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韩城的声誉和历史古迹的作文
司马迁的祖坟
位于城南10公里芝川镇东南一坡旁的上吊壁上,东临黄河,西临凉山,气势壮观,景色秀丽,为汉源名胜之冠。占地面积104亩,古建筑17座,近现代仿古建筑12座,总建筑面积255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经注》载:“永嘉四年,汉阳太守尹姬望遗。建功立业,建石室,立碑种树。”《韩城县志》载:“宋宣和七年(1125),县令阴阳曾置治川村民,筑墓墙,建卧房、庙、山门。”自元明清以来,几经改建,基本保持了原有规模和古貌。1934年,在杨虎城将军的倡议下,重修了现存的“智秀桥”。然而,由于风雨侵蚀,寺庙墓的主要建筑几乎倒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其进行了保护,多次拨款进行修缮。1979后,人工引水治水,搬迁宋代王宇寺、元代张瑶寺、三圣寺,加强北崖护坡。
司马迁祖坟建筑群主体,自坡底至顶,依崖而行,坡脚东北有木牌坊,清代重修,题写“汉太师司马祠”。穿过牌楼,上一个缓坡,穿过太公庙到三岔路口,还有一个木牌楼,大约建于明朝以前,上面写着“山升到顶”四个字,寓意司马迁受到世人的尊敬。从这里,穿过山门和砖牌楼,到寺庙,这是主要建筑。山门内外建有楼梯踏板,共99级,极其陡峭。牌坊题字为“河山之阳”,出自《太史公序》中“农牧河山之阳”一语。
祠堂由祭祀大厅和卧室组成。门额上写着“太史殿”二字,风格潇洒,力量浑厚。院内古柏参天,环境幽静。
祭堂是一个开放式的大厅,在这里为陈供奉祭祀用的器皿、礼品和赠品。献殿后,卧室正中塑成司马迁全身坐像,全身宫装,面容婀娜,长髯长眉,神态逼真。寺内有许多石碑,大部分是宋、金、元、明、清的碑刻和名人传唱的作品。郭沫若同志还为司马迁祠题词:“龙门雍容,锤为人中之龙。”学养空前,文章出众。慈悲如斧,呼气如霓虹。
作品追父,千年太历史。“优雅的诗歌,优美的书法。
神龛后面是司马迁墓,青砖包裹,呈圆形,四周是八卦砖雕和晋、清两代的石碑。墓顶是一棵古柏,枝繁叶茂,像一只巨掌撑天,一条巨龙托着一朵云。明末李荫都曾写过一首诗“古柏中犹有风霜苦,长夜天深长河”,对司马迁的悲惨遭遇和坎坷人生表示了无限的同情。墓前有一块石碑,上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题写的“汉太师司马陵园”字样。
司马坡古道东南有两个院落。上院陈列着司马迁生平及《史记》中的一些故事,下院陈列着《史记》中的碑林和司马迁手书的格言警句。
在陵墓东面靠近黄河的一个土堆上,有汉代的“李宫”遗址。《武帝纪》载:丁原四年,汉武帝从夏阳(汉称夏阳)来到汾阳,在此建宫。遗址中发现一块方砖,上面写着十二个扬子篆字,写着“夏阳符离宫令天地无限”,也表现了当时的其他盛况。
祖坟西北约四公里,现为卫东东乡高门村,司马迁首访之地,西北六公里许村,仍多姓童、冯,相传为“汉太师”。祠堂大门上有“汉太师遗祠”的碑文。
苗文
韩城文庙位于韩城市金城东端向雪北部,是一座元明时期的建筑群。明朝统一编年史“洪武四年(1371年)韩城龚雪在原址重修”。虽然历经几代重建,但寺内主要建筑的结构造型基本保持不变。是13世纪以来陕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纪念建筑群。
进入向雪不到200米,有两座牌楼,牌楼标题分别为“德培天地”和“道馆古今”。也就是文庙所在地。从“仙官”“圣渠”入文庙。南纵盘龙照壁为琉璃龙壁,长17米,高4.2米。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门前有“星门”。两边有龙凤,上面挂有匾额,上书“文庙”二字。
孔庙建筑群由四个庭院组成。第一个院子是从凌兴门到蓟门。院内有一个半池,呈半圆形,四周用石栅栏围着。有一座石桥通往戟门。东侧有“梳妆亭”,西侧有“支宅所”,有6个牌亭,记录了明清时期的重建概况。库珀高耸在庭院里。传说是元明时期种植的。
第二个庭院由蓟门和大成殿组成。大成殿建在平台上,桥台用石栅栏围起来。雕刻一张平面纸。前廊3间,西宽5间,大成殿深4间。灰布筒琉璃瓦的方心倚在山顶单檐上,建筑雄伟。殿内东西两侧各有13间。北面有角门,殿后被花墙隔开。它与北面的明伦殿一起构成了第三庭院。明伦堂创建于明朝洪武四年。这种三代学派是以明朝的人伦为基础的,后人借鉴。大殿两侧,有两个东西,分别是碑林、管酒司和管书司。穿过明伦殿,在北面的高台上形成第四个院落,就是“尊经阁”。尊经阁是藏经的地方。平台高3.5米,花墙环绕,歇息于山顶,重檐。东西两侧都有翅膀。
解放后,为了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省文化局拨款进行修缮,使这一群已经破败不堪的古建筑获得了新生,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438至0977。现在它已经成为人们参观的一个景点。
普照寺
吴村,昝村乡,位于市区东北10公里处,始建于元代。有三个宽厅和两个深厅。它坐落在山顶上,为灰布板瓦的单檐,平面面积为65,438+0,000平方米,结构精美。宏伟。门外有两座城墙建筑,是城内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之一。大殿里有五尊彩塑泥塑像;中间是释迦牟尼镀金像,高约4米,造型典雅,雕刻精致;两侧是文殊、善贤、阿难、嘉伟等塑像。建在五村古寨十几米高的高台上,庙门朝南,居高临下。庙前有文水自西向东流经南至咱村,注入黄河。周围是平原和肥沃的田野,它位于黄河岸边以东约五公里处。有古开化寺遗址,树木葱郁,风景如画。该寺得名于佛教语言中“佛光普照”的意思。1957年3月31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