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两首诗

第一,整体把握

这首诗取材于中国古代牛郎织女的传说。以丰富新颖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堂街道的美妙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枷锁、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常常借用神话传说,进行再创造,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象和奇特的想法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天空中的市场也具有上述特征,具体如下:

(一)选择神话传说作为主题。

这首诗取材于中国古代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但在具体运用中,诗人根据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行了大胆的改造,扬弃了恋人被生命和生活分离,难以团聚的悲剧内容,代之以牛郎织女自由幸福地生活的新内容。在诗人的想象中,牛郎织女得到了解放,在浅浅的天河中自由驰骋。他们的生活是如此幸福:“我觉得他们此刻正在街上游荡。”/不信请看那颗流星。/他们提着灯笼走着。“在这里,专制的王母娘娘不复存在,一种自由的生活呈现在他们面前。一对恩爱夫妻,农忙编织之后,手里提着灯笼,悠闲地漫步在美丽的集市上。他们是多么自由啊!多舒服啊!这种转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运用联想和想象。

在诗的开头,诗人看到了“远处的路灯”,星星点点,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出现又消失,于是他很自然地把“路灯”和“星星”联系起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地表现了这种联想,既描写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种带有强烈幻想色彩的“联想”,将读者的视线从世界吸引到天空,为下文详细描述“天空中的市场”做了铺垫。

在后三节中,作者运用想象力描述了天街的陈设、牛郎织女的生活以及他们目前的活动。诗人用想象构想的“仙境”和“天河”、“流星”的客观存在是如此具体而真实:美丽的集市,集市上的奇货可居,牛郎织女骑着牛,提着灯笼。在诗人的笔下,神话传说与实际场景完美融合,似幻似真,激起读者的无限遐想,跟随作者的想象遨游仙境,从而感受到诗人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二、问题研究

(1)这首诗是如何逐渐展开想象力的?诗人想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一步一步发展想象力的过程是:

路灯

星星

}→空中市场→空中市场展示的物品

→牛郎织女的自由

(2)诗的后三段“丁”“丁”是什么意思?

提示:“肯定”和“肯定”都表示决心的语气。所描述的东西明显出自想象,但作者却以坚定的语气予以肯定,说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读完之后同样受到启发和感染。

(3)作者从地球上的街道、路灯想到了天空中的街道、星星等美好的事物。这个想象是不是太夸张了?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诗人很自然地把地球上的街市和路灯与天空中的街道联系在一起。清澈的夜空下,天河真的浅得像一湾小溪,也不像能把牛郎织女凶猛地挡在两边。所以作者突发奇想——牛郎织女在街上游荡——是有道理的。应该说,诗人的一系列联想和想象都是基于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生活,反映了作者在特定时刻的感受和想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天上的星星对诗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地上的路灯对作者来说也是一种憧憬。从视觉上看,路灯和星星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也是笔者联想的基础。

宁静的夜晚

文本讨论

第一,整体把握

《平安夜》这首诗在写法和风格上都很像《天上的市场》。所以,在学习了《天上的市场》这篇文章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

诗的题目是《寂静的夜》,大部分笔墨都用来描写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节描绘了一幅很普通的画面:月色幽幽,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中;云和星星散落在天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看到。透过诗歌,读者仿佛看到了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在屋外漫步,漫不经心地望着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仰望着从云层中漏出的稀疏的星星。如果继续用这种平淡的写景思路去写,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但第二节开头,诗人问“天河在哪里?”这个问题拓宽和提升了全诗的境界,把读者的视野和胸怀带到了浩瀚的宇宙。作者似乎想把读者的思想引向“集中八极”“游走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睛透过无边的黑暗看到星夜的无限深处,但下面一句“远处的海雾很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下的思绪拉了回来。模糊的海雾可以阻挡人们的视线,却阻挡不了如脱缰野马般的想象力。此时,飞翔的心停不下来,想了很久——“我怕岸上/月球上有鲛人?”这句话极好地证明了诗人的想象力确实穿过了茫茫海雾,想象着有一个“鲛人”站在岸边,默默地对着月亮流下一串串珍珠般的眼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悲从中来?还是无尽的向往?这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这是诗,这是郭沫若的诗!这是想象,这是郭沫若的想象!没有后一段的想象,前一段的风景是平淡无奇,毫无生气的,有了后一段的想象,共同的风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第一、二节虽有写实与想象的区别,但都写了一个“静”字,全诗氛围和谐统一。

二、问题研究

(一)诗歌的结构

《平安夜》这首诗的结构和《天上的市场》很像:都是在前面景物的基础上转入想象中的世界,结局出人意料,让人回味无穷,向往不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发现两首诗在这方面的异同。

(二)风景——想象力的基础

读完这两首诗,你会发现诗人的想象是建立在前面的风景之上的。可想而知,如果只写风景而不写想象,是不会有点睛之笔的;如果不写场景直接想象,会显得突兀不自然,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相互融合,才能成为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艺术美。而且,这也符合人的认知过程。只有接触到自己的所见所闻,才能感受到一些东西,进一步产生广泛而深入的联想和想象。所以,在写作中,他们总是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激活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写出超凡脱俗的精彩文章。

(3)“怕有鲛人在岸上/飘在月亮上?”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笔记去理解。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解释一下《博物学》中的记载:“南海有鲛人,永远像鱼一样活着,没有浪费他们的成果,他们的眼睛可以流泪。”

实践说明

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中想象的世界。

诗歌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有节奏,要背。“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首诗中的想象世界”其实是一种改写和重述,旨在再现或再造诗中的情景和事物,加深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应该允许学生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发挥。

答案不统一,叙述要有自己的理解和个性特点。《平安夜》这首诗也让学生对《鲛人》做出合理的推论。

仿照例子,发挥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继续写下面的句子。(选择两个问题)

例:天上的星星出现,仿佛无数盏路灯被点亮。

1.牵牛花开了,…

2.笼子里的鹦鹉,...

月亮照在地上,...

当我离开父母的时候,...

发挥联想和想象继续写句子,目的是引导学生练习联想和想象。在联想训练中,要注意相似性,把联想到的东西想象成隐喻,所以要求学生不要联想到相似的东西,联想到的东西要美。

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鼓励学生围绕单个关联点进行许多相似的联想。

观察夜空中的牛郎织女,找出他们的天文知识,写一篇短文。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寻找素材。写完一篇短文,就可以全班交流了。

教学建议

第一,要介绍诗人和时代背景,但内容要准确,要有重点。主要介绍诗人在1921写这两首诗时的经历和思想情感,顺便介绍星空的整体特征,帮助学生理解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组织学生课后背诵诗集《星空》中的相关诗词。

第二,引入两个不同的概念:联想和想象。所谓联想,就是从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的心理过程。从当前的事情中回忆起另一件事情,或者从回忆的事情中想到另一件事情,这就是联想。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到头脑中,形成不同的联想: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事物形成紧密的联想;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形成相似的联想;具有对立关系的事物之间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的形象是积累的意识经过加工转化形成的。虽然人们可以想象从未被感知或实际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想象的内容总是来自客观现实。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给学生如此抽象的解释,而应该结合诗歌中具体的意象,让学生明白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是什么,以及它们应用的重要性。

第三,在熟读、美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拓展和改写,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性思维经验。

四、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缓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和意趣,适合大声朗读。要加强朗读指导,区分节奏,正确读重音,读感受。放磁带,做示范,反复读,最好是课堂背诵。朗读的总原则是把握这两首诗优美、恬静、舒适、清新、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轻松、柔和、舒缓。这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供朗读时参考:

天空中的街道

远方/路灯/晴朗,

喜欢/闪烁/数不清/星星。

在天空/星星/现在,

喜欢/燃烧/无数/路灯。

我认为/缥缈/空气,

一定有/美/市。

在市场上/展出中/一些/东西上,

它一定是/世界上/没有/异国情调的。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它一定/不是很/广泛。

河对面的那个/牛郎/织女,

我肯定我能/骑牛/来来去去。

我认为/他们/目前,

我肯定/在/在街上/四处游荡。

不要相信,/看/那颗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走着。

宁静的夜晚

月光/光,

笼罩在村子里/村外/松林里。

白云/云,

漏了/什么时候/稀星星。

天河/哪里?

远处/有雾/朦胧。

害怕会有/鲛人/上岸,

月亮上/珠子上?

相关数据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她原名郭开珍,原名鲍文,名为吴尚。她的笔名是莫若、麦昂、郭、、高如虹和。四川乐山人。我小时候在家受教育,看了很多古典文学。中小学时读《庄子》、《楚辞》、《史记》等书,读梁启超、章太炎的政论,严复译《天演论》,林纾译小说,受到民主思想的启迪和影响。1914赴日本留学,先后接触到泰戈尔、歌德、海涅、席勒、莎士比亚、雪莱、惠特曼以及北欧、法国、俄罗斯进步作家的作品,在哲学上受到泛神论的影响。1919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1920之交,完成了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与程、郁达夫等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65438年至0924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张“革命文学”。1926年初,南下广州,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伐战争期间,先后任北伐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副主任、代主任。1927年3月,为蒋介石写下《今日看蒋介石》,揭露其反革命阴谋。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加入中国生产者党。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于65438年至0928年流亡中国,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两周甲骨文研究》、《殷周金文研究》、《青铜器考证》等。,成为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先驱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独自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皖南事变前后,他写了《唐棣花》、《屈原》等6部历史剧,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1944年3月,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三百周年,写了长文《沈嘉三百年祭》,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解放战争时期,他勇敢地站在民主斗争的最前线,领导了文化界与国民党统治者的斗争。1949后,历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一生的主要文学作品有:《诗之女神》、《星空》、《宝瓶》、《千猫》、《复辟》、《弦集》、《战集》等。散文《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十年创作》《北伐之路》《沸汤集》等。如《三个叛逆的女人》、《屈原》、《虎象》、《唐棣之花》、《高建礼》、《蔡文姬》、《武则天》等。还有《莫若诗选》和歌德《浮士德》的翻译。《郭沫若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选自中国大百科文艺,团结出版社,1995版)

二、关于诗集《女神》与《星空》的比较(孙党波)

1.总之,虽然对《星空》中黑暗的现实有所怨恨,但对未来拓荒者现代劳动的期待,依然闪烁着反抗与创造的火花;但就大多数诗歌而言,失望和悲伤的情绪占主导地位。向往祖国新生活的理想,变成了忧国忧民的哀叹;对自由和光明的激情,变成了对空灵星空的探索;反抗现实的精神变成了对现实的逃避,变成了独立的舞蹈;消极的否定代替了积极的破坏和创造;悲观的色彩胜过乐观的色彩,李的诗已成旧诗。在《女神》中,诗人赞扬了“所有的革命匪徒”,但现在他赞扬了隐居的博伊·舒淇。这一切都是五四后的低潮在诗人身上的投射,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心路历程。《星空》中表现出来的失望、犹豫、沮丧,也是当时普遍的情绪。

2.从艺术形式上看,《星空》的诗大多结构比较完整,押韵和谐,意象鲜明,充满感情和情景。就像诗人说的,技巧确实比《女神》里的一些诗“好”。

(摘自《郭沫若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版)

三、清丽的夜歌——读《天空中的市场》(琳琳)

在女神时代爆发出一阵强烈而激动的情绪后,郭沫若进入了一种更为开明的人生沉思。此时的他,在曾经热情洋溢地歌唱的夜晚,投下了更加美妙的艺术诱惑。

在当时的中国,郭沫若是宇宙意识最强的作家。不同于当时一些青年作家对生命奥秘的不解,他们常常陷入自创的厌倦、焦虑和悲伤之中。郭沫若在生命沉思中调动了丰富的审美想象力,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对应物——夜空。

在郭沫若看来,无限的宇宙体现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中:“我觉得诗人的心境就像一片清澈的大海。没有风的时候,它还是像一面镜子,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映在里面;有风的时候海浪就会汹涌,宇宙的印象就是在里面运动。”(三叶集)当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宇宙生命建立了不可分割的精神联系时,郭沫若以一种新的灵感方式改变了他视知觉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经大大偏离了古代作家的视觉常规。他不仅用眼睛看着夜空,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夜空。夜空诱惑着他的遐想,让他以一种审美的姿态更直接地与无限的宇宙交流。在郭沫若的人生节奏中,既有“鼓励的调子”,也有“宁静的调子”(论节奏)。他的诗《星空》是“鼓舞人心的调子”的夜空之旅。在他的作品里,夜空是那么的神奇和震撼,那么的震撼。他唱道,“漂亮!漂亮!/永恒的天球/变化真大!/漂亮!漂亮!/喝醉后觉得自己黑,/但猫总是在转!”《天上的市场》这首诗,是一首清丽的夜曲,有着“恬静的调子”。就在写作《天上的市场》的半个月前,郭沫若在给郁达夫的一封信中表达了他渴望一个“宁静而干净”的诗意世界,《天上的市场》所呈现的是一幅想象世界的“宁静而干净”的图景。

地上有星星一样的光,天上有星星一样的光。诗人通过交换本体和喻体这两个隐喻来连接天地。“路灯”和“星星”的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光和星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这首诗的第二至第四段描述了诗人想象的“天空中的街道”的奇观。在这十二行中,诗人用了四个“肯定”和一个“肯定”字,其积极的语气会让读者顺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界限。既然“天上的市场”展示的是“世间所没有的稀有之物”,那它一定是一个比现实世界好得多的地方。不是吗?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在那里享受着自由幸福的生活。

原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了天上就不开心了。他们被堵在天河两岸,一年才见一次面。但在《天上的市场》这首诗里,天河变得“浅”了,不太宽广了,也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所以牛郎和织女都可以在天街游荡,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中的灯笼。这种虚幻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表现出生动的现实主义,作者所描绘的美丽而幸福的街道给读者提供了人性的趣味。

“天上的市场”是诗人用灵性的眼睛仰望夜空时看到的景象。在郭沫若的精神视野中,天上的世界对应着地上的世界。当地的世界留给他的印象是“眼里含着泪”“心里恶心”:“尸横遍野,/肆意的肉”,“遍地骷髅,/满大街的棺材”(上海女神印象)。他用“天空中的市场”来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摘自《郭沫若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四、开启黑夜的理想之光(杨宗国)

20世纪20年代初,五四运动的浪潮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仍然被帝国主义列强及其各种军阀所窒息。诗人痛苦地犹豫着。他对现实不满,热切期盼美好的未来;受灿烂星空的启发,我写下了这首浪漫的《天空中的市场》。

天空是令人钦佩的。诗人用“美丽的市场”和“世间罕见”来暗示那里的美丽和富饶。淡淡的一抹染料,让诗人不公平的世界黯然失色。读者熟悉的人情市场,处处烙着统治者的丑陋印记。一方面是放荡,一方面是穷极了;有寄生的傲慢的有钱人和风骚的女人,趾高气扬的外国警察,流浪的乞丐和拉客的妓女...人市场是剥削阶级罪恶的温床,是下流行为的窗口。诗人天上的理想市场,像一束耀眼的光,打开了现实的氤氲之夜。

更令人神往的是牛郎织女在太空中的幸福生活。3,4节,带领读者想象两幅引人入胜的画面。一幅是一个牛郎和一个织女骑着牛跨过浅浅的天河的画面。一张是他们在天街提灯笼的照片。前面的画面可能有明显的天河溅起的水花,但整体氛围安静祥和;后面的画面有些熙熙攘攘。两幅画都是自由的,无忧无虑的,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神话人物的选择。牛郎是神话传说中唯一由劳动人民改造的神,诗人把他放在理想生活的中心,体现了关心劳动人民命运的进步思想。二是神话的转化。传说天上牛郎织女的生活并不精彩。天帝王太后用主持人画的银河把他们隔开,每年只在七夕的鹊桥上见一次面。诗人按照理想的逻辑,把难以逾越的天河变成了“浅”和“不甚宽广”,把造成不幸的障碍变成了对美好生活的陪衬,给古老的神话赋予了新意,给诗中的幻境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

“诗人翻着白眼,眼神中带着微妙的疯狂,从天上看到了地下,又从天上看到了地下。他的想象力形成了无人知晓的事物的形式,他在他的笔下描述了它们的样子,这就给了模糊的事物一个确切的地点和名称。”(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第五幕第一场)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想象丰富、追求集中、流浪万仞的作品并不少见;借幻想之光痛斥现实的黑暗,已经成为所有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同一笔法。但是,那些作品和这首诗有质的区别。屈原的《离骚》融合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境界缥缈迷离,场面恢弘,达到想象的极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不懈奋斗的清醒人格。然而,诗人对他的赋格感到失望。当他在文末看到自己的家乡,回到现实的时候,他甚至表达了令他哽咽的悲愤:“我不满意美国的政治,我就住在彭贤的地方!”李白梦游天目山,登上神仙游的顶峰,投身于绚丽瑰丽的诗境。但瞬间就被无情的现实一扫而空:“我的枕头,我的席子,都是我曾置身其中的失落的云朵!”无奈的叹了口气。苏轼迷上了《天上宫阙》、《琼楼玉府》,“想乘风回家”,又担心“高处不胜寒”,只好在地上跳舞,找出影子,以便自慰。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启发或陶冶着人们,但都受到时代的限制,看不到实现各自理想的可能性,从而给自己的想象蒙上了阴影。五四运动中崛起的伟大诗人郭沫若,看到了十月革命放射出的人类希望之光,深信:“最后胜利永远在我曹!最高理想只在农业和劳动!”(郭沫若《巨炮的教训》)他作品中的幻象明显带有革命浪漫主义的崭新色彩。真实、新颖、美好,没有阴影,更能有效鞭挞现实,吸引人。正如闻一多在评论《女神》时所说:“若论新诗,郭沫若的诗是值得新的。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离旧诗最远,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精神。”(闻一多《女神的精神》)

这首诗的巨大艺术魅力,除了上述的创新和革新之外,还在于它的结构精巧,独具匠心。路灯和星星在夜色中遥遥相对,视觉体验非常相似。因此,诗人很自然地落笔,将地面和天空融为一体,然后在星空中放纵自己的想象。第二段用淡淡的笔触略染,想象天堂里世界的奇妙朦胧背景;第3节介绍人物,想象更加具体真实;第四节写的是流星,流星是天空中飞舞的亮点,让整个诗意的境界顿时活跃起来。诗人似乎采用了中国画中层层叠叠的传统手法,使画面更加清晰,幻觉越来越动人。结尾的一句“他们提着灯笼走”给读者生动地描绘了牛郎织女的形象。诗收了,但星际人物穿梭的场景还在继续,似乎有一种悠闲的回味。

语言简单友好。“好像”、“我觉得”和“看”......就像与我最亲密的朋友交谈一样,它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读者的视线和思想,使他们仰望星空,观看奇观,并与诗人一起驰骋想象。

至于那精巧的构图,那诗的对称,那和谐的旋律,就不难欣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