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思想的精髓在哪里?谢谢大神,帮帮我。

总结了老庄学说的宗教精神内涵。在信仰体系方面,老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观、社会史观和人生观,这是由对宇宙本体的至高无上的完整信仰、世间的道德伦理体系和人生的价值意义体系所决定的。在宇宙观和自然本体论方面,老庄的学说提出了宗教哲学深刻精致的本体论内涵,难以用语言描述,只能通过神秘、观察和理解的方式来把握。在社会历史和人生观上,老庄的理论主张:“朴素而谦逊”、“返朴归真”、“与世无争”、“清净而淡泊、清净而无为”、“弃智弃义、巧而弃利、朴素而谦卑、思少而欲少”①、“虚浮而静诚”②,并提出:第三, 它主张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则:“达不到之法为无上之法,无德之德为大德”(用张大千的话说),和平快乐、自在逍遥、与物和谐、与万物和谐、与物我和谐,最终达到求大解脱、逍遥自在、无为超脱的大智慧和根本法则。 这是真正的宗教精神,是至高无上的完整的信仰体系,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是至高无上的奇妙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和佛教一样,老庄学说的精妙之处在于一套可操作性很强的先进理论,在更深层次上发展智慧。它的深层开发智慧,可以达到唤醒基因层面的潜在记忆和潜在智能的程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老庄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无为而治”的奇妙而完整的方法论。老子的“反道运动”;弱‘道’的使用。世间万物皆因“有”而生,“有”又因“无”而生(4),蕴含着最奇妙的活着的辩证法。它不是消极退缩的辩证法,而是类似于佛教性空缘起论(其中“无”相当于性空之义,“有”相当于缘起之义)的基于宇宙至上本体论的大智慧和大方法。万物往其对立面去,日月运行,得失,来之不易.....简而言之,世间所发生的事情都是无常的,宇宙中也没有什么事物和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在运动中变化,向着它的反面转化。而这恰恰是宇宙大道交通的应用所展现出的奇妙机遇。而宇宙大道之运的本质特征恰恰比水之运更好,是以小制大,以弱胜强,以静制动,灵活多变,不变无为。虽然老庄的理论中包含了最奇妙的宗教精神,但老庄并没有刻意创造什么教派,更没有建立教会制度。有学者认为,没有神灵崇拜体系和完整的教会体系,就没有宗教。这真是对宗教本质的极大误解。真正奇妙的宗教本质并不主张建立迷信的崇拜体系,也不主张建立某种教会体系来弘扬教义的本质和主旨,更不主张建立排他性强、教派性强的教会体系。在这里,老庄的理论和佛教徒的思想一样博大精深。庄子所倡导的“心中斋戒”、“忘坐”等修养养生理论,被提升到了一个完美的宗教哲学的高度。不再是普通人文理论层面的修养养生,是庄子对老子理论的精彩补充。如果说老子是经典,句句是纲领,字字是真经,那么庄子就是最好的诠释、发展和补充。《庄子》和《庄子》留下的文字很少,尤其是《老子》只留下了5000字,《庄子》只留下了33篇,约45000字,与佛典的缤纷相比是非常少的。所以不可能用这么几句话就涉及到详细的教条式的内容,只能是简洁精辟的纲领和本质的表述。大宗教理论中蕴含着能给人提供完整的信心体系、自我安慰、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机制和智慧。它不仅蕴含着至高无上的精神,而且可以从高不可攀的无限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脱,生出奇妙的超脱精神,使人感到深深的敬畏和敬仰,不再狂妄自大,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和局限,以及未知世界的广阔。以及能给人解决烦恼和痛苦的智慧和方法,还包括宇宙的终极智慧和方法,包括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完善自我,提升自己进入至高自由的实用可操作的智慧和最奇妙的方法。老庄学说和佛教思想的精髓就有这样的作用。从更深的意义上说,老子的“道”是一种超越哲学思辨和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道。它是宇宙万物的自然起源,是宇宙万物转化的根本智慧和规律。它不能被人类智能的思维、语言符号系统和逻辑概念(后面会讨论)所把握,也不像通常学者认为的那样,在哲学意义上被归为客观唯心主义。用智慧的思维、语言符号系统、逻辑概念去理解和诠释“道”,只能得到皮毛,甚至是误解了“道”,所以老子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道之所以能为道,是非凡之道”。“道”只能通过“玄蓝”、“宣彤”、“禅”和“妙觉”的微妙方式来理解。如果你想获得深刻的理解能力,你必须练习。如果说老子的道需要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关于“缘起性空”、“因缘和合”、“色空”的运化,以及宇宙大道的运化,这是最根本的原理和规律。道的本质是空无,而存在是道的功利的表现。“道”在起源上是无形无象的,但在宇宙中却无处不在。虽然“道”的本质是“空”和“无”,但其出现和运行的方式可以是空也可以是实。简而言之,我们既不能执着于它的空相的虚无,也不能执着于它的实相的存在,即我们既不能执着于一个物质实体的实在,也不能执着于它的空相的虚无,也不能执着于它的实相的存在...可见语言的表达在这里已经到了极限,陷入了无法表达意义的无意义循环。庄子哲学不是绝对的相对主义。庄子之所以提出一些看似偏颇偏激的例子,引发一些看似偏颇偏激的观点,其实是为了开导人,开发人的心智,教人不要抱残守缺。这种开悟心法,类似于禅宗的妙法。但是,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启迪人们不要执着。要时刻以“忘我”、“和物万物”的大智慧、大妙感来回应事物、处理事物、对待自己,不留虚,不落“有”与“无”,做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