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伟大的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被封为青莲居士。祖籍陇西(今甘肃秦安)季承,隋末迁徙西域。他出生在唐朝安西大渡湖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他才华横溢,被誉为神仙。他的诗想象力丰富,构思奇特。
杜甫(712-770),字美,从襄阳(今湖北)迁居珙县(今河南),是初唐诗人杜的孙子。因其诗中常称自己为少陵夜老,并在校对部任外交大臣,故有和之称。他的诗歌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
王维(701-761),字莫,原籍齐(今山西祁县),父迁(今山西永济西),河东人。他是开元秀才,当过大乐诚、游士毅等官,安禄山叛乱时被迫担任伪职。他的诗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去长安科考外,他一直隐居在家乡鹿门读书,写诗自娱。其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一大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蒙”。
王昌龄(约690-756?),字邵伯,今陕西Xi安人,相传是陕西南靖或太原人。他是开元十五年的秀才,一生只做过小官。安史之乱时,他在回江宁的路上被亳州刺史邱孝所杀。诗歌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以七绝见长。他被称为“七绝圣手”,在当时被称为“诗”。
秋微(694-789?),苏州(今浙江)嘉兴人,天宝年间进士,右官太子之子。与王维、刘长卿交好,活到95岁。相传他是唐代最长寿的诗人。
不要潜水(692-749?),字晓桐,湖北江陵人,说是江西南康人。开元十四年,从一守卫入君子堂,移左拾骸,终为,后隐居江东。他的诗多写山中的隐逸生活和党外情怀,清丽清秀。
常健(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以秀才身份加入王昌龄,只做过徐仪伟的下级官员。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语言选择精妙,境界深远。
岑参(715-770),南阳人,年轻时隐居河南松阳。天宝做了三年秀才,先做小官,后在史刺史官,人称“岑家洲”。该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元杰(719-772),本名慈善,字曼郎,号沛伯,曾避难于此洞,因其名而生于河南。天宝十二年进士,二年在广德被授道州刺史,后移荣官简史。
魏(737-791?),赵婧长安(今陕西Xi)人,天宝末年曾在朝廷担任玄宗的侍卫官。他早年是个任侠,野性不羁。后来他努力学习,考上了秀才。因为是苏州刺史,在国际上被称为“魏苏州”。他的诗风平和高远,以善于写风景和描写隐居生活而著称。
柳宗元(773-819),河东界(今山西省郓城县解州镇)人,世称刘合东。德宗是贞元九年进士,也被引为秀才、书生。袁外郎,官至礼部,因参与王集团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居柳州做刺史,史称柳柳州。那时,他的诗和散文很受欢迎。
孟郊(751-814),湖州(今浙江德清)武康东野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进士,只做过县令之类的小官。他的生活艰难,他的气质是耿介,他的诗描述了人民的苦难和黯淡的世界。他的语言禁止平庸,追求一种薄,硬和古怪的风格。
陈子昂(661-702),字于波,子洲射洪(今四川)人。当他年轻的时候,他在宗瑞文明的第一年成为了一名学者。武则天在位时,曾担任正子、尤氏等小官。他对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奇(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下级官员。他的诗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尤为有特色。
韩愈(768-824),河南合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自称郡王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一个年轻的孤儿和穷人,并努力学习。德宗贞元八年进士。他曾是一名监察官,因疏忽大意而被免去了阳山县令的职务。后来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调任刑部侍郎,因谏而受迎。
白居易(772-846),河南新郑人,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元和是贞元十五年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位高权重,晚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善佛,自称乐师。他一生写了许多诗。
李商隐(813-858),豫西人,生于淮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后成为秀才。由于牛和李之间不断的斗争,他的生活非常失望。他的诗构思新颖,风格优美,尤其是一些爱情诗是含泪写的,被广泛阅读。
高适(702-765),本名达夫,德州周县(今河北景县)人。他有点落魄。四十岁之后,被授予封丘县第一副将的称号,不久就辞职了。后来,他在宋驻河西使节的门下当了一名秘书,见识了大漠的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他的诗直截了当,尚未雕琢。
王波(649-676),江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他曾经在周国参军,后来去看望他的父亲。不幸的是,他在27岁时淹死了。他的诗力求摆脱齐梁优美的诗风,散文也是有名的。著名的《王腾亭序》就是他写的。
罗(640-?),祖籍义乌,梧州(今浙江)人,早年落魄,但诗作颇有名气。他一生只做过主簿类的小官,参加过讨伐武则天的民兵,为徐起草过《求武氏之死》。后来战败绝望,不知何去何从。他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杜(约646-708),字须简,襄阳(今属湖北)人,迁居河南珙县。他是伟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咸亨皇帝是一个学者,他是一个小官员,如纪程维和洛阳城。他是官修馆里的直学士,与李乔、崔融、苏为道齐名。他被称为“文章四友”。
宋·文志(约656-712),少莲人,字延庆,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周国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商朝进士,武则天为官,方城监。当中宗被选为秀文馆学士时,他被选为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和。
王婉(?-750),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终至洛阳。流传下来的诗不多,这首《北堡山下一泊》最为著名。
刘长卿(709-790?),河间(今河北省)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常州县令。他因工作原因两度入狱,后迁居周目司马,状告随州刺史。他的诗歌反映了他的政治挫折,他擅长描绘自然风景。他的五言诗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李益(748-827),陕西古藏(今甘肃武威)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在大理做了四年秀才,先任郑县令。很长一段时间后,他被禁止晋升,但他放弃了他的官职,并在赵岩游荡。宪宗做官的时候,秘书监督少,最后做了礼部尚书。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著称。
刘禹锡(772-842),洛阳(今河南)人,说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进士。因参与王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授予监察御史。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迁连州为刺史。后来被宰相裴度推荐。
张继(768-830?),字文昌,祖籍吴军(今江苏宿州),幼时住在吴江(今安徽吴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守、水部尚书、秘书等职,故世称“张水郎”或“张”等。由于家境贫寒,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子张太主”
杜牧(803-852),字,万昭县(今陕西Xi)人。他是宰相杜佑的孙子。太和二年进士。他是江西观察使兼云轩观察使的参谋长沈传师和本报驻赣南记者牛僧孺。先后督谏,任黄、池、睦州刺史。后来做了司勋的外交大臣,他最后也进了书。
温庭筠(812-870?),本名齐,本名费清,山西祁县人。他机智过人,精通音律。每次入考,押官韵,八韵由八*手组成,时数为“文八*”。他对自己的仕途不满意,不再担任郭子的助教。他的诗华丽,少数作品反映了时政。他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文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