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画,曾经的历史,是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以高超精湛的绘画技法,对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民族风情进行苦心描绘和反映的风俗画。是一幅有着千年历史的名画,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
《清明上河图》全图长5米多,宽2米。画家张择端运用“散点透视法”将大尺度与精细技法相结合,包括士兵、农民、工人、商人、医生、牧师、僧侣、道士、妇女、儿童、牛、驴、骆驼等牲畜,以及塔、桥、河等。与其说是一幅画,不如说是一部记录北宋都城普通人真实生活的纪录片大片《东京梦中国》。
清明上河图让我们感受到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画中各种各样的人来来往往,店铺也很多:有各大酒楼(包括72家总店和数不清的脚店)、药铺、铁铺、布帛铺、茶铺——有点像我们现在大街小巷开的“奶茶铺”,比较有意思。还有航运码头、塔楼、达官贵人的官亭等等。
画中繁华景象的背后,也有北宋覆灭前的危机迹象:(1)城楼无官兵驻守,驼商自由出入,暴露出当前王朝不重视军事防御,给了敌人可乘之机。(2)旺火大厦消防区域没有岗哨值班,但在旺火大厦外的食堂,人们三三两两在聊天喝酒,可见管理不严。(3)有一艘货船试图从汴河虹桥下通过,但船帆仍被没收。几名船员还站在货物堆上,但他们并不知道。说明河道通航管理机构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提前设置警示航标。
《清明上河图》之所以是一幅有着千年历史的名画,源于它的收藏史料价值: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北宋的民风民俗,了解现王朝的政权管理制度是否完善。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了解艺术家张择端精湛的绘画技巧和坦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