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旧游》翻译赏析?
那些日子在午桥喝酒的回忆,充满了英雄。月色映在江面上,随水悄然逝去,在杏花稀疏的树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20多年的经历就像一场梦。虽然我在这里,但我战战兢兢地回头看。没事干,爬阁楼看楚青新雨。古往今来,许多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曲的渔民在深夜低声吟唱。
赞赏: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灭亡的悲痛和四处漂泊的孤独。通过对比和活泼的笔调,通过对旧日生活的回忆,表达了我对北宋亡国后的深切感受。寥寥几笔,勾勒出的自我形象相当饱满。
回忆上一部电影里的往事。“我记得昨天中午在桥上喝酒,坐在里面的多是郝颖。”首先,我回想起我在桥上设宴的往事。一起喝酒的大部分都是英雄。从“记忆”二字入手,直接展开过去。“吴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喝酒杯的地方。作者年轻时追求韵味,仰慕先贤。在他的家乡洛阳,和当时的“郝颖”一起,他还在吴桥设宴,带酒来风。"长沟流月沉默了,在杏花的薄阴影里,吹笛子直到黎明."这三句话的意思是白天和朋友在午桥喝酒,晚上坐在杏树下吹着悠扬的笛子直到天明,而不知道蓝天上的月光随着流水悄然消失。桥上欢歌笑语,桥很静,有静衬。这三句话很美很自然,就像清水一样。尤其是“杏花薄影里,吹笛至天明”这句话,指出了春夜里,英雄们拉琴吹笛,飘逸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洒在杏树枝头的稀疏花影和花影下演奏的悠扬笛声,构成了一幅宁静、婉约、美妙而又富有空间感的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充满闲适与优雅的生活场景。
下一部电影是伤感的。“这20多年来就像一场梦,虽然这具尸体令人震惊。”作者在政和为官三年(1113)后被贬。尤其是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他逃往南方,承受着颠沛流离、亡国灭种的痛苦。残酷的现实与过去的一切形成鲜明对比,自然会有一种噩梦般的感觉。这两句话概括了这一时期国家和个人的巨变。在这里,作者用充满劫后艰辛和血泪的笔触,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首诗,令人深思和遐想。经过国破家亡,屡战屡败,那些曾经一起吟诗喝酒的英雄们,如今已是四面八方,九死一生。人生体验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然后他写道:“我去小亭子看新的阳光。古今多少事,渔人唱三更。”“无忧无虑登船”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无所事事地登上小亭子,看着雨后的月光。这个点表示写这个词的时间、地点和心情。《新青》与《长沟流月》相互照应,巧妙地将记忆中回忆的事件与当下的情境联系起来,从中可以再现作者过去与现在不同的精神状态。“古今发生了多少事?渔唱于三更。”该词的后两句话极大地拓展了情感的内涵,使其超越了自身经历和友谊的范畴,转而将目光投向历史和人生进行哲学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今昔大事稍纵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深夜低声歌唱。这是一声深深的叹息,一声无力的呻吟,一次无奈的自我表白。在“古今多少事”这五个字里,过去遇到的“郝颖”,后来遇到的“堪比震撼”,都被包容了。问题问了,没人回答。而不是回答,只有“半夜渔歌”这种令人警醒的悲情场景这种看破世事、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是乱世哀痛过去、痛定思痛当下的主题。赋予渔民以国家兴亡、生活贫困的伟大情怀,是从《楚辞·渔父》开始在文学中逐渐形成的传统形象。有诗,如王维《答张副知府》诗:“你问我吉凶?听,湖上有个渔夫在唱歌!”。直到清代,孔写明朝亡国之痛的《桃花扇》,也是以于乔的晚唱作为全剧的结尾回味。在词的最后,这个意象被用来表达一个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同时由于叙事抒情被场景语言所取代,可以收到远离神灵的艺术效果。
这话直截了当,表情真的很感人。通过上下片的今昔对比,对家国、对人生的惊叹与折服,魅力深远而持久。
原文:
记得昨天中午在桥上喝酒,坐在里面的大多是郝颖。长沟流月沉默了。在杏花的薄影里,我吹笛子吹到天明。
这二十多年来就像一场梦,虽然我很震惊。去小亭子看新的阳光。古今多少事,渔翁唱第三更。
注意事项:
1.临江仙:词牌名,又名《鸳鸯梦》、《雁归》、《深院》。双音,前五句,三级韵,三十字;下一篇也一样,* * * 60字。
2.吴桥:在洛阳的南部。
3.坐:一起喝酒的人。
4.郝颖:杰出的人物。这两句说的是:我曾经在吴桥桥头设宴,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
5.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然消失。
6.薄阴影:稀疏的阴影。这两句话说,在杏花稀影里吹短笛,一直乐到天明。
7.20多年:20多年的经历(包括北宋大乱)。
8.触目惊心:一直害怕。
9.新晴:楚青新雨。晴天,这里指的是晴朗的夜晚。
10.渔夫之歌:渔夫创作的歌曲。
11.三更:在古代,从黄昏到黎明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为子夜。
创作背景:
此词大概写于公元1135年(绍兴五年)或陈六年退隐青墩镇寺院时,时年四十六、四十七岁。北宋灭亡,陈逃亡,日子不好过,但南宋朝廷迁都后只能自立。他回忆起过去的20多年,百感交集。他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关于作者:
陈(1090-1138),汉族,祖居京兆,自曾祖父迁居洛阳,宋代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元佑五年(1090)生于宋哲宗,南宋八年(1138)卒于宋高宗绍兴。北宋末南宋初,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作词。现存词虽仅十余首,但风格独特,尤其接近苏东坡,意韵高超,笔法辉煌,疏朗自然,《简斋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