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风格

瑶族有200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历史上,远在秦汉时期,瑶族的祖先就生活在长江流域。姚是长沙武陵人的一部分。南迁后,有的迁到西南山区,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瑶族生活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之间。村庄坐落在周围,青竹绿树,风景优美。因其生产方式、住所、服饰的不同特点,有多种自称和别称。如:潘瑶、茶山瑶、山子瑶、敖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拥有20多家分店。新中国成立后,姚成为他们的统称。瑶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族接触,全国各地的瑶族普遍汉语流利,有的壮、苗语流利。受居住区域的限制,大部分瑶族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织锦和服饰、古老的传说、优美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的婚俗和宗教信仰。

大齐宫

龙胜县泗水乡姚宏的传统民俗活动。那是在农历五月十五。相传当年朝廷的官兵经常向瑶族同胞勒索钱财,并进村入户骚扰。为了有效抵御进攻,这时,中青年瑶族人上山准备木材和石头,而青年和老人则留在寨子里迷惑和引诱敌人。敌人到了路口,就派跑得最快的孩子上山报告。在山上,李朗滚下木头并投掷石块,导致敌人逃跑。为了庆祝胜利,每年都会举行升旗活动。届时将挑选几名成熟的男子扛旗为“气功”,让寨里13岁以下的男孩守在“气功”心经的交汇处,设置关卡。“启功”一到,孩子们就一起砸泥巴,打得他们落荒而逃,孩子们紧追不舍,最后凯旋而归。这个活动可以培养下一代勇敢抵抗强敌的大无畏精神。

在山里打猎

桂林龙胜瑶族的狩猎习俗。过去赶山前要祭祀山神,祈求狩猎顺利,人平安。有人表演“偷鸡”仪式,祭祀“媒体山”。据说鸡主骂他更吉利。到达狩猎点后,猎人们设卡,分散包围,同时让猎狗搜索。发现野生动物,猎狗吠叫报警,守卡猎人迅速做好准备,伺机出击。这种方法也叫“围厂”。如果“围厂”一次失败,就会再次组织,直到被猎杀。在过去,如果老虎、豹子、野猪等凶猛的动物被猎杀,他们会立即将其开膛破肚,吸其血,据说这样可以增强男性的精气和阳刚之气。“包围工厂”结束,要吹响“关山”的号角,朝天鸣枪庆祝胜利。把猎物带回来,谁看见谁有份。被偷鸡的主人也将获得双倍赔偿。

长鼓舞

长鼓,又称黄泥鼓。长鼓舞是瑶族的传统舞蹈。长鼓多为燕脂木,长约2尺5寸,两头粗,中间细如蜂腰。鼓身绘有花鸟或龙凤。有的长鼓两端和腰上系有铜铃。跳舞时,鼓在鼓,铃在响,形成“和弦”。形式有二人转、四人舞、群舞。舞者穿着短礼服,肩上扛着长鼓,双手打着拍子。他们时而轻舞,时而急跳,鼓点伴舞,时而头晕目眩,扣人心弦。长鼓舞历史悠久。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桂于海·智恒》中说:“饶古,瑶人乐,形如腰鼓,腔长一倍,上尖下奢,亦以皮铲(主人)植于地,坐于其上。”相传瑶族始祖盘瓠被凶猛的羚羊咬死,后人用羚羊皮做鼓面。瑶族唱王歌时,有时用长鼓、大鼓伴奏舞蹈。

唱国王之歌

潘瑶在桂北婚礼上唱的歌。潘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信仰王磐教。相传他们的祖先为了谋生,“漂洋过海”三个月,船还在海中。在惊涛骇浪中,他们想到了潘国王。他们向他祈祷,请求他的祝福。他们真诚地打动了潘国王,经过两天的航行,他们到达了彼岸。从此以后,青年男女举行婚礼,都要唱国王的歌,还国王的愿。《盘王之歌》是由六个打扮成孩子的女孩和男孩在男主人和伴娘的带领下唱的,有时在大厅里转圈,有时在屋外。先是碟王创造了世界,然后碟王生下了孩子,然后碟王是如何保佑世世代代的祖先安居乐业的。王磐的歌不仅在婚礼上唱,也在王磐的生日和一些节日上唱。唱歌有钹、笛、响板、长鼓伴奏。这是报恩上帝的心愿,也是对后人的民族历史教育。

无风节

桂林市临桂县庙坪瑶轩传统节日。农历正月二十。传说在古代,风神发怒,村庄受到影响。有的神仙给百姓指路,正月二十,不鸣不风,祭祀风神,证明有效,这一天就成了无风节。节日前,人们用稻草绑上一些十字架,压在田角,挂在屋檐上。节日期间禁止一切声音,连衣服都只能铺在草地上。为了避免人来人往制造噪音,村里所有的人都离家去庙坪尾过节。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敲锣打鼓,舞狮唱戏,夜幕降临时唱民歌。这一天,曾经是一个没有声音,没有风的日子,变成了庙坪尾的喜事。它反映了瑶族同胞传承至今的自然崇拜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