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股价接近腰斩,市值暴跌2000亿!暴跌的原因是什么?

五一过后,海底捞股价一路下跌。自今年2月16的峰值以来,海底捞股价从85.80港元一路下跌至最低42.55港元。截至5月7日收盘,海底捞股价为每股43.15港元。短短56天,2000亿“火锅毛”股价已近腰斩,累计跌幅达47.47%。最新市值2287亿港元,较2月最高市值下跌逾2000亿港元。

劳动节过后,海底捞股价接连走低,5月5日跌幅超过6%,5月6日暴跌近10%,5月7日再度暴跌,创下全年每股42.55港元的新低。自今年2月16高点以来,海底捞股价从85.80港元跌至最低点42.55港元,股价一度暴跌50.4438+0%。

截至5月7日收盘,海底捞股价下跌2.92%,至每股43.15港元。短短56天,股价较2月高点下跌近一半,累计跌幅达47.47%。目前最新市值2287亿港元,比2月最高市值少2085亿港元。

对于海底捞股价跳水,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对媒体表示,首先,二季度节日少,是餐饮行业的淡季。另外,海底捞的股价一直以“火锅第一品牌”的名义处于虚高状态,这次回调很正常。

截至5月7日收盘价,海底捞总市值2287亿港元,市盈率622倍。放眼望去,整个港股市场,市盈率高达600倍的消费股少之又少。

综合券商机构研究报告显示,多数机构关注海底捞2021估值预测50倍。其中,国源证券表示,基于公司目前的复苏和开盘预期,海底捞2021至2023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89元、1.39元和1.72元,对应的估值分别为48.9倍、31.5倍和25.4倍。

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援引海底捞管理层的话说,今年4月,其餐厅的整体离职率不到3倍。2019同期虽反弹至70%左右,但较3月的3.5-3.7倍有所下降,表现低于市场预期。5月1-5月5日五一假期,海底捞整体成交率约为4.5至5倍。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近期股价的连续下跌可以看出,门店的快速扩张并不是刺激乐观资本的灵丹妙药。品牌知名度下降、盈利模式单一、服务模式竞争力下降等问题成为海底捞保持高质量增长的障碍。随着通胀预期上升,美债收益率飙升,市场氛围淡化,部分高估值餐饮巨头被市场抛售。

今年春节以来,港股龙头餐饮大幅下跌。海底捞除外,99美分下跌17%,下一步暴跌近50%,股价几乎腰斩。

2020年比2019年少赚了20亿,但股价却暴涨了91%以上。

受疫情影响,2020年将是海底捞运营最困难的一年。

今年3月,海底捞发布业绩报告显示,2020年,海底捞集团实现营收286亿元,同比增长7.8%;全年净利润3.09亿元,同比下滑86.8%。公司公告称,净利润减少是由于疫情导致门店客流量减少,以及汇率波动导致的汇兑净损失。

海底捞2019年净利润为23.47亿元,也就是说2020年比2019年少赚了20.38亿元。

一方面净利润大幅收窄,另一方面海底捞门店扩张速度并未下降。2020年,海底捞在海底捞新开门店544家,全球门店网络增至1.298家,日均1.5家,创公司成立以来新高。

然而,高速扩张的劣势正在凸显,周转率下降和运营成本上升正在拖累海底捞的业绩。周转率方面,海底捞开始见顶,财报显示2019之后门店周转率再次下降。

2020年,海底捞的流失率在一线城市为3.4,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为3.6。与2019相比,海底捞的离职率在一线城市为4.7,二线城市为4.9,三线及以下城市为4.7。

换手率下降,净利润大幅下降,引起市场关注。根据CICC报告,海底捞去年的预期净利润表现不如预期。由于周转率仍未恢复,新店扩张速度超预期,公司2020-22年盈利预期分别下调74%、5%和3%,反映客流恢复尚需时日。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新火锅品牌在市场上涌现,吴班、德庄、夏树等火锅品牌以差异化特色受到欢迎,威胁着海底捞的领先地位。

虽然2020年是海底捞经营最困难的一年,但股价却一路飙升。海底捞被称为“火锅发”,受到机构资金追捧。2020年,海底捞股价暴涨超过91%。

“火锅王”热衷跨界,现继毛菜、盖棉后卖“炸鸡”。

近年来,海底捞热衷于跨界。扩张涨价之后,海底捞还想出了其他“招数”——开辟新品牌,打造第n个品牌。

目前,海底捞通过内生外延等策略打造了众多新品牌:对外,2019年,先后收购“有鼎有”进入毛菜领域,“好面”和“寒舍中华料理”进入面食和各类中餐厅领域;对内,2019,孙公司先后推出“钓鱼排面”、“秦心排面”;2020年将推出“范林凡”、“秦小仙”等新品牌,并推出9.9元的奶茶,增加奶茶品类。

“炸鸡”最近在海底捞继鸡毛、面条、土豆粉等中餐品类之后,又有了销量。据悉,海底捞新品牌“苗世雄鲜炒鸡”已登陆郑州,并开设两家门店。“妙哥鲜炒鸡”微信官方账号信息显示,该品牌隶属于郑州妙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由海底捞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优鼎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