的平均深度只有55厘米;现在,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三倍。

此外,在道路铺设、园林布局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古人对西湖的改造相比,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确实差强人意。

当然,在今天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我们并不担心湖底的烂泥,也不担心连片的田地。

然而,现代社会也存在问题,如西湖的环境保护,尤其是西湖的负富营养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建国前,湖底虽浅,但浅水透明度在0.5米以上,清水见底;但现在降低到0.3米,影响了湖光山色。

当然水质也不能和过去比。

北宋苏轼疏湖时代,用湖水酿造官酒十分盛行,朝廷每年可得西湖酒税二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