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民我的家园:现实主义绘画还是乡村振兴的乌托邦?

文怡·叶一剑(汤芳智库创始人)

一部能让观众哭笑不得的作品,即使不是很成功的作品,我觉得也算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我的人民我的祖国可以说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随着那些一线影视演员典型的小品舞台剧略显夸张的表演,整个放映大厅笑声和泪水不断。

就像我的人民,我的国家去年,它也是一部主题电影。国家战略和政策中经常听到的关键词:医保改革、扶贫、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通过对影片故事和场景的幽默解读,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策略和政策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所经历的磨难,以及这些磨难背后伟大小人物的无私奉献和大爱(当然,这些努力也给了给予者独特的心理和精神满足,比如《最后一课》中的范老师和客观的艺术收获,比如的。

只有懂得安慰人的人,有洞察时代的人,才能创作出充满强烈现实主义和批判精神的作品,而这种具有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批判,才能在笑与哭的不断转换中自然实现,这需要制作团队的综合技能、能力和素质。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给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打高分。

第一,新时期的“山川巨变”

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作品。虽然第一个故事很多叙事场景都发生在北京,直到最后才回到农村,但题目的本质还是农村医保改革,其他故事直接把农村当成叙事场景。

值得指出的是,所有的故事都没有止步于对农村的常规批判,而是以更加积极乐观的视角聚焦中国这个新时代的“山川乡村巨变”,向致力于推动和实现这一变革的人们致敬。这些人包括:国家战略家、第一任驻村书记、农村返乡青年、创新型农村网络名人、基层干部、外来投资者、当地驻村村民,甚至普通但热情的“北京大叔”(张北京),等等。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广泛直接参与,中国农村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在所有这些故事中,这些直接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不仅达成了关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基本知识,而且充满了信任、默契和尊重。这在《马良》和《回到家》的故事中尤其明显。

在马良的故事中,村支书和当地村民配合马良(沈腾饰)随时随地“捉弄”妻子,为了营造一种俄罗斯的氛围,从语言到着装都做出了种种努力,以及这些努力背后透露出的真诚。当我们忍不住大笑的时候,也让我感慨:如果中国农村的干部群众之间,外国专家和当地居民之间,归国青年和常住居民之间,

在《回到故乡》的故事中,在庆祝仪式上,当小学生代表自豪地宣布要成为乔(邓超饰)那样的人时,我们感受到了将“回到故乡,做出美好改变”的责任和精神代代相传的可能性。这不仅是乡村振兴中令人振奋的事件表现,更是乡村振兴时代和历史潮流中“原住民”的诞生。这样的“乡村振兴原住民”的出现,既是乡村振兴的结果,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最稳定、最强大、最可持续的力量和源泉。

遗憾的是,在我们以往的乡村振兴研究中,遇到了很多地方政府推动的所谓乡村振兴实践,往往缺乏村民的直接参与和有效参与,以至于村民往往成为这股变革洪流的牺牲品,不仅没有积极的创造力,还失去了基本的自主权;在一些地方,它已经成为当地村民和外来投资者之间的长期对抗。由于直接和潜在的利益纠纷,当外国投资者从其投资中获利时,村民们开始漫天要价,并无视现有的合作协议。当外国投资者在投资中遇到暂时的困难时,村民们开始冷嘲热讽,甚至提前终止合作,导致两败俱伤,一地鸡毛。即使是那些满怀热情和责任感的返乡青年,当他们真正回到家乡,试图通过城市积累的资金和技术为改变家乡做出努力和尝试时,也往往会遇到很多误解和质疑,从而遭遇来自家乡的“二次伤害”。

所以,当电影院亮灯的时候,我收起了笑容,擦干了眼泪,然后就想起了《我的人民我的家园》描述的乡村振兴的感人场景和画面,美丽的风景,繁荣的产业,和谐的社会,无限的创意。我不仅感慨:这是“写实绘画”还是乡村振兴的“乌托邦”?

第二,对农村的乐观发现

我一直认为,源于乡村空间和社会的改革开放意识和努力,是推动中国乡村振兴最具想象力的力量。正如改革开放导致了中国的现代化一样,中国农村的全面开放以及在开放指导下推进的一系列改革将真正导致中国农村的振兴和繁荣。

如今,这种改革开放的意识和努力不仅出现了,而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平台、政策和商业模式的支持。不仅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正在被迅速弥合,整个社会对农村社会的价值认知也在发生重塑——无论是外部的研究者、决策者、投资者和消费者,还是农村的常住居民。他们不再认为农村充满了无法治愈的“慢性病”和先验的“慢性病”,而是更愿意承认,它不仅承载着很多人美好的乡愁,而且充满了投资机会、创业空间和创作源泉。下乡不仅有精神回归的价值,也有商业回归的合理性。

这让我想起了近几年几乎每个春节都会出现的“返乡笔记”写作现象。这种文笔感情丰富,多是海归写的。虽然有很多充满理性、克制、思辨的优秀作品,但也有很多充满好奇、偷窥、捕风捉影的低俗情节和故事。通过放大镜的手段,不断暴露乡村空间和社会的伤痕,客观上给乡村带来了污名。这种对乡村的“污名化”,不仅不利于乡村的转型振兴,还会进一步伤害已经伤痕累累的乡村空间和社会。

只有重新发现,才有有价值的改革。要振兴乡村,我们需要重新发现乡村的价值,并以良好的愿望、有效的模式和不屈不挠的信任来推动它。纵观《吾人吾乡》中的故事,可以说这种逻辑和行动都得到了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在我看来,对于一部主旋律的现实主义作品,能够做到这种程度,是值得大赞的!

相信美好,未来就来了。中国乡村振兴的逻辑和行动也会如此。在对中国乡村振兴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现和叙述中,哪怕有一点理想化和乌托邦,那又如何!所以,为了我的人民我的祖国,我推荐你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