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左奇的文化习俗

宗教

左奇阿拉善的所有民族都有宗教传统。阿拉善历史上主要有五大宗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和天主教。自建旗以来,蒙古族信仰喇嘛教,代代相传。直到现在,阿拉善左奇还有许多喇嘛教寺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阿拉善左奇有寺庙和教堂46座,其中喇嘛庙37座,清真寺7座,汉族佛教寺庙1座。雍和宫建筑规模宏大,设计精美。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阿拉善左奇有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当地人称为“蒙古回”或“头头回”)。他们的语言文字、生产生活方式与蒙古族基本相同,信仰习俗与回族相同。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除了虔诚信仰伊斯兰教,参加伊斯兰教活动外,还参加喇嘛教的各种庙会和经济会议,但他们只承认自己是自己。除了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也和其他民族一样庆祝春节、元旦、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民族服装

解放前,阿拉善蒙古族服饰分为官服、便服、喇嘛服。官服的样式与清代长袍相似。喇嘛服是信仰藏传佛教的喇嘛及其信众所穿的服装;休闲服包括长袍、棉袍、马甲、大皮衣。男人的衣服有很多是一个边的,女人的衣服则是鲜艳漂亮的。长袍或马甲镶有绣花边或金银丝绸挂毯。蒙古袍上还装饰着各种装饰物,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民族饮食

蒙古人的饮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谷物、牛奶和肉类。奶类食品主要是奶茶、酸奶、奶酪、黄油、奶皮、奶酒。肉类有烤全羊、羊背、手抓羊肉等。烤全羊是阿拉善地区特有的名菜。绝大部分优良的土羊都是经过宰杀、烫毛、精加工、填馅等十几道工序精选烤制而成。烘烤时使用特制的烤箱,以当地特有的干燥梭梭为燃料。烤出来的全羊呈俯卧状,皮黄带红,外酥适口,身软嫩滑,肥而不腻。它是阿拉善人民招待贵宾的最高档食品。

蒙古礼仪

阿拉善蒙古族以好客著称。当客人到家时,全家老少都互相问候。问候语多为“塔赛音白奴(你好吗?)”“赛音,Ta赛音(好,你好)”。建国前,人们习惯用“骗”来拜年。男子右膝前倾,左腿后弯,上身前倾,右手下垂,俗称“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握手仪式逐渐改变。客人进入蒙古包时,要向左掀门帘,不能踩门槛。入袋后要坐在右边(即西面),北面为首位,多为长辈。坐定后,宾主拿出各自的鼻烟壶,鞠躬交换,感兴趣地嗅一嗅还回去,同时互相问候。如果遇到父母、长辈或喜庆场合,要用哈达表示敬意。主人献上后,客人要用右手互相触碰,对主人的奉献你不能推卸。喝完茶,主人会向客人敬酒,客人双手奉上,然后回敬。席间,赞美友谊的歌曲常被用来帮助劝酒和敬酒。客人道别时,往往会送走家人,主客互道“拜尔泰”(再见)。

蒙古禁忌

阿拉善蒙古族习俗中有很多禁忌。如果不带鞭子、绳子、木棍进蒙古包;避免向火中扔垃圾、倒水、吐痰;避免从火、锅盖、盆上穿越;避免手持工具或携带垃圾;吃肉的时候,不能把刀对着客人,也不能把刀倒置;给别人刀子或剪刀时,不要把刀尖递给对方;看到门前有火或门上挂着红布,说明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能进去;忌吃死畜肉、驴肉、马肉、狗肉;祭灶后的3天,切忌从家里借东西给别人;向客人敬酒时,不要戴帽子、穿外套;牲畜被拴的地方,不要随地大小便,不要倾倒垃圾和灰尘;比如家里有人出国旅游,当天不能扫地,不能扔灰尘和垃圾。

阿拉善盟蒙古族婚礼

旧社会男女婚姻由父母决定,媒妁之言。婚礼一般有求婚、订婚、结婚三个程序,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细节。一般男方通过央媒求婚,求婚时交换庚帖,关注生辰,找算命先生结婚。如果年八字不同,可以选择吉日订婚。你们订婚,女方要彩礼,指定结婚用品,看贫富不均。婚后可以选择吉日结婚。当地人普遍认为三、六、九是吉日,讲究“七不进,八不离”。婚礼当天,男女双方分别设宴请客。男方嫁队到女方家时,新娘开脸(也叫“开脸”,就是用线把头发从脸上拧下来)打扮一番,告别父母亲人。新娘到了男方家,要放鞭炮。新娘洗脸更衣后,新郎和新娘依次唱歌,祭拜父母、长辈、客人和新人。仪式结束后,新郎和新娘进入洞房。到了晚上,男女老少都可以进洞房看新娘,逗新娘,称为“闹洞房”。客人走后,会有人为新郎新娘“铺床”,床上会撒上红枣、花生、核桃、瓜子、糖果等东西,寓意“早生贵子、甜甜蜜蜜”。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父母拜年后,双双回到父母家中,俗称“回门”。1950以后,旧的婚俗逐渐被废除,向着文明、朴素的方向发展。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自主结婚,但仍有求婚、订婚、闹洞房、回门等习俗。?

体育活动

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阿拉善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沙力博尔摔跤、射箭、赛马、赛骆驼、蒙古象棋、萨沙盖(翻羊)。体育赛事有乌西那达慕(王子赐恩与旗民的盛大活动)、祭祀敖包、雅日金庙会、那达慕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