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家、科技史学家胡道静简介

现代汉字的中文名:胡道静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65438+2003年2月

死亡日期:2003年

胡道静的人物经历

古文字学家、科技史学家胡道静,安徽泾县人,祖籍上海。年轻时,我抨击国故,写过《学而时习之》《考公孙紫龙》。65438年至0932年,参与柳亚子上海志馆工作,分新闻、文化、体育、交通、宗教,书写了上海新闻史的发展和新闻史的新纪元。1956后撰写了《孟茜笔谈考正》、《沈括研究随笔》、《中国古籍、农书及农史随笔》、《种植艺术必要用途考证》,主持编辑了《中国综合志丛书》、《中国科技史探索》等书籍。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组成员,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所(AIHS)通讯院士。

学术的

(历史上的lishixinzhi.com)胡道静,父亲是陈淮,是国学和诗歌方面的专家。代表作有胡《诗集》、《秋山文存》、《中国文学史纲要》及诸学者的训诂校勘。陈淮先生的旧诗深受雅子先生的欣赏,他评价说“滋味酸咸,功用新旧。”朴安先生擅长文字、训诂、校勘,是学术界著名的国学大师。道敬先生有这样的家庭出身,从小更加好学勤奋,所以他的成功绝非偶然。道敬先生父亲的研究方法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个研究都要临摹。早年,他手抄了很多书。虽然在1913年被元军阀郑儒的匪军烧的彻底失传,但是后来抄了很多。所以道敬先生从小就秉承“手抄一遍,胜于读书十遍”的宫廷格言。他在广泛学习先秦两汉经典的同时,还发展了手抄书本的学习方法。那时,陈淮先生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编辑。道敬先生不仅在图书馆里抄了父亲借的汉粉楼图书馆的许多有价值的古籍,还经常从老师们的强项里借看不见的书,彻夜不眠。写辅助存储器。道敬先生回忆这段求学经历时说:“臧,东莞人,二十多岁。如果他想读班固的《韩曙》,如果他长期借不到,他就自己写书。我个人在二十岁之前就意识到了。”

道敬先生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兴趣,尤其是对“中国科学史坐标”——《孟茜笔谈》的研究,始于他的中学时代。在《五十年》一文中,他真诚地回顾了自己从少年时代就与“孟茜碧潭”结下的不解之缘。他说:“我上中学的时候,并不知道活字印刷技术早在11世纪中叶就被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出来,然后流传到世界各地。”“那时候我虽然读过四书,也读过五经中的三经半经,但连《孟茜碧潭》这本书都不知道。”“直到我进入大学,我才惊讶地知道,美国学者卡特(T.F. Cater)写的《印刷术在中国的干预及其向西传播》一书,是我们自己的祖先对人类文化发展的伟大创造。”(这是50多年前中国中学生的知识,现在肯定不是了。)”卡特的书说明了史料的来源,并特别赞扬了《孟茜笔谈》一书。说好就好。于是我这个当时只看先秦两汉书籍的年轻人,迫不及待的找到了沈括的这本名著来读。我买的第一本是古籍流通处影印的一张清末广东道氏刻本。毫无疑问,我读的时候就被迷住了,从此它成了我的好朋友。”

胡道静的一生

在武进谷读书

1927,道静先生15岁时,在武进顾氏先生任教的学校读书。老人讲授的《汉书》被广泛引用,深入浅出,引起了他对干甲派考据学的兴趣。因此,他在陈淮先生和蒲安先生的指导下学习古文字学和校勘学,并阅读了《朝代汉学家史》。阮元的校勘团队用了那么多不同的版本,找异同,发现问题,让他认识到,不掌握版本学,不熟悉古籍的各个版本,是不可能校勘古籍的。因此,有必要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他家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系列,他把这一系列的书作为理解类型学的一种方式。

考入上海知止大学

1928,道敬先生考入上海知止大学艺术与国学系。从那以后,他系统地学习,广泛地向老师学习。65438年至0929年,道静先生师从其父叔侄挚友海宁陈乃干先生,进一步学习类型学、目录学、古籍整理影印等专业知识。当时朴安先生和一些学者组织了一个学术团体,叫“中国学会”。奈根先生也是会员,协会每两个月开一次会。道敬先生作为“小会员”,借此机会听了老师关于留儒的言论。奈根先生的版本理论有着独特的经验。他反对“玩物丧志”,主张实用功利。他认为版本学不一定是宋元的善本、名钞的有价值的书,只看实际的校勘价值和是否是孤本、易本、全本。奈根先生的见解让他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