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主产区

地理分布:龙眼产于中国的南部和西南部。目前,龙眼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省等省(区)。此外,海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也有小规模种植。龙眼种植在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斯里兰卡、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昆士兰、澳大利亚、夏威夷和佛罗里达。

药理研究表明,龙眼含有葡萄糖、蔗糖、维生素A、B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矿物质较多。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努力的人来说,消耗伤心的脾气和热血更有效。

桂圆可以治疗病后虚弱或智力下降。也适合女性产后化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荔枝是最贵的食物,而桂圆是最好的资源”。我更佩服桂圆。

历史上的龙眼起源于中国南方,其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北魏(386-534)的《齐·姚敏疏》说:“龙眼是一个谜和一个比目。”因为它在桂花树飘香的季节成熟,所以俗称桂圆。在古代被列为重要贡品。魏文帝(535-551)曾写信给他的大臣们说:“桂圆和荔枝是南方罕见的水果,让你们向老人们致敬。”

宋代泉州广泛种植龙眼。

北宋全州县同安县人苏颂在《本草纲目》(1061)中记载:“桂圆生于南海之谷,荔枝遍布今福建、广州、四川。

南宋泉州刺史王赞桂圆:“无轻红扫地,千树啸龙吟。就像不是药的拼图,味道真的比荔枝还奴性。”

黄明·赵衷的《八闽通志》描述说:“龙眼树像梅树枝,但它的叶子很小,它的皮肤是黄褐色的。荔枝枝一过,龙眼就熟了,所以南方人称之为荔枝枝奴。泉州各县皆有,县(今鲤城区、丰泽区)尤盛。”

明代泉州人何所作《舒敏》中有“园中有荔枝桂圆,人间之行烘乾。”

泉州龙眼嫁接繁殖历史悠久。在波(1597)的《荔枝谱》和邓道燮(1628)的《荔枝谱》中都有龙眼嫁接繁殖的记载。清初周亮公《福建笔记》(1666—1668)和郭白苍《福建产志》记载的种类不同,沿用至今。老方法是用吊碗来填土。泉州的龙眼品种繁多,风味各异。有普明安本、鸿海儿奔奔等50多个著名品种。龙眼,最受好评的先锋,1993中国农博会金奖。

“东壁”龙眼源于泉州市开元寺东塔旁原东壁寺的一角,故名。其母本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开元寺僧人所植,历经300余年死于抗日战争。泉州承天寺有一棵古龙眼树,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现存“东碧”龙眼中最古老的树。如今,“东碧”龙眼在泉州及该省其他龙眼产区广泛繁殖。相传仙游早期,一位僧人从泉州开元寺取来“东壁”龙眼苗,种在仙游。现在已培育出2万株成年树,命名为“泉州本”,但质量不如原来的“东壁”龙眼。

“东碧”龙眼质量很好。其果皮有淡黄色虎纹,被任泉称为“花壳”,这是其外观与其他龙眼品种最显著的区别。“东壁”桂圆,又名“蜜饯瓜蜜”,果肉淡白色,透明如果冻,厚而嫩脆,香甜可口,具有“纸上不湿,尘封不起砂”的特点,被称为果中之宝。

还有一种“幸运眼”,原名“虎眼”。《泉州府志》有记载“一个伟人以虎眼闻名”。春语中“虎”与“福”音相近,故用“福眼”代替“虎眼”,取其吉祥美好之意。严复是全州的主要栽培品种,已有800多年的栽培历史。曾获国际巴黎旅游食品金奖、中国农博会质量奖。近年来,省内各产区都种植了龙眼,是我省种植量最大的品种。据说台湾种植的大桂圆也被当地同胞称为“严复”。

龙眼的起源

据说很久以前,福建有一条龙。每年八月,当海潮来临时,它掀起波浪,毁坏庄稼,毁坏房屋,杀死无数的人和动物。周围的人不得不逃离家园,躲进山洞。

当地有个武艺很强的男生,叫桂圆。当他看到龙兴风作浪时,他决心杀死人民,与龙战斗。八月,潮水来了,他准备了好酒和猪肉羊肉,放在一起。龙上岸后,一见猪羊肉流口水,就几口把猪肉羊肉吃光了。因为猪肉和羊肉泡在很多酒里,所以在龙走远之前,它们就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就在这时,桂圆举起钢刀,朝龙的左眼刺去。龙眼被捅了出来,龙疼得来回打滚。正要逃跑时,龙眼抓住了龙角,骑在了龙身上。当龙试图摆脱桂圆时,桂圆用钢刀刺向龙的右眼,龙失去了双眼,痛苦地尖叫起来。一场打斗之后,龙失血过多而死。龙眼因为在打斗中受了重伤而死。

于是,这个地方就长出了一种水果,叫做“龙眼”或者“龙眼”。

另一方面,古人把龙眼这种圆球形的果实比作各种眼睛。大的龙眼叫龙眼,中间的叫虎眼,最小的叫鬼眼,但现代人叫龙眼或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