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原则【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和整合历史课程资源】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G633.5证件识别码A文号2095-3089(2012)06-0025-02资源整合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内涵是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应该说,没有发展,资源得不到及时的数量补充和内容更新,有枯竭的危险;没有整合,资源得不到利用和发挥,导致浪费。因此,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资源开发和资源整合是资源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一、教材资源——合理调整,充分利用。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理解教材的内涵,立足教材,用好教材。

比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课(ⅱ)(岳麓版),第五课,农耕时代的经济增长、商业与城市课程: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发展概况应包括具体史实(包括商业和城市)、发展特点、中国古代主要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影响。本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商业发展”,概括了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表现;第二项“城市繁荣”介绍了作为古代商业发展中心的城市格局和功能的变化。城市的繁华其实可以看作商业发展的一部分,所以第二项可以在第一项的发展中充分讨论。第三项“重农抑商”阐述了古代商业发展的艰难政策环境,这既是再现古代商业发展概况的重要内容,也是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的重要依据。重农抑商虽与商业有关,但也与农业有关。重农抑商实际上是一种古老的经济政策,要区别于商业的具体内容。所以要把这节课和整个unit 1联系起来,重新整理教材内容,把重点放在下一节课上,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这节课的内容。

再如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材必修课(一)《政治文明教程》(岳麓书社)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20世纪70年代,受西欧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新中国外交》一课的内容,把它带到这一课,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可以有效地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同时突出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学生资源——因势利导。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资源”。学生的经验、感受、创造力、观点、问题、困惑,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

比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ⅰ)政治文明课程(岳麓书社)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在之前的《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课中,老师和同学们已经一起分析了“朝鲜战争”,了解到在两极格局下,我们只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来自美国并依附于美国的声音,一种是苏联支持的中国和朝鲜的声音。这节课的“多极化”概念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根据这种学习情况,老师提出了这样一种设计思路:用具体事件解释抽象概念。即学生根据课前老师提供的信息,了解“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过程,形成研究成果并提出质疑:在美苏两极格局下,为什么各种政治势力发出不同的声音?充分利用学生收集的材料,教师要适当补充史料,整合教材,从而创设本节课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这一课的介绍也是根据学生收集的数据,用这句话作为引子:为什么美国总统在短短20年后发出如此大的感叹?“我们遇到了我们做梦也没想到的挑战”?什么力量在挑战美国?

这节课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探索成果的资源,生成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分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得到“多极化”的概念,形成对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的清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走进历史、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

再比如历史必修课(二)(岳麓版)《经济增长的历程》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知识点1“先秦商业生产”。一、教师让学生用以下材料感受历史:如果你是一个商人,穿越时光隧道去调查古代不同时期的市场情况,你会发现哪些历史现象?

第一组:呈现原始社会神农的画像和资料:“不要祭祀神农的家人,神农的作品...日中为市,向天下人,聚天下之货,交易后退,各得其所。”

第二组:商周最早的货币钱币图及资料:殷人:“赵引牛,远服家,孝养父母。”“一是食品,二是商品。”周朝:“工商食官。”

第三组:呈上范蠡画像及资料:“论其优劣,可知贵贱。..... "“十九年,我交了三千块钱,然后就散了,和穷人交了朋友。”“人们有两个以上的男人,不考虑差异,他们被赋予两倍.....而他们被迫在自己的行业里耕耘编织,让自己恢复元气。那些懒惰和贫穷的人在事情结束时认为他们会得到回报。”

通过创设这些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从而了解先秦商业产生和发展的具体表现。

此外,老师还补充了图片信息,包括:成语“自相矛盾”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这些都是学生在初中学过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得出一个比较好的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私人商人成为商人的主体,政治中心形成大都市。

三、其他资源——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1.历史视听资料。历史视听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影视作品。充分利用历史视听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历史的能力。如教师在讲授《北宋城市经济》时,从经营场所(市场体系取代广场市场体系)、经营手段(招牌流行)、经营时间(夜市开始兴盛)、经营理念(服务业蓬勃发展)、经营活动(四面八方汇聚)、经营区域(“草市”兴起)六个方面演示清明上河图,以此来引导。

2.相关学科资源。俗话说:历史、地理、政治密不可分。其实各个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相互借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岳麓版)经济增长课程第14课交通与通信的变化:

雨夜给北方朋友的一封短信。

唐·李商隐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还不知道

我梦见你的山和秋天的池塘整夜都在下雨

哦,我们什么时候再一起修剪灯芯,在你的西窗

什么时候我会再次听到你的声音,在雨中的整个夜晚

用唐诗引入“现代交通与交流”的主题,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学生在分析交通进步的影响时,只能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出苍白而单一的结论:促进经济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用地理教科书中的例子,并辅以适当的材料:

通过分析嘉兴、株洲城市随交通发展的形成和变化,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综合分析近代铁路发展的影响:一些封闭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镇焕然一新...铁路不仅畅通经济,促进繁荣,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和知识的传播,意味着“铁路运输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的建立。所有这一切。

除了上面提到的教学资源,其实还有很多课程资源可以为教学服务,包括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迹、文物古迹,还有老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实践证明,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历史课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