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做了哪些大事?
康熙年间,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统一台湾省(1684),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 -1697),抵抗当时俄国对中国东北的入侵,签订《尼布甲尼撒条约》。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的基地。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除圈地令,实行更名田亩;黄、淮、渠水利工程整治。尤其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决定“永不加税”,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最终演变为“摊地入亩”的制度。并课以重税。最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所谓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康熙帝重视优待汉族知识分子。他举办过多次博学多才的课程,建立了南学制度,并在曲阜参观了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数理精要》、《永年康熙帝历》、《康熙帝全景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同时,他在西学上也有很强的造诣,一生研究天文、数学(尤其是几何)、物理、化学、药学(宫廷中引进了可以治疗疟疾的金鸡纳膏)、医学(给他的孩子接种疫苗预防天花)。
康熙也有保守的一面。统一台湾省后,他开放海禁,但怕米谷出境,又禁止南洋贸易。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的理学。此外,康熙五十年(1711),发生了戴名世《南山集》的文狱事件。
康熙十三年,皇后所生的康熙皇帝一岁的次子成为太子。但几十年后,太子因为自身素质问题和对朝隶属关系被废。废太子后,诸侯觊觎皇位,矛盾更加尖锐。所以废太子,重新立太子,但康熙还是不能容忍他任人唯亲,三年后废太子。最后,它被传播到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胤禛,在他61年临终的时候。关于他退位胤禛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康熙希望精明的胤禛能够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放纵和积弊。也有人认为,康熙是因为爱胤禛(未来的乾隆皇帝)的第四子李鸿,才转给他的。也有传说说,生活部长隆克多和胤禛篡夺了遗诏。无论如何,这场继承权之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谜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