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幻莫测的股市中有什么规律可循?
a股特征:投资年轮和春天躁动
a股市场的“投资圈”
首先说一下什么叫做“春躁动,四月决断”。每年不管是牛市还是熊市,年初都会有一波行情。这个行情和当时的基本面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而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但往往在4月份,会有一个决定性的时期,这个时间会真正决定当年的整体走势。春天的躁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最终的方向。这种情况在我2006年入行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我也从一些前辈那里了解到,类似的情况在2006年之前时有发生。
由于季节因素、天气、会议和经济因素,每年的a股投资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首先说第一部分:一年一度的“春困”是什么?
一般来说,投资一个市场会经历几个阶段:
1-3月:春季躁动期,投资风险偏好较高,主题机会或其他投资机会较多。
4-5月:判断投资旺季是否来临。这个时候,真正的回国和新的建设开始的时候,就要检验春潮中的很多情况是否属实。比如元宵节后广东的返工潮怎么样,投资旺季是否到来,这些情况将决定整个二季度的走向。
年中:北戴河会议,会对下半年的经济和人事以及下半年形势的整体发展做出决策,包括经济政策,所以北戴河会议可能会对a股的走势产生重大影响。
9-10:节假日集中,如中秋、国庆假期。当消费品旺季到来时,消费品将迎来一波行情上涨。此时也是年底一些稳定消费品的估值切换时机。所以,如果上半年整体经济形势好,将是周期性产品的上涨期,下半年将是消费品的上涨期。
年终:会有几个重要事件,分别是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定调,2)机构资金结算造成部分资金紧张,3)a股投资者年终绩效考核(很多大机构往往在11完成全年绩效考核)。在这些情况下,风险偏好会迅速下降。所以每年年末的风偏好往往比年初低很多。
这些特征基本上可以属于整个a股市场的一个投资圈。
a股春天躁动的历史态势
a股市场几乎每年都有春天的躁动。
2006年,是大牛市。那年春天主要抄资源和商品。4月份以后发现经济数据确实不错,所以4-6月份市场出现了趋势性上涨。
2007年春天也有过强烈的躁动,但最好炒的还是一些垃圾股,包括一些业绩不佳的股票。到了4月份,经济基本面还是不错的,所以当年虽然有“530”,但之后还是有一波上涨。
2008年全年其实都是熊市,只是年初还有“春潮”。当年炒的最火的是一些与通胀主题相关的品种,包括一些农产品、钾肥、医药、零售。当时整体通胀水平处于高位。4、5月份发现经济下滑,4-6月份市场一路下跌。
2009年,情况也差不多。年初的“春季风潮”主要是关于投资品和新能源。5月份以后,整个房地产数据开始好转,全周期股迎来一波上涨。
2010比较特殊,因为之前有个房地产调控。到了年中,北戴河会议有了变调,所以2010出现了V型走势。
2011“春搅”炒作了一些高端精密制造,比如高铁,还有一些供给瓶颈的股票,比如化工、钢铁、电力。
2012之前主要炒的是周期产品。
以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为例。当时市场也在期待春天的躁动。去年年底,整个市场处于一个相对躁动不安的局面。大家都以为2016年初可能会有一波行情,以后可能会更难。但由于非常集中的预期,年初出现了一波熔断下跌,春节后的几个月市场处于躁动期,但Z在很多估值较低的板块都涨了不少,包括供应链等有色品种。
所以,在a股市场,基本上每年上半年,或者年初,风险偏好都比较高,年初会炒作各种无法证伪的题材或事物,这些题材或事物可能与当年的基本面没有直接关系,市场可能要到下半年才会真正呈现走势。
春季躁动的原因
年初经济走势不明朗,一年新开工的计划在两会后完全推掉。在此之前,新开工都比较低,农民工也是元宵节过后才慢慢回来。1和2月份的经济数据本质上并不能反映全年的经济情况。企业盈利预测的调整要到4月份才开始,只会根据一季报或一季报的盈利预期进行调整。整个一季度,整体经济走势或基本面情况并不明朗。
两会之前,政策方向往往不够明确。但是这个时候会有各种提案和议案,市场会有很多期待。所以这个时候整个环境会对政策特别敏感,政策的基调要等到比如两会之后才会明朗。
银行在第一季度放贷的冲动。因为是为了银行早放贷,早享受信贷成果,所以一季度可能会释放全年额度的40%甚至更多,特别是一些宏观调控比较严厉的年份,银行会更倾向于年初多释放一些。但是这些资金一开始在实体层面并不会有太大的需求,因为一开始并没有在实体层面动手的欲望,所以往往会进入虚拟层面。年初票据贴现利率或者全行利率比较低,无风险利率比较低,对整个资金冲动也有影响。资本的相对成本趋于下降。
境内外资金跨年度分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这个习惯。从考核的意义上来说,每年年底机构可能会换一批基金经理或者研究员,年初的新人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新一轮的布局,可能不会特别符合去年的风格。此外,投资者在年初有更高的风险偏好,因为年初犯下的错误还有很多机会可以挽回,但年底犯下的错误相对难以挽回。
总结这几点,a股的特征会呈现这样一种状态,即年初会出现所谓的“春潮”。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真正的“证实”或“证伪”。如果确认,全年很可能出现整体上涨的趋势;如果是弄虚作假,那么那些在年初的“春潮”中获利的人,后面可能会受到伤害。
其实这种情况在海外也经常发生。一些海外资金往往在圣诞节前后布局,然后5月份出现所谓的“5月份卖出”,7月份再收回。
a股市场的“春潮”一开始可能只是大家的心理预期,慢慢的。2012写这份关于a股市场特征的报告时,市场上还没有春天躁动这个名词。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在每年年初都引用这一概念。
2015年末市场加仓资金,是针对春季躁动的行情。2015 165438+10月4日出现了比较大的阳线。这条阳线上涨后,整个市场又上涨了。本来11后两周市场基本上就枯竭了。这条阳线导致很多机构认为今年年初机会比较多,所以去年底大部分都配置了。很多机构仓位比较高,但是预期太一致,导致年初集体减仓。这次闪电恰好被吹到了,所以春天的躁动在今年年初以先跌后涨的形式表现出来。事实上,这个市场在今年年初就下跌了。一个月后,市场再次进入横盘阶段。在过去几个月的横盘阶段,市场也走出了很多结构性的机会,比如农产品、有色、白酒,这些也可以归结为春天搅动的延续。
a股特征二:“作秀时间”和“垃圾时间”
“演出时间”和“垃圾时间”交替出现。
“表演时间”和“垃圾时间”其实是篮球中的一个术语。大家都知道湖人在80年代创造了所谓的“作秀时间”。“垃圾时间”就是在大局已经基本决定的情况下,派一些替补球员上场。a股这几年其实也表现出了这样一个特点。
2012上半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a股篮球论》,把a股的一些现象和篮球场上的一些情况做了对比,列举了2009年到2011年a股市场的五次“秀时间”和两次“垃圾时间”。
所谓“作秀时间”的核心因素是位置。这时候β可能比α大;但在“垃圾时间”,整个市场会进入所谓的横盘阶段。这个时候其实Beta的机会很少,但是结构性的机会很多。所以如果你能在“垃圾时间”里做出一个结构,也能把彼此拉远。
回顾2009年至2011的五次“演出时间”
1)2009年上半年的主升浪
根本原因是08年的4万亿。但是,因为投资者怀疑两个问题:1)国家真的有这么大的动力这么大规模的刺激吗?2)而且这么大规模的刺激就一定意味着经济能起来吗?所以4万亿的决定一出,整个指数在1600-2000点附近徘徊了一个季度。
直到2009年6月中旬5438+10月,大盘才开始进入主涨阶段,指数突破2000点。到5月份,该指数达到了2500点的位置。主要原因是上述两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当时5438+10月的6月上旬,很多银行信贷远远超过了往年的水平。最后,2009年6月5438+10月,信贷1.65万亿,2008年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当时看到这个数据,大家都不怀疑国家刺激的力度。另外,当时PMI数据和旬发电量都有极大的改善,经济出现了明显的V型增长。看到这个数据,大家也相信在这么大的刺激下,经济会很快好转。所以2009年上半年,一波周期股上涨幅度很大。
2)2009年8月的主波
现阶段市场一个月下跌800点,相当于下跌25%。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跌幅?根本原因是人们开始改变对之前货币刺激政策的预期。2009年上半年推动整个市场上涨的核心因素是货币政策持续放水,但到了7月中旬,整个回购利率突然上涨,让很多敏感的人怀疑货币政策是否发生了变化。7月29日,市场有传言称,央行在杭州召开会议,可能会对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整。所以7月29日大盘出来大跌,直接破位。但是因为牛市的整个氛围还在,8月29日到8月3日整个市场还在逐渐上涨,直到8月3日第二根阴线出来,市场才进入新一轮的调整(这种情况很像去年6月的股灾),也就是暴风骤雨般的下跌,其中几乎没有回调,相当于一个月内下跌了25%。
3)4月主跌浪2010
2010年4月,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房地产调控的出台。另外,当年4月份股指期货也出来了,相当于提供了做空的盈利模式。当年4月,一季度GDP公布在15左右,数据很高,好像是11.9%。显然,经济过热了。随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布了收紧房贷的标准。这一天应该是星期五。这个数据和政策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紧张,整个房地产指数也没有下降太多。但是周六周日晚上,国务院发布了一些收紧房贷标准的细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所以从4月18到4月19,上证综指二季度跌幅接近25%。这也是“作秀时间”的一个症状。事后看来,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因为出口、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新开工都是2011年底才下来的。
4)2010下半年主要上升浪。
当时的情况是,十一大之后,大盘两周内上涨约15%,其中领涨的板块是煤炭和有色金属。涨幅居前的是杨过新能,该股可能上涨了一倍。
当时外汇占款和PPI都是负增长,意味着经济可能有二次探底的味道。7月份胡总书记发表了放松经济的措辞,市场上涨很快,一周之内从2119点涨到2550点。2550点后穿越该位置近一个月,横盘期间经济数据开始逐渐企稳。如果没记错的话,当年9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应该是超预期的。在接下来的假期里,美国发射了QE2。事实上,QE2政策是在杰克森霍尔会议期间提出的,但直到假期才正式启动。导致假期海外商品上涨,于是11月回归后市场出现快速上涨,之后又出现快速下跌。
5)2011年的三个主波
2011大盘从8月份开始下跌,全年从上到下下跌了1000点左右。市场下跌有几个核心原因:1)通胀高于预期,导致央行货币政策持续收紧;2)银行理财产品2011开始兴起。当时银行理财产品的保本预期收益很高。当时理财产品的收益年初是1%,9月份是10%。回报很高,导致股市大出血。
2011基本上有三波主升浪,最高行情3200,最低行情2065438+65438 2002年初+2132 10月6日下跌近1000点。
显示时间体验总结
以上总结了2009-2011的主要涨跌情况。如果时间继续下去,我们会发现,2013之后,市场往往会出现主力涨跌。
综上所述,作秀时间的重要原因往往是宏观变量的变化,最终导致市场均衡的打破,从而导致市场选择一个方向。一旦市场选择了一个方向,指数的涨跌往往超过15%-20%。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去年8月,大盘在8月19之后出现了一波近30%的下跌。下跌的核心原因是8月11的人民币汇改,改善了人民币的波动区间。这其实是一个宏变量的变化。
必须指出的是,直接导致市场上涨或下跌的不一定是宏观变量的变化,而是市场本身在横盘一段时间后需要选择一个方向。如果能在宏观层面出现这样的变量,很容易让市场选择大方向。去年8月份之前,市场从7月份开始一直处于横盘状态,所以当8月份出现宏观变量时,市场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方向选择。
综上所述,我们在投资a股的时候,特别关注一段时间横盘之后宏观变量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宏观层面的变量发生变化,市场就有可能通过这个变量来选择方向。
复习两个“垃圾时间”从2009年到2011
“垃圾时间”是指指数水平没有太大的增减。其实“垃圾时间”并不是垃圾,往往可以从中发现很多黄金。而且,其实投资者的选股能力和行业配置能力都是表现在“垃圾时间”而不是作秀时间。
1)垃圾时间2009Q4-2010Q1
在2009年四季度到一季度10的半年时间里,大盘在指数层面的涨幅非常小,上证综指仅上涨了10%。并且自2009年6月底165438+10月以来,市场基本处于持续震荡的格局。对于策略分析师来说,这种情况下喊多喊空是没有意义的。Beta在这个过程中不是特别重要,位置也不是特别重要。在这个过程中,2009年下半年,新能源板块涨幅很大,比如核能、风电。到2010上半年,区域题材概念已经成为投资热点,也就是a股所说的“炒地图”,超额收益非常大。
2)“垃圾时间”2月20101-2011
在此过程中,指数整体下跌约2.5%。这时候也有很多明显的超额收益现象。那时候高铁的概念很有名。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南北车、时代新材等股票涨幅较大。
“垃圾时间”的经验总结
会有趣的发现,市场的“垃圾时间”往往发生在第一季度,与春季躁动重叠。因为在春天躁动不安的时候,不可能指望指数层面的大幅上涨。如果在指数层面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或下跌,说明已经选择了方向,这不仅仅是躁动或垃圾时间。而且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主题投资机会。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主题性的投资机会或者一些无意义的机会是很难受的,因为很难从基本面的判断来选股。但是这个时候如果选对了,在收入上就和别人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总结一下“躁动”阶段的投资机会,最重要的是市场往往会选择上一年的延续或者一些热点,比如2010 11 2月到2011 2月的“垃圾时间”。市场炒作很重要的话题就是供应瓶颈,氟化工炒作等等。所以在2011开始的时候,市场上有一种理论叫做周期修复和新周期启动,都是在解释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和2010下半年水泥板块的启动有关。2010下半年,由于水泥的联合涨价,水泥板块成为非常重要的板块。当时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里有没有水泥,差别很大。当时研究人员几乎每天都会报道某个地区水泥价格的变化。因为2010下半年水泥的涨幅让大家大跌眼镜,2011早春的搅动中大家都在期待找到一个类似水泥的新品种,而水泥的整个逻辑就是供需过程中造成的联合涨价,所以大家从供给端发现了很多投资机会,比如氟化工、钛白粉,但是这样的机会和水泥不能同日而语。但在整个春季风潮中,它也有很大的超额收益。但这些投资机会也在接下来的2011年的展示时间里跌得很惨。
从“垃圾时间”的角度来看,市场可能处于无趋势状态,在市场结构比趋势更重要的时候,尽量找主题热点,而不是从基本面的角度。另外,如果有一些前期已经被证明的好题材,后期会迅速拉起替代品。“垃圾时间”在今年上半年也存在。今年年初熔断后,出现了一波行情上涨。4-6月的“垃圾时间”特征非常明显,整体指数涨幅不大。上证指数基本上只有100-200点的波动区间,但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超额收益,比如食品饮料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电子元器件,有色金属的稀土和黄金,结构性机会很多。
这些品种也是有迹可循的。例如,我们发现市场在炒有机发光二极管之后开始炒3D玻璃。为什么?是因为两者其实很接近。既然有机发光二极管已经被大家接受,那么3D玻璃就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比如新能源汽车概念里最后火起来的物流车,有些股票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上涨,其实跟之前的新能源汽车板块热有关。
垃圾时间期间,要非常注意一点:垃圾时间何时结束与市场板块轮动有关。当你旋转以弥补增加的时候,你需要特别小心。比如水泥板块上涨后,氟化工、钛白粉板块均跟风上涨,预示着该行业在市场上的垃圾时间可能到期,市场可能进入作秀时间选择时间。
a股投资阶段
在a股市场这么多年,投资模式在变,但长期流行三种模式:价值投资(股票真的很便宜,有业绩驱动,比如格力),炒垃圾股(重组、借壳等)。),以及主题投资(只要新概念不被证伪,市场是愿意投资的)。
回顾过去十年整个a股市场的投资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类投资方法非常受欢迎,所以可悲的是,每一个阶段总结的投资经验不一定对下一个阶段有帮助,有时甚至会被束缚。所以,虽然我们有必要总结历史,但历史经验对未来未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和2003年之前,庄股在a股市场横行。
我当时是研究生,没有真正经历过这个市场。但是后来我看了很多书研究这段时间出的“牛股”。
2.从2003年到2005年,价值投资兴起。
现阶段价值投资兴起的可能原因如下:
券商研究:以金钟、申万、郭俊为代表的万恶研究所主张“价值挖掘”正规研究。此后就有了所谓的三表,利润匹配,利润预测,年报季报分析,公司上市模式考察。在2003-2005年的熊市中,用这种方法找到了一些股票,如苏宁、茅台、张裕等,给了价值投资者很高的回报。
公募基金以机构投资者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第一家公募基金成立于1998,但真正大规模的公募基金出现在2003年之后。2007年以前,公募基金对整个a股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机构投资的出现,公募基金脚踏实地的深度价值挖掘,都为价值投资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从2003年开始,市场上出现了“新财富”的评选。对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卖方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对卖方研究确实给予了很高的奖励,秉承价值投资的理念。
3、2005-2011年,宏观驱动,投资时钟。
2005-2011年:宏观驱动时代,经济波动,投资时钟。美林投资时钟2004年左右问世,中国a股拿着它奉为圣经。当时的研究者都是宏观战略研究者。所有研究人员写报告的时候,20页的ppt基本都是19页,哪个阶段分析宏,时钟指向哪个点,最后一页直接给出配置建议。所以当时就出现了“人人都是宏观研究者”的现象。当时对世界经济的研究也很热门。那段时间,高盛、CICC等研究机构对a股市场影响很大。
4,2012,好像回到了2004年。
这是非常奇怪的一年。年线指数波动不大,但走出了很多很牛的股票。所以2012是对自下而上选股的投资者的奖励。
5.2013到2016这段时间是非典型牛市。
整个逻辑和前几轮基本面分析有点不同。2065438+2004年7月后,基本面加速恶化,但股市迎来全面牛市。用传统的基本面分析方法会很奇怪。
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导致产业基础、银行理财品类配置和杠杆使用发生变化,导致资金来源剧烈波动,改革预期引发市场躁动。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2005年到2007年的牛市,本质上是炒重资产,而这个阶段最火的是互联网行业,关注的是其盈利模式、数据和变现的可能性,没有重资产,甚至重资产成为负担。但是,互联网看重的是未来,而不是现在。现在烧钱还是赔钱都无所谓。大家对这一两年的表现都很宽容。所以在基本面恶化的时候,大家都选择了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改革的预期确实很强烈,十八届三中全会从2012年底就已经启动。而且银行资金和杠杆的使用,包括融资融券的使用,对这方面影响很大。所以2013-2016的牛市和2005-2007的牛市有很大的不同。这次牛市极大地改变了很多投资者的教育,包括我自己的思维。
这些年来,a股投资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投资方式,每个阶段都伴随着高手的出现。能一直做主人的人很少。也许一个阶段的研究不一定适用于下一个阶段。所以,要时刻对市场有一份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