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对作品的欣赏
主角是一个名叫米莎·伯格的少年和一个名叫汉娜的单身女子。一个15岁,一个36岁。他们绝对是失恋了,但是他们之间的爱情并没有让读者觉得伦理道德被挑起了。他们反而觉得爱情是自然而然的,既有身体上的迷恋,也有灵魂上的无限愉悦。一个电车上的女售票员,喜欢制服,无意中帮助了在街上吐得一塌糊涂的男孩伯格。在母亲的命令下,伯格去了一个女人家感谢她。结果几次接触后,他就发生了性关系,有了爱。他们经常用干净的水洗澡。更不可思议的是,在他们发生关系之前或之后,年轻的伯格会给汉娜读文学名著的经典章节。
后来,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在爱情发生之后。“当我再次见到汉娜时,将是在法庭上。”汉娜是作为纳粹受审的。她是集中营的守卫。作为一名大学生,伯格参加了每一次审判。最终,在汉娜即将出狱的时候,她在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上吊自杀。事实上,这一罪行与汉娜无关。她承认是自己做的,只是为了掩饰自己是文盲。
小说包含了经典文学名著的主题:爱情与背叛、犯罪与忏悔、道德困境与法律悖论,开头是美丽的拥抱,结尾是冰冷的死亡。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纯粹的爱情还是纳粹罪恶的延续?他们的爱情是古今男女的快感,还是隐藏在历史境遇中的寓言?法律条文如何回答道德面临的难题?这一切一点都不神秘。哈德·施林克是一名侦探小说家。他在小说中留下了许多谜团。他也是法学教授。在这部小说中,有他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和反思。至少在法律层面,对战争、爱情、自由心灵有深刻的反省。历史是荒谬的,判断是荒谬的,人的选择是荒谬的,只有爱是真实的。《读者》是一部复杂的小说,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它的“沉思”也是复杂的,至少包括理性和感性两方面。这是一部关于历史与个人,欲望与道德,爱情与犯罪的小说。所有这些都压在小说的叙述者和主人公迈克尔身上。当这些东西无法被抛弃、剥离、逃避时,无疑会带来沉重的触动。现在有一个词经常被引用,叫做“历史的人质”。读者告诉我们,这个词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尤其是当这段“历史”与我们的灵魂和肉体有关,当这段“历史”与我们的父母和爱人有关的时候。虽然我说这本书的两个方面与我的“外国读者”有些“割裂”,但类似的历史,类似的境遇,在我们的“外国”绝不是没有的。然而,我们这里似乎缺少这种“直面历史”的作品,甚至在最近的电影和书籍中,也只剩下一些“怀旧”。如果这本书还能和我们自己扯上关系的话,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和遗憾了。
在读者的谜团中,毫无疑问,汉娜的忏悔是最令人费解的。一个女人在战争中放弃了稳定的生活,参军成为集中营的女看守;然后他在庭审中放弃了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宁愿认罪,被判无期徒刑,都只是因为他不识字,不识字!施林克用这个有些奇怪的故事文本告诉我们,虽然罪行无可争议,但不能简单地对罪犯进行审判。对于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读者做出了这样发人深省的反思。在这部小说的后两部分,“麻木”这个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在汉娜的案件中,法官是麻木的;看客麻木;就连证人,集中营的幸存者,都麻木了。相反,站在被告席上的唯一一个人汉娜却表现出了丰富的个性:时而固执,时而骄傲,甚至有点天真——尤其是当她问法官(法官只有职业表情)“你会怎么做?”这无疑是对自以为无辜的人和自以为正义的人的折磨。在我看来,这种折磨才是读者的核心。
当然,不存在单纯阅读读者的可能,它的多义性也是它的吸引人之处之一。相信每个看过的人,藏起来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其实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应该和读者的个人历史有相当大的关系。但是,在“爱”的层面上,全世界都有认同。《读者》里写的爱情,无疑是被情欲包裹的,与身体有关——尤其是汉娜的气味,让迈克尔一辈子都想与别的女人“重逢”;当然,他们的爱情还有一个“神圣”的仪式,那就是朗读。* * *,迈克尔会像往常一样给汉娜读,各种名著,甚至在汉娜入狱之后。虽然“朗读”对汉娜的意义极其复杂,但无疑是米歇尔心中这份爱延续的重要动力。据说《朗读者》要拍成电影了。其实每个看过这本书的人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汉娜的形象。按照米莎的话说,“她有很多形象”:比如在厨房拉起丝袜,骑奔驰时裙子在汽车带来的风中飘动,站在书架前手指滑过书脊,等等。这是这部小说最动情的地方。初恋过后,对那些“画像”的留恋——尤其是对有“罪恶感”的恋人,那些分离后的画面、气味、场景、话语,当你在脑海中不期而遇,无疑会让你的灵魂颤抖。或许也可以说,正是他们之间的情感让读者“灵魂颤抖”,从而加深了对这部小说的政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