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教育的开拓者朱炳军

龙珠神

从化教育里,印象最深刻最感动的老前辈,可能就是老主任朱炳军了。当我还在学校的时候,我经常听到我的老师和姐妹们谈论他的事迹。他带头努力,创办了这所学校,从根本上改变了从化的教育状况,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化很多中小学的校史里,都留有他的身影和故事。

从化是山区。自古以来,教育就非常落后,文盲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直到1907年,从化才建立了第一所小学。在此之前,从化的教育主要是私立学校。民国时期,几所小学和中学相继建立。由于局势不稳定,大多数青少年仍然没有机会上学。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派一些复员军人到各地参加建校工作。朱秉钧就是其中之一。他被派到门口江小学当校长。

1959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了门口江小学。这方面最早的报道见于当年1月15日的《从化日报》。在这篇报道中,我没有提到朱校长。接待工作自始至终由指导办公室主任杨淑芬主持。我觉得很奇怪,朱炳军作为当时的门口江小学校长,竟然没有举报。我看过很多事后回忆的文章,都是说周总理在门口江小学见到朱校长,叫他厂长,提议把门口江小学改成柳溪小学。我还听说过,曾在门口江小学任教的莫立忠等老师说,朱校长那天确实在学校。事实是,周总理视察门口江小学时,事先没有任何安排,学校也没有接到上级的相关指示。他原本打算去城里的老城区和附近的农村看看。路上看到门口江小学门口的牌子,临时决定去学校看看,了解一下从化的教学情况。导演杨淑芬第一个迎接周总理。接着,其他老师和学生蜂拥着去迎接周总理。周总理视察了少先队队部、学生宿舍、化肥厂、劳动花园、教室、墙报、讲评台等。门口江小学。由此也可以看出周总理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一个山区县小学的极大关怀。

?当时,门口江小学建在门口江村的李氏祠堂里。在祠堂的后面,有教室、宿舍和厨房,还有师生种植的菜地。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增多,校舍不够用了。朱校长正和男教师一起用旧砖瓦扩建学校食堂和教师宿舍。他曾经是一名士兵。他在战争中受了伤,动了大手术。转学后,他以身作则,带头做各种苦力,不顾痛苦。这在当时是相当突出的。来自旧社会的知识分子一般不擅长体力劳动。在朱校长的带领下,门口江小学全体“百一仔”放下身段,参加了自建校舍和各种劳动。当时,这所学校的老师被称为“白子怡”,因为年轻的老师喜欢穿白色的衣服。他们经常在放学后或假期三三两两地走在迎春街上。身边的农民大多穿着黑、灰、蓝三色的衣服,色差比较大,所以背后都叫他们“白子怡”。学校的老师也喜欢别人说自己是白翅,他们认为那是一种身份,大概相当于现在白领的说法吧!朱校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造了这群“白翅少年”,使他们成为能工会教的新时代知识分子。

那一天,朱校长和老师们正在努力工作。当一位老师告诉他周总理来学校时,他惊呆了。大概是想不到,国家总理,来了一所小学!他首先想到的是首相的安全。他立即安排老师关注周边动态,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他亲自在首相身边巡视。保卫领袖是军人的本能!说完,他连衣服都没换,就急匆匆地去见周总理。这时,周总理已经听了主任的报告,视察了教室和其他地方,并作出了离开的指示。当周总理看到朱主席这个满身灰尘的仆人时,他笑着称他为厂长同志。举报这件事的方式很多,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周总理的意思是学校应该是人才多的工厂,或者有可能。我觉得还是还原当时的情况比较好,没必要给领导补充一些意见。这些具体细节,我都是听自己的老师说的。至于从门口江小学改成柳溪小学,这个事情已经有很多报道了,就不多说了。

从这件事可以知道,朱校长信任下属,能够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他是复员军人,对教学的具体操作不是很熟悉。让导演在教学中为所欲为。院长在办公室值班,也是院长第一个见到总理,向总理汇报工作。他要做的是建造一所学校的更艰巨的工作。从当时报道的一些照片可以看出,地面上有很多旧砖瓦,可以反映出当时如火如荼的施工环境!

20世纪60年代初,朱炳军调到江浦中学当校长。此时的江浦中学几乎只是一片荒地和一片乱坟,连一间像样的砖房都没有。刚盖了几间砖房,就开始招生了。然后是宿舍和食堂等。,许多红砖瓦,都是由朱校长带领师生,直接从县砖厂担回来的。那时候从化砖厂刚建好圆窑。通常,一端是烧砖,另一端是装砖。砖的装载、燃烧和卸料循环进行。即使在窑外区域,窑内的温度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从化当时是搞建筑的。烧好的砖一出窑,就装车运走。为了早点把砖运回去,朱校长征得厂领导同意,亲自带着老师进窑搬砖。只有几个大风扇,窑里的温度仍然很高。朱校长等人很快汗流浃背,最后赤膊上阵。砖从窑里搬出来后还是热的。被工厂工作人员清点后,学生们立即抬回学校,年纪较小的被两个人抬走。从砖厂到江浦中学,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但一路上都是田集小路,坑坑洼洼,弯弯曲曲,路面湿滑,步行也就两公里多。全校师生不分男女,陆陆续续来了。他们经常跌倒再爬起来。他们就是把大量的砖瓦扛(扛)回学校,建了十几间教室,二十多间宿舍,还有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的完全中学。

我姐姐是江浦中学一年级的学生。这几年她和同学经常回来看望我妈,经常一起回忆当时建校的情况,忍不住聊起轮窑搬砖的情况。我问他们:“难吗?”他们说,“这不辛苦有什么可能!但朱校长带头把砖搬进了轮窑,热得不得了。我们只是在负重前行,所以这没什么。”

?我参加支教后,第一次被分配到山区的芦田小学。没想到,在芦田小学,我听到欧阳荣光和其他老师在谈论朱炳军,他是芦田小学的老校长。当时芦田交通不便,当地也没有红砖厂。扩建芦田小学时,用的是大泥砖。这些泥砖,大多是朱校长带着全校师生,在附近农民的帮助下,自己锄地,自己赶牛练泥,自己用木砖架做的。我老校长一直这样,太辛苦了!

?在上世纪70年代?朱校长任从化县教育局局长后,一如既往地办起了砖厂、印刷厂、校服厂、林场,不断积累资金,不断建新校,不断改造旧校。他们努力工作,不为名,不为利,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现在,从化的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老导演等前辈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的进取精神会影响越来越多的从化人。从化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