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镇的历史文化

名扬天下,看冀州

冀州镇,其名字可以追溯到它的源头,始于传说中的尧、舜和禹时期。据《尚书·龚宇》记载,大禹治水后,定中国为九州,纪为九州之首。冀州古城建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城址位于老城区北部,从北关村西北向西南延伸2000多米。《我的家乡在冀州》在冀州广为传唱,冀州的风光和人情都包含在这首歌里。在冀州采访的时候,我也被无数美丽的故事和感人的传说迷住了。位于小镇北面的奇库林吉,据说庙里的小和尚偷了人参娃娃,煮了吃,把汤洒在庙的四角,让整个庙都升到天上去了。因此,赤库林寺也被称为“悬空寺”。

纪是中国九州之首,记载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在《封神演义》中,冀州侯素胡的女儿苏妲己被选入宫中。妲己善良美丽,后来被狐狸迷住了,把她变成了人形,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加速了商纣王王朝的灭亡。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袁绍坐冀州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佳话。现在,在老城的西部,孙李成村,仍然有曹操在与袁绍作战时为欺骗袁绍而堆积的土堆。曹操围攻冀州时,冀州粮草充足,不战而关。然而,曹操缺粮少草。为了诱导袁绍打仗,他堆了两个大土堆,在上面撒了一些粮食和草。袁绍一看,以为曹操粮草充足,于是开城作战,甚至失败。

冀州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冀州人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明清以来,冀州的商业在国内享有盛誉。“金冀州,银捆鹿”。明末,冀州已成为冀南的经济中心。明清时期,商旅人士聚集的四大堡垒:码头李“北有天津,南有,舟楫上下,纳其所失”,商业活动繁荣,田村城堡“寓商于国”,谢家庄、韩村,都是重要的商业活动中心。从明朝开始,冀州人外出经商就非常普遍。据明清一些史书记载,冀州“地狭人多,地不足,商多。它的人类可以到很远的地方去其他县市求财,从南方的首都和省份到北方的边疆。富商巨贾往往更关注百姓,他们繁华滋润。”“外商不少,从北京、天津、保定到江苏、奉天、库伦,差不多全国二十二个省,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嵇人的踪迹。”清朝末年,吴村镇邢家庄75户人家有100多人在外地经商,仙家庄、大伯社、内张等村每户有一两个人在外经商,可见冀州外出经商的人很多。

冀州创造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品牌,如仙庄的“青”,李码头的“泰”,西南王崔家的“谢”,南小寨的“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遍布西北五省的王大昌茶店。此外,由冀州人创办的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天津曹记驴肉也享誉海内外。冀州人不仅在商业上领先,在政治上也毫不逊色。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是北魏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女性,也是著名的女改革家。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泰禾重组”。太和是孝文帝的年号。当时,由于孝文帝年幼,冯太后听政,所有国家法令都由他颁布。在此期间,冯太后作为泰和改革的主要领导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王安石部长的建议下,冯太后实行了均田制,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重返土地,开垦了大片土地,使荒废的乡村重现生机。在中国历史上,均田制历经北魏、北齐、北周、隋唐约300年,成为后来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这是冯太后改革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与此同时,冯太后还实行了新的税收政策“新租调制”,国家确定了统一的征税标准,使试图逃税的人不再有漏洞可钻,从而削弱了地方豪强的经济实力,增强了国家的力量和政权的威力。经过冯太后主持的一系列改革,北魏实现了从落后的鲜卑族生产方式向先进的汉族封建生产方式的过渡,为孝文帝执政后更大规模地推行汉化政策奠定了基础。

时过境迁,过去是几千年,但进取改革的精神仍在冀州人的血液中涌动。当我离开冀州的时候,我忍不住好几次回头看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古镇。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阔的马路上车流滚滚,人们轻快地走向光明的未来!我们的记者高志法来自吉州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