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打仗投降的时候嘴里会含着一块玉?

"戏剧《大福琴》中的许多用具和道具都是精心准备的."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院教师赵云涛告诉记者,剧中展示的一些物品与当时的历史时代“挂钩”。

他介绍,比如华阳夫人的房间里有一面虎鸟鼓,这个道具是战国时期出土文物的复制品。这件文物属于楚国。它是一种具有浓郁楚文化特色的重要乐器。而华阳夫人的娘家是楚,所以这个物件就是她的嫁妆。

老虎鸟鼓

再比如莲花鹤方壶和人形灯。莲鹤方壶属于春秋中期,是青铜盛酒或水的容器。人形灯模仿战国时期的齐人形灯。古人总把灯火通明的景象视为吉兆。灯不仅是一种光,也是温暖和希望的象征。

人形灯

此外,剧中王召宫中还有两件器物,分别是豆和豆,这也是先秦时期常见的器物。豆是先秦时期的器皿和礼器。最初是用来装小米、黍等谷物,后来又用来装咸菜、肉酱等调味品。也是盛放小米等食物的青铜器。剧中贵族饮酒所用的器皿是仿杯,是古代盛酒的容器,是古代勾兑酒和水的器具。水被用来调和酒的味道。

"就青铜道具而言,该剧并没有像《米月传奇》那样制作成青铜的."赵云涛说,青铜器的颜色是相当讲究的。中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我们现在看到出土的青铜器多为绿松石,这是由于地下千百年来器物的腐蚀和氧化。“青铜是现代人的名字。在商周铭文和汉代文献中,青铜称为金,纯青铜称为吉祥金。金色是古代青铜器的原色。”

场景中有历史典故。

在戏剧《大福琴》中,一些场景还原了历史典故,成为观众和历史学家讨论的话题。

比如有一个场景:东周国王开门向秦人投降的时候,嘴里叼着一块玉。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个时候嘴里会有玉?其实历史上这叫“面缚”,古人用来表示臣服,更多的是君主所为。

达福琴的“面对面捆绑”

《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缚面缚衔”的故事。此后两晋两宋都有类似记载,“缚脸缚衔”成为投降礼仪。在历史学家眼中,翡翠玉石是用来祭天的神器。给胜利者,代表着卑躬屈膝,跪求和平的意思,意味着国家命运的转移。

在古人眼里,从城市投降的君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将死之人,他们通常会把双手绑在背后。失败的大臣和投降的君主也要遵循一定的礼仪,穿上专门的丧服。胜利的君主以“释其镣铐,纳其珍宝”的方式解开臣服君主的绳索,获得玉璧,相当于给了臣服者一个重生的机会,从而显示了他们的仁。

《大福琴》中的战争场面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展示了战国末期各国互相征服的场景。这些士兵的形状与秦始皇兵马俑非常相似。都是歪包子,高领,格子甲等。,甚至单膝跪地。其中,秦国的士兵反复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你怎么敢说你和你的儿子没有衣服穿?”伴随着音乐的氛围,充满了仪式感。

秦军口中的歌谣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描写的是秦军将士出征前斗志昂扬、团结一致的情景。在这首诗中,“穿一样的袍子,衬衫和衣服”并不意味着“穿一样的衬衫和衣服”。可见,这里的“同”不是指“同一件事”,而是指“相同”。穿同一件衬衫更符合战歌的初衷。

腰间挂玉是什么意思?

不仅在大福琴,在一些古装历史剧里,我们也经常看到古代男子腰间挂着玉石。不同于现代人对玉的装饰和审美功能,古代人对玉的寓意更多的是赋予道德功能。

古代男人腰间挂的玉,源于玉的性格,常被比作君子的性格。《诗经·萧融》云:“言君子如玉。”说起君子,要温柔善良,人品如玉。《说文解字》中总结了玉的五大品质:温润温润、内敛含蓄、质地通透、品相一致、声脆硬。在专家看来,古人视此为仁、义、智、勇、洁相应的人的道德,这也成为君子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所以有句古话叫“君子无故,玉不离手”。现代人喜欢说“君子谦虚,温润如玉”。

腰间挂玉还是一种礼仪制度。《礼记·玉藻》写道:“古之君子必佩玉,征角在右,羽在左宫。他倾向于采齐,行在夏,周尚在规,折尚在权。他若进逼,必举之,然后玉音。”

在古代,于佩往往不是一块单一的玉,而是有许多组成部分,所以它也被称为“玉佩”。《礼记》的意思是于佩只能以缓慢的速度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也提醒了时刻佩戴玉石的人,无论是走路还是坐公交车,动作和姿势都要轻柔从容。另外,玉佩撞击的声音很远就能听到,说明这位先生的行为是光明正大的,不存在偷听和偷看。所以在古代,佩戴玉器也是通过外在的手段来加强人们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

到了现代,玉的使用和象征范围更广了。玉虽然没有古代那么高贵,但也经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比如苗条,有魅力,黄金法则,婚姻美满等等。可见玉所描写的人、事、物更多的是赞美和赞美。

最早的“喝一杯酒”是什么

在大福琴,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涉及礼仪的场景,比如赢了外星人的秦公子的加冕仪式和婚礼。中国早期的礼仪文化是怎样的?

冠礼起源于周朝,是中国古代男子的成人礼。《礼记》记载:“胜者为礼之始,礼中最重者也。”冠礼是礼仪的起点。当一个男人年满20岁或22岁时,氏族长老会根据传统为他举行某种仪式,并承认他的成年地位。

据史料记载,秦国传统的加冕仪式一般在22岁举行。加冕时要加冕三次,称为“三加”。三个不同物体的冠代表不同的含义。第一次加布冠(类似黑布),意味着被冠者享有待人接物的权力;第二次增加皮革(用白色鹿皮缝制的帽子),意味着加冕者要参加兵役;第三个爵位(颜色像麻雀头,红色略黑)表示加冕者有权参加祠堂祭祀。

在大福琴,“加三冠”的过程是突出的。事实上,这个过程也是加冕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古语云:“国之大事,在于崇军。”加冕仪式后,加冕者有权参与国家事务。

该剧还展示了子楚和韩妮饮酒的场景,这是一种婚礼礼仪。这里有一种葫芦,又名苦瓜,味苦,不能吃,多用于制作瓢。在古代,人们结婚时用它作为盛酒的容器。婚姻始于周朝。在仪式中,一个葫芦一般被切成两勺,手柄用线连接。新娘和新郎各拿一勺酒,喝同样的饮料,这象征着婚姻将两人联系在一起。到了宋代,这种礼仪发展成了敬酒。《东京梦华录》记载:“两杯以彩结相连,一杯互饮,谓之举杯。”婚礼上喝敬酒的形式一直保留至今。

其实喝酒不仅传达了夫妻永不分离的意思,还有更深的含义。古代所有的酒都是用自己的粮食酿造的,酒精度低,味道香甜可口,类似于酒醅、酒醅等饮料。将夫妻俩父母自酿的甜酒倒入两个苦瓜勺中,寓意夫妻从此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