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望的流言蜚语,一个有权有势的官员。
年纪轻轻就掌管御马监,创办西厂,帮皇帝修大臣。内政烦了,就去边疆打仗。东北的女真,河套的蒙古鞑靼,知望所到之处,明军所向披靡。从成化12岁开始仕途,到19岁被贬南京,仅仅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就在史书上留下了如此强烈的印象。有多少人能做到?
知望具体的生卒年已经不知道了。主流观点认为,知望是成化初年大藤峡战役中被明军俘虏的瑶族后裔。后来跟随军队班师回朝,知望也来了北京,在北京被阉割,送进宫做小黄门,在成化三年。
史料中没有详细描述知望在宫中的生活经历,只知道知望被发配到昭德宫,后升任御马监太监。字数很少,信息量足够大。
昭德宫是明宪宗朱见深心爱的公主万贞儿的住所,也就是著名的万贵妃。万贞儿和明宪宗之间的感情就不用说了。
当时,他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因“国民革命”被俘,他的叔叔明代宗朱祁钰继位。然后他的父亲回到朝鲜,被叔叔软禁,年轻的明宪宗被废黜为太子。在那些悲惨的日子里,万贞儿一直陪伴着明宪宗。因此,万贞儿虽然不是皇后,却是成化后宫之主。
成化三年是一个有趣的时间节点。万贞儿真的生了一个孩子。成化二年,三十七岁的万贞儿生下长子,但孩子一年后夭折。成化三年,万贞儿的儿子死了。同年,知望来到万贞儿任职。
一般认为,知望创办西厂时应该在十五六岁左右。西厂始建于成化十三年,所以成化三年,知望大概也就五六岁了。
一个刚刚失去儿子的母亲遇到一个失去双亲的五六岁的孩子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我想不用我多说。万贞儿很可能把他的母爱转移到了知望身上。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谈论知望和万贞儿的关系,是为了引出明宪宗对知望的感情。
明宪宗的后宫一直被万贞儿控制着。自从万贞儿的孩子早逝后,明宪宗就再也没有听说后宫有人怀孕了。当然,我们现在认为万贞儿碍事。
从成化二年长子出生,到成化十一年认朱佑樘(明孝宗),明宪宗一直没有子嗣。
万贞儿可以将丧亲之痛转化为母爱,并传递给知望。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明宪宗不禁对这位我心爱的公主身边的小黄门刮目相看。说白了,明宪宗大概也是受了万贞儿的影响,在知望投入了类似的“父爱”。
如果从这一情感角度解读知望与明宪宗的关系,成化知望的许多事情就不难理解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十来岁的孩子居然能在御马监中担任太监一职。
你以为御马官只给皇帝养马?到了明朝中期,御马监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即使在宦官系统的十二监中,也仅次于礼仪监。
知望御马监除了继续为皇室养马之外,还有提督京营、扈从出征、送军监、出城等职责。意思是御马监的太监可以控制北京军队,随皇帝或武将出征,担任守卫各地的太监。最夸张的是,皇家马监还有一支战斗力不错的直属部队。
你真的认为知望仅仅依靠他在万贞儿的贴身男仆的身份就能突然成为西厂的厂长吗?御马监当时随兵部掌管大明军务,被称为内廷的“议事厅”。知望以御马监的官职身份成为提督西厂的太监。
由此可见明宪宗对知望的宠爱和信任。
但成化年间,明明有锦衣卫和东昌,为什么明宪宗还要新设一个职权相近的刑事专门机构?仅仅是为了满足知望的权力欲吗?显然不是。
很多人说成化十二年,接连发生了几件怪事。皇帝一怒之下,锦衣卫和东厂胡乱打听。恰好此时知望带着人在京城四处转悠,得到了很多信息,于是明宪宗有了创建西厂的想法。
这种说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
所谓奇怪的东西,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一团黑气笼罩故宫好几天;另一种是有邪道蛊惑人心,勾结宫中太监宫女,屡屡入宫,别有用心。
第一件事属于“超自然现象”,我们暂且不提。第二件事后来被韦锦益解决了。说东昌和韦锦益无能是言过其实了。最多是他们没有很好的防范,但是他们意识到了。
我来说说为什么要创建东厂,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当知望沦陷时,东厂又崛起了。东昌知府太监尚明学了知望的作风,开始大肆宣扬大禹,并借机勒索富户。尚明很快被绳之以法,东厂的新负责人是陈准。陈准一上台,就给以后的东厂定了调:造反大就告我。如果没有,就不要预期。
换句话说,以后除了谋反的大事,其他的都不要乱来。很好的一句话“不对就不要去预料”。朝臣都觉得陈准是个好人,可是皇帝会怎么想呢?
皇帝用锦衣卫和东厂。说白了,除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他最大的用处就是对大臣耍流氓,利用厂卫打压平衡朝臣。如果天天和朝臣相处,什么都不管,不收集各种信息,厂卫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这也是成化十二年明宪宗头疼的事。
锦衣卫和东厂明显有“消极怠工”的嫌疑,这让明宪宗要惩罚朝臣时非常被动,因为他手里的“黑料”不够,锦衣卫和东厂也不愿意为了皇帝得罪人。
在此背景下,成化十三月,明宪宗正式成立了以知望为首的西厂。可见明宪宗对西厂寄予厚望,因为西厂一上来就规定其编制规模是东厂的两倍,办案人员全部从知望选拔到锦衣卫。
十五六岁的知望正式站在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从成化十三年建立西厂到成化十九年知望被贬,知望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部分叫西昌立威,后半部分叫边疆成名。
我刚才说了,明宪宗要西厂做的一件事就是打朝臣。知望的外表跟这样一个老子背后有人,你能把我怎么样?
成化十三年,知望办了两件大案。第一个是杨业案,第二个是秦案。
杨业是“杨家三口”之一杨蓉的曾孙,被任命为福建建宁卫司令兼总司令。指挥同志隶属于条令,隶属于地方卫生处副主任。杨业和他的父亲在村子里犯下了暴行,杀害了许多人。敌人跑了,来到首都,把东西捅了出来。于是杨业来到北京疏通关节,四处行贿。
当时案件还没有被西厂受理,但杨业看到了知望的崛起,以为能多拜一个菩萨就多进一个庙,然后通过别人贿赂了知望。知望知道后,正式涉案,把杨业带进西厂审问,牵连了几个朝臣,都是不轻的。
这里有什么要说的吗?是的。
第一,杨业某卫生所所长知道自己要亲自来北京行贿,足以说明仇人的指控是真的,捅到京城的也只是这么一件事。杨业的恶行应该更多。
第二,杨业是杨蓉的曾孙。杨蓉的门生和旧友遍布朝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际网络。这张网是明宪宗最怕的。
第三,知望本可以接受杨业的“孝心”,放了杨业。因为这个案子本来就不是西厂的,而且知望和杨业之间也没有什么矛盾。按照明朝官场明哲保身的惯例,知望插手此案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是知望还是做了。
那么,知望想要什么?知望的眼睛可能不会揉沙子。这种事情不应该让知望遇到,必须一查到底。更重要的是,知望只看结果,中间过程完全不计后果。
你看,他第一次拿下杨业,参与行贿的朝臣就说要把他捅出去,不顾官场风气,不顾会不会得罪人。
你知道这张单子有多重吗?内阁记录,左都时宇都在名单上。包括第二个案件,他查处的是镇守南京的宦官秦走私滥权,实际上得罪了司。因为当时镇守北京、北京的太监多是司礼监的。
知望真的被明宪宗宠坏了,完全不顾后果,无法无天。但这正是明宪宗想要的。明宪宗推行知望,建立西厂就是为了树立一面旗帜。明宪宗想告诉大家,西厂不同于以前的锦衣卫,也不同于东厂。我会用西厂来对付你。
后人常说,知望在西厂任职期间,屡次囚禁朝臣,滥用私刑,迫害忠良,贪污枉法。这真是泼脏水。如果你逐一查看知望处理的案件,你会发现所有案件都有充分的根据。还有人在西厂抓人也没查出问题,知望后来直接放了。在韦锦益和东昌有没有人被逮捕,然后被无罪释放的例子?
至于知望受贿,那更是无稽之谈。要知道,连清朝的史官都不敢轻易否定或省略知望的操守问题,只说知望的手下如何如何。说到黑知望,清朝的女真贵族是最有干劲的,因为是知望把他们的祖先打得很惨。那时候,知望的清廉名声不亚于太监永利,李思监的掌印太监。
还有一点是我个人的猜测。知望的敢想敢干得益于明宪宗的纵容。而这种纵容很可能与皇帝童年的悲惨境遇有关。
我们聊到明宪宗童年的战战兢兢。即使当时是太子,他也尽量保持低调。而明宪宗后来在处理各种民族问题上的强势,说明他内心是一个非常热血的人。
让知望完成他儿时纵欲的梦想,让知望弥补明宪宗没有得手的遗憾。
当然,知望的喧嚣仍有负面影响。杨业案出来后,朝臣们也看出了皇帝的意图,纷纷群起反击。成化十三年五月,九卿* * *六大臣一致同意,解散西厂。明宪宗见势头不对,便暂时停了知望,废了西厂。然而,这一废除时限只有一个月。
知望明宪宗刚磨好这把刀,刚发现效果不错。你怎么能把它扔掉呢?你们暂时不用,但这把刀要挂起来,让你们这些朝臣不时被刀的倒影晃一晃。
许多人故意忽略了知望的军事功绩。与宰相的刀相比,知望在边疆的战功是他最辉煌的成就。我们可以快速浏览一遍。
成化十四年六月,知望命明宪宗“便宜行事”,赶赴辽东处理边境事务。
成化十五年,知望作为监军,出兵平定建州女真三卫,大获全胜。
成化十六年,知望任监军,在河套地区抗击蒙古鞑靼南下,大获全胜。
成化十七年,鞑靼入侵大同,知望率军截杀,获胜;同年7月,知望率京军精锐主动取胜;
成化十八年,知望任太监镇守大同;六月,于晏遂抗鞑靼,大获全胜;
成化十九年,知望得到密报,鞑靼将大举进攻,请求首都支援,但未果。知望于六月被贬到南京;同年,明军在大同大败。
知望参加了所有的军事行动,并赢得了战斗。成化十九年知望调离,大同战败。当时,知望在军事上合作密切,主要是王跃和朱勇。这两个人的军事素养不用我多说,了解那段历史的朋友。王岳是明代获得“伯”称号的三位文官之一。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知望绝不是受王岳和朱勇的影响,知望的军事成就也得到了明宪宗的认可。太监知望到了这个份上,就没有官职可以提升了,所以皇帝对知望的奖励就是增加俸禄。一般来说,二十石为一级。我们可以看看知望的奖励。
成化十五年,知望胜嘉弥三十六石,巡抚京军十二团营;成化十六年,知望Gami 48石之胜;成化十七年胜利,知望甲米三百石;成化十八年,知望Gami二十四石之胜。
尤其是成化十七年,明宪宗显然对知望的表现非常满意。
在这期间,有两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首先是成化十八年,明宪宗拒绝让知望回京,而是让他留在大同当太监。于是知望又重蹈覆辙,开始挑别人的毛病。8月,知望弹劾副连长朱坚等人;成化十九年五月,知望弹劾了其他几位参与者,即御史;
二是成化十八年三月,明宪宗再次召回西厂。但在六月,知望赢得了战斗,他照例给了奖励,并把知望弹劾的副指挥官朱坚带到首都被监禁。
知望在边疆已经打了几次胜仗,但明宪宗还是撤掉了西厂,可见当时明宪宗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朝臣们真的慌了。原来,知望很受皇帝器重,如今屡立战功。这样的人如果回来控制西厂这个怪物,还会有好日子过吗?
当时,朝臣们知道,一下子把知望搞垮是不现实的,但在知望不在首都的时候,废除西厂还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明宪宗对知望表现出了绝对的信任。他可以废除首都的西厂,镇压知望的小集团,同时把边疆的重任托付给知望,而不用担心知望的不轨行为。而知望也不哭不闹,继续做自己的事,遇到不顺眼的官员,就上疏弹劾。
这种信任,如果你看君臣之忠,其实是很扭曲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很少见。但如果我想到上面提到的明宪宗和知望的“父子关系”呢?
如果一个父亲想利用你,你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要太苦。当我要你下车的时候,你就下来,不要抱怨。虽然明宪宗是皇帝,但知望毕竟不是太子,也是太监。不存在夺权的问题,所以明宪宗完全可以信任知望,而知望也确信皇帝不会为自己做什么事。
这种绝对的信任只存在于知望和明宪宗之间。
至于后来知望被贬南京,一是当时明宪宗需要知望的地方不多;这也是对知望的一种保护,远离北京的是非,避开风头。
为了保护知望,知望去了南京,守卫南京的太监都换成了新人。朝臣见知望失势,想痛打落水狗,被明宪宗及时制止。
只是谁也没想到,仅仅过了四年,四十出头的明宪宗就因为万贞儿的去世,在成化二十三年去世了,知望也没等到重新启用。
以前很脏很夸,现在无边无际。春风中,这匹骄傲的马以两拍的速度奔跑。我优雅地在一天之内游览了长安的所有风景。
二十出头的时候,他就被闲置了。我想知道知望是否不愿意?但他不需要过度失望。作为一个有权有势的大臣,他一直掌权;作为一个伟大的明星,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知望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的梦想。他真的没有遗憾。
我宁愿看到知望的悲伤。成化二十三年,先是万贞儿死,后是明宪宗死。这两位像母亲和父亲一样的长者,比红尘更值得知望怀念。
家里人的一句话,聊天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