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梨的历史
长沙自古以来寺庙众多,香火鼎盛。由寺庙产生的大大小小的庙会数不胜数,构成了旧时代长沙城乡劳动人民的民间文化生活。庙会既是一种聚集民族风光和民间文艺的形式,也是古代传统市场的一种形式。
在长沙的旧庙会中,陶公庙会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庙会之一。该寺位于长沙县榔梨镇林香山。
据《晋书》和《长沙县志》记载,陶公庙建于505年(南朝梁四年),距今1491年。是当地文人仰慕东晋太尉、长沙县令陶侃的后代单涛和陶桓的功名德行而建。单涛和陶欢是叔叔。他们放弃家园去修道。郎里临湘山修练盖房,后成仙。成了无所不知,包治百病,祈雨求雨,能从灾难中全身而退的不死体菩萨。陶公庙以此闻名。历史上,陶公菩萨每次出巡,都有官府迎接,其中有四次是巡抚亲自迎接。1688年(康熙二十六年),长沙大旱,湖南巡抚赵申乔到朗里陶公庙拜见陶公真菩萨进城求雨。真是被陶公菩萨撞了。仪式结束后,真的是“突然下雨,积水满脚”。因此,陶公庙自建成以来,受到历代重视和保护。清朝咸丰皇帝还将单涛、陶桓命名为“福实人”、“福实人”,并下令将陶公庙祭祀列入礼部春秋祭祀名录。
每逢两位陶公菩萨的生日——农历正月十三、八月十七,善男信女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为陶公菩萨祝寿。每次庙会持续约10天。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前来赶庙会和朝拜,包括来自四川、湖北、河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和广西的朝圣者。他们对陶公菩萨极其虔诚,以“香火至肉”(用线把小香炉挂在手肘下)的形式膜拜。每到庙会,楼上的古戏照例是满场戏,长沙城里所有的戏曲名角演员都登台表演,包括湘剧、京剧,不分昼夜地表演、演唱。唱得精彩的时候,有钱人抢着往台上扔钱,穷人则为之欢呼......庙会上,舞龙、舞狮、罗汉舞、竹灯等竞相发声,庙会成了各种艺术的聚集地。
庙会期间,商贾云集,买卖交换物资的生意十分红火。一时间香火鞭炮声不绝于耳,香客、戏客蜂拥而至,热闹非凡。这自然促进了陶公庙周边的经济繁荣。因为庙会的需要,建府成市,最早形成了“三贤街”,后来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榔梨镇。所以民间有句话:“郎里街不种地,分两期吃一年”。
除了陶公庙会,长沙还有很多其他的庙会。这些庙会与陶公庙会相比,只是内容和规模不同。比如清道光、咸丰(1821-1850)望城县陀石乡钱景下辖的寺庙,规模已经相当大了。寺内舞台设计巧妙,音效不错,艺人的道白和唱腔都很响亮。每年农历七月12,菩萨会在各村巡回。庙会开始后,按照庙会规定,每个香客都要先在庙前杀一只公鸡来祭神。每个庙会都有10天的边疆唱戏,白天10场,由庙会付费,晚上9场,由地方行会付费。长沙省会著名的湘剧人物,如少志、老生欧、华联廖松竹、丑角李少成、盖美仙、花旦“六岁红”等,都是这里的常客,为庙会增添了更多的热闹。庙会期间,镇上有很多摊贩,人山人海来看戏,有农民、乡绅,也有城里来的阔太小姐。
虽然各地庙会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功能是一样的。如果去掉封建迷信的糟粕,让它去丰富劳动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它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俗。
老长沙夏日风光
竹铺凉席■蒲扇蚊帐■井水溅在地上□小时候休息时的歌和游戏■瓜、瓜和西瓜■萤火虫和蟋蟀唧唧喳喳■清晨银河流星和带着露珠的花,沏壶茶■扔冰棍听鬼故事...原来,电风扇和空调让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夏天,还有一种极其浓郁的夏日凉意。
□竹铺和竹板
没有空调,夏夜的竹店满是凉意。那年夏天,如果竹铺是家家必备,那是一件好事。可惜很多人家里没有四条腿一张床的竹铺。大多数人都有一块或几块竹板。竹板必须由长凳支撑。到了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用铁蚂蚱腿撑起了竹板。相比竹铺,竹板最大的缺点就是小时候经常在上面打架的时候用竹板摔在地上。
据邻居八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家庭连竹板都没有,就有人撑起门睡在外面。最奇怪的竹床是,当年有人用两根竹竿当床,安详地睡到天上。当时我五叔在长沙化学试剂厂工作。他说他们单位有个年轻工人,晚上睡在厂里的板车上。一个同事晚上无聊,拖着这辆滑板车去了湘江大桥。第二天醒来,吓了一跳,以为自己在梦游,只好一大早把滑板车拖回厂里。这也是夏天消暑的一件有趣的事情。
以前人们晚上11之后就睡在露天,喊孩子回家睡觉。那时候的长沙,正值盛夏的午夜和凌晨,寒意袭人。我常常一大早起来,就看到街上的竹铺里还在睡觉的青壮年男子,常常裹着毯子,蜷缩成一团。
□折扇、棕榈叶扇、人力扇
没有电风扇,但是有各种各样的风扇,比如折扇,芭蕉扇。有人摇羽毛扇,我们就不禁想起年轻时的孔明来。
记得那一年,夏天来了,我在西文庙坪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马上就要放暑假了。很多学生带了扇子,还有《三英战吕布》的纸折扇,学生们经常在折扇上写四首打油诗:
六月天热,不能借扇子。
如果你坚持要借,那就等到12月吧。
用稻叶扇做成的大扇子,上面常写着字,以免丢失和混淆。据老人说,有些字是用煤油灯熏的。惠阿姨不厌其烦地用煤油灯抽着“惠我凉”这几个字。
我们懂事的时候,是70年代末。那时候长沙有吊扇。据大人说,在没有吊扇之前,理发店里的风扇只是挂一些布毯子,请徒弟或者盲人来拉,制造凉风。
电影女演员王在她的回忆录《我的名利和不幸》中说: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家住在长沙。她说:“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父亲教他们(王的小哥哥小姐姐)做一把土扇,把许多布条绑在一根木棍上挂起来。这根木棍用绳子连接着。拉绳子的时候,布来回摇摆,有一股凉风...
□井成为天然冰箱。
在没有冰箱的年代,长沙市民夏天的饮食是“吃一顿,吃一顿”。饭是晚上送来的。你通常不得不啜饮到最后一口。不然第二天就烂掉就可惜了。
据朱的《长沙十子工商街》一文记载,清末民初,长沙青石桥饶道生(今解放西路蔡锷南路)的长女饶美梅,不仅能干勇敢,而且心思缜密。夏天很热,有时候猪肉卖不出去。她认为屋后有一口挂井,就把井里剩下的肉挂在阴凉处,第二天再卖。肉质还是新的。后来这个方法被长沙同事推广。“当然,在热天,井里这种空调的作用其实很有限。
一壶茶很解渴。
长沙人夏天常以大陶罐或瓷罐中的“老母亲叶”泡茶,俗称“包壶茶”。几乎每个家庭都要有一壶,凉了就可以开肚皮喝了。“老母亲叶”沏的茶,夏天最解渴。这壶茶往往含有碾碎的老姜,据说可以驱寒。比较讲究的人也会泡一些甘草茶。
还有的家庭,为了解暑,会泡一些“人黄”茶解暑。
以前夏天长沙四一堂、中国国药局、长康大药房门前都有凉茶。用更少的钱,可以喝到又苦又甜的茶,又买了一个凉茶包。
据彭瑞强《湖南商业医药局与郭》一文记载:“民国初年创办的湖南商业医药局,行色匆匆,不断扩大免费服务范围,夏季供应凉茶和消暑药,夏秋赠送疫药...一分钱没拿,救助者还挺多的,社会广为称道。”
据老人介绍,民国时期,长沙较大的药店夏季免费供应凉茶,夏天“在太阳下挥汗如雨”的往往是工薪阶层。免费获得凉茶也是社会救济措施之一。
用湿草熏蚊子
民国时期长沙有蚊香,六和殿的蚊香最有名。
建国后,物资短缺。20世纪60年代,长沙用烟熏蚊子。据老街坊回忆,大部分人都是用湿草混合少量干草装满一个罐子,点燃,烟雾翻滚熏蚊子。
当然,在竹店旁边休息的时候还是有蚊子骚扰你。这时,幼小的孩子由一位和蔼可亲的母亲组成,拍着孩子哼摇篮曲,摇着她的扇子驱赶蚊子。
蚊子通常呆在蚊帐里。那时候因为电不稳定,家家户户还点着煤油灯。这时,家长会点亮一盏小煤油灯,用煤油灯玻璃罩靠近蚊子,用灯光灭蚊。
□西瓜、瓜、瓜
据左居街32号杨面介绍,上世纪60年代,长沙市场上的西瓜并不多。大起大落的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排队买西瓜。虽然暴露在阳光下,但母亲们经常忽视它们。至于你买的是白瓜、红瓜,还是今天看不到的黄瓜,三伏天的这个西瓜也是全家人的美味,尤其是小孩子。20世纪70年代末,西瓜的数量增加了。上世纪80年代,西瓜成为一些单位的防暑福利。那时候的西瓜都是圆的,很少有长的又圆又椭圆的瓜,也很少尝到肥料的味道。
瓜不大,但吃起来很好吃。黄瓜也让孩子吃的开心。还有西红柿和黄瓜。在那个年代,孩子们觉得生吃是最好的,但成年人经常做。
据说比我们大很多的孩子试过用凉粉籽做的凉粉,凉粉里有薄荷的凉意。但是大人觉得这种凉粉不干净,不允许小孩吃。今天人们才知道,大部分只是在刮不同于凉粉的凉粉。
《长沙市志》记载: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古历七月初一,天未亮,即听得人在街上叫卖麻糖。这是长沙特有的夏季美食。”我们懂事的时候,长沙没有麻糖,只有秋冬用牙膏皮换来的叮当可可糖。
酸梅汤不仅在红梅有,过去在解放西路的红星冷饮店也有。爸爸有个知青朋友,魏立春。在那家店,她经常趁人不注意,把我刚喝完的酸汤重新灌上。哇,凉凉的。
□痱子粉、花露水、六一散
当年由于饮食和防暑条件的限制,火毒很重,经常出现沙疖、大疖子。
每天傍晚洗完澡,看到每个孩子的额头上都涂着痱子粉,看起来像“粉冬瓜”。甚至后来很多人看了兵奇志的《双簧》,“哈夫油”脸上的样子还是让很多人很亲切。
花露水,又辣又凉,有一种香味,女生觉得香就像香一样开心。后来,六神花露水在80年代末畅销全市。
六一散不仅可以提神,还可以用水服用。但在那个年代,男生习惯把纸折成喷射状的物体,散装后一边挤一边往嘴里喷。
□“敲得太狠”是一根好冰棍。
当时冰棍最重要的质量检验标准就是“敲过”。不融化的冰棍,吸了才具有韵味。背木箱或泡沫箱卖冰棍的人经常在市场上喊“冰棍,会敲的绿豆冰棍。”80年代初,我的印象是那几年有三种冰棍:3毛钱白糖冰棍、5毛钱绿豆冰棍和8毛钱或者1毛钱奶油冰淇淋。长沙很多大厂都有冰厂,员工发冰棍票,这是我们羡慕的商业界子弟的一种福利。
~~~~~~~~~~~~~~~~~~~~~~~~~~~~~~~~~~~~~~~~~~~~~~~~~~~~~~~
这些都是长沙最鲜明的特色。
楼主可以酌情选择其中一个,我觉得绝对值得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