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城有哪些古迹?

恩施土司城位于恩施西北部,一个叫对山湾的小地方。

距离市政府所在地500米,占地300多亩。

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林俊庙、学校院子、土家民居、土司宫殿——九斤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馆、民族艺术园等12景点30余处。

土家族历史悠久,是远古巴人的后裔。

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楚人强盛后,巴与楚一争,巴人失败。

巴人退入今清江一带,古称沂水,沿沂水向西推进,到达川东地区。

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的第一个奴隶国——坝子国。

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退守到与湘鄂川黔山水相邻的武陵地区,与当地一些部落融合,形成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比兹卡”或“北京卡”。

到了宋代,居住在这一带的巴人被称为“土人”,后来土人把外来的汉人称为“客家人”,自称土家族。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的一种政治管理制度,隶属于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权力自治。

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始于元朝,止于清朝雍正13年。在元明清时期持续了450多年。

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是,土司向中央封建王朝纳贡,中央王朝授予土司爵位,授予自治权。

土司土地不纳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纳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死掌握在占优势的一方手中。

土司王:其实他就是当地的土豪。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经历代变迁。元代有29个土司,明代有365,438+0个土司,清代有20个土司。

土司管辖的区域包括今天恩施清江以南的地区和现在宜昌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