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查家寺与周边部落的关系

汉代中国文献记载拓跋家寺为建坤、济坤等。建坤历史的早期记载与匈奴和鲜卑的繁荣扩张有关,相关史实见于《史记》、《汉书·匈奴传》和汉末《南匈奴传》。隋唐时期,铁勒、突厥、薛延陀等北方民族在漠北争霸。随着各部势力的兴衰,建坤接连几次被强族征服。

战国时期,匈奴在中原与燕、赵、秦为邻。到秦汉时,匈奴在阴山河套地区崛起。公元前三世纪,莫顿汗南带白羊、河南王,西攻岳石,东灭东湖,统治大漠南北广大地区。随后,匈奴铁骑奔赴西北,征服了“匈奴、曲社、定陵、钱坤、俸禄之国”坤坤(拓跋家司)等北方各部都被纳入北德大联盟,由匈奴主导。

秦汉时期,建昆(拓跋家寺)主要分布在叶尼塞河流域,长期依附于匈奴。汉武帝宣帝三年(71)冬天,匈奴攻打乌孙,返回时遭遇大雪。“回来的人什么也得不到。”建坤的邻居定陵、乌桓、乌孙趁机发动进攻,造成“匈奴衰弱,各国诸侯覆灭”,建坤一度摆脱了匈奴的统治。公元前43年,匈奴召汉冶可汗南下,依附汉朝后,其弟直可汗因不能独定匈奴而西迁,于是北攻、定陵,西破建坤,并一度将其活动地区作为牧场,建坤又倒回到匈奴的直接统治之下。后来,知止可汗因杀害汉朝使节,害怕遭到报复,搬去过安逸的生活。匈奴自身实力的削弱,也使得下属各部纷纷起来反抗匈奴的统治。

鲜卑是各民族联合抵抗匈奴过程中的积极一员。鲜卑是东胡的一支,活跃在鲜卑山区(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一带)。东汉初年,鲜卑还是匈奴的奴仆。随着北匈奴的衰落,公元73年后,东汉、乌桓、鲜卑继续进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丁玲及西域各族一起进攻北匈奴,迫使匈奴单于“不再自立,而远行”,建坤趁机彻底摆脱了匈奴的统治。公元87年,鲜卑再次击败匈奴,斩杀刘繇单于。91年,东汉和南匈奴给北匈奴致命一击,北匈奴西迁。鲜卑乘势占领漠北地区,吞并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人,鲜卑从此强盛。二世纪中叶,首领谭被鲜卑各部提拔为“大人”,建立了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等在内的军事同盟。鲜卑的势力范围是“南抄汉界,北定定陵,东却夫,西攻乌孙,据匈奴故地,东西二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谭把鲜卑部落的大联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西方的大人统治着从上古到敦煌,再到西方的乌孙的广大地区。全盛时期,鲜卑的统治大概延伸到了建坤之地。谭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

十六国时期,鲜卑的慕容、齐父、宇文、拓跋都建立了政权。拓跋部的远祖狄咸曾是西部大人之一的推音,附近的七个部落分布在蒙古高原的西北部。邻居们取消了不同姓氏的酋长,派他们的七个兄弟担任这些部落的酋长,他们的姓氏与七个部落的名称相称。历史载有狄咸的“中国人之七分,使众兄弟取之,而分于己;自兼并他国后,各有本部,部内其他民族为内姓。”他的大哥“是顾家的,后来改成了胡家”。因为邻居的大哥吞并了葛沽(建坤)的土地,统治葛沽部落的鲜卑人就以葛沽为姓。所以建坤被鲜卑统治是不言而喻的。在各部联合抗匈奴的帮助下,建坤摆脱了匈奴的统治,但随着鲜卑的崛起和繁荣,建坤又被其征服。

鲜卑南迁后,北魏天兴五年(402年),柔然奢伦建都为秋斗法汗,建立柔然汗国,占领图拉河至二浑河一带,成为漠北英雄。后来,它向西扩张了领土。“西为焉耆之地,东为高丽之地,北为穿越大漠,南临大冰碛。”漠北高车定陵、铁勒均属柔然汗国,柔然继续向西扩张疆域,攻克大岳支脉,占据粟特,通西域。《隋书铁勒传》中说,“西至义乌,北至雁栖,白山之侧,有穷辞、苏坡、那沟、武关、画骨、玉尼哥等弊,而兵可胜两万。”籍贯在漠北铁勒诸部,西域定居并非偶然迁徙所致。这些铁勒部落迁移到西部只是因为他们很温和。简坤,名格古,曾在铁勒各部任职,后被调往西域。显然,柔然可汗的统治中也包括了一些剑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