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的历史追溯
起源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的一种弦乐器,因琴顶刻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从唐宋时期弦乐器西琴的发展演变而来的。成吉思汗(1155—1227)已在民间流传。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人的前身)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就是它的前身。用于明清宫廷乐队。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仅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民间艺人和牧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演奏的音乐具有深沉、粗犷、激情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情。
出现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到草原游牧文化早期,蒙古族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霍比思、托布秀尔等弹拨乐器,多用于娱乐歌舞。根据《蒙古秘史》和《元史》中的记载,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蒙古民族乐器以弹拨乐器为主,元朝的蒙古军民善于玩火、思考,喜欢集体跳舞、踩歌。经过草原游牧音乐的快速发展,弦乐器马头琴诞生并广泛普及,最终取代弹拨成为蒙古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很显然,当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后,火势会逐渐减退,马头琴自然会成为蒙古族乐器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