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黑木耳的历史渊源
房县人民自古以来就有栽培木耳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唐代苏公在《唐本草注》中提到了房县黑木耳的人工栽培方法:“桑、槐、甜槠、榆、柳为五木耳...用粥煮,种在树上,用草复原,即生。”这不仅记录了房县劳动人民对常见木耳树的认识,也总结了当时木耳的生产经验。这是目前最早的黑木耳生产记录,证明房县是最早生产黑木耳的地区之一。
相传,唐中宗·李习安(庐陵王)被贬为房陵后,精神抑郁,长期卧病在床。中医用黑木耳入药,他却被厨师误认为是做菜。李习安吃了之后,觉得它柔韧润滑,提神醒脑,缓解抑郁,于是吃了很久。回京后,中宗以“方二”命名为贡品。当时只有伐木在野外自然生长的条件,产量极低,供不应求。一度出现“全民种耳,官商皆收耳”的繁荣景象,促进了房县黑木耳的大规模种植。清代《房县志》记载:“木耳有红、白、黑三种,白者尤贵。房子东北有一座香山,获利者砍伐树木,犹如棚架围栏。五六月雨零,朽木留液,凝缩增益数倍。南山也是如此。如今刀耕火种,灌木尽在镇上,城内多为兴安汉中人。“《湖北通志》记载:“木耳是云最著名的产地,世称云二”,方二占云二总产量的90%。从唐代到现在,房县人民一直有生产和食用黑木耳的习惯,可见房县栽培和利用黑木耳的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