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通话的起源是什么?
“普通话”一词出现于清末。清廷于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官话”,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官话发音。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中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官话的前身是明清官话,在此之前叫雅言。
演变:1909年,清政府命名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标准。1923普通话统一筹备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制定以现代华北官话白话文语法为基础的读音和北京话读音。
普通话作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首选。到2015年,中国70%的人口具备了使用普通话的能力,约4亿人局限于单向交流。
扩展数据:
普通话推广过程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由于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地域文化孤岛”现象,保留了不同地区先进文化和民间智慧的精华。
但由于语言不通,无法很好地沟通和互补,所以需要有共同的语言来消除“地域文化孤岛”,把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所有的智慧联结起来。
但是,一门语言的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操之过急。要处理好地方语言发展与推广普通话的协调关系。推广普通话的目标不是消灭地方语言,而是消灭交流障碍,但推广中确实出现了消灭方言的现象。
所以在推广的时候,要把握好力度,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因为语言多样性一直是中华文明珍贵的文化积淀之一,就像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一样,世界可以因为多样性而多姿多彩,生物圈也可以因为多样性而保持平衡。
百度百科-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