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油的家乡在哪里?

香油的故乡在周口。

香油作为中国的传统特产,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既能救人,也能伤人。

当时孙权领兵攻打合肥,魏国大将满宠与之交战,所以用了香油。《三国志》中有记载:“宠急养壮士数十人,散为火把,浇香油,上风放火,焚贼攻具,射天子弟子孙泰。”满宠把香油倒在松树上,迎风放火,烧毁孙权的攻城工具,杀死孙权的侄子孙泰。

袁绍的士兵受伤时,军医也会用香油给受伤的士兵治疗。众所周知,香油具有润肤、保湿的作用,可以使皮肤湿润,伤口结痂更好,特别是对烧烫伤。涂香油效果更好。

袁绍的老家是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的老乡袁老村。熟悉河南的人都知道,周口最出名的是石油。

来自百度百科

麻油第一次上桌。

芝麻油直到魏晋南北朝才开始食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姚敏术》中记载了一种炒鸡蛋的方法,并且使用了香油。

“(鸡蛋)打碎了,夹在铜锅里,使得黄白混杂。细葱花,咸饭,泥黑豆,香油煎,很好吃。”到现在,麻油炒鸡蛋也很好吃。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仍然以动物油为主要烹饪方法,而很少使用香油。

芝麻油作坊开始出现

隋唐时期,虽然动植物兼营,但香油显然用得多了,街上也有卖油的人。唐代小说家段在《酉阳杂》(卷十五)中写道:“京宣平广场,入夜有官人入宋,有卖油人戴上帽子赶驴,引路人不避……”驴驮着香喷喷的油桶在街上叫卖,可见市场需求之大。

一位日本僧人任远在他的《入唐求法记》(卷二)中记载了一件事:任远在去五台山的路上,看见许多僧人用驴驮着油。原文是这样写的:“我在五台山金谷寺偶遇易衣神等人,去深州求油归山。五十头驴剩了油和香油。”

由此可见,唐朝时期已经有了大型的油坊和油市,这也体现了五台山寺庙对香油和素油的使用。

北宋时期,香油进一步发展。

到了宋代,餐饮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也有一句谚语:苏沪熟,天下足。餐饮业发达,菜品种类大大增加。再加上北宋南迁,南北菜相互融合。品类多了,饮食也变得精致了。各种油也大量涌现,如杏仁油、籽油、苍耳子油、鱼油等。

宋代庄绰所著《鸡肋》中记载,这些油中,“四面皆食用天然者,惟亚麻为上,俗为肥麻。”前面说过,亚麻和肥麻是“芝麻”。

也可以看出,芝麻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过一篇文章《卖油人》,里面写了一个卖油的老头。他把一枚铜钱放进一个葫芦的口中,从铜钱的口中舀了一勺香油。铜钱没有湿,所以他的技术高超。当然,这项技能也来自于实践,也反映了宋人对香油的巨大需求。

餐饮业的倒退元朝

但是到了元代,餐饮的发展就慢了很多。当时蒙古人以奶制品和肉类为主,很少吃蔬菜。再加上他们残酷的统治和连年的战争,人民吃的非常好。

餐饮繁荣,石油消费激增的明朝。

明朝取代元朝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至少在餐饮方面,给中国的烹饪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明代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足,食材和调味品种类繁多,制作的菜肴也很丰富。香油的地位也更加稳固和高端。

在明代宋的《天工开物》中,在各种油中,他也高度赞扬了麻油。在第十二卷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在为消费者提供油的地方,亚麻、萝卜籽、大豆和芥菜籽是最好的,其次是芝麻和芥菜籽,再其次是香菜籽。

随着餐饮的繁荣和用油量的激增,大型榨油机开始出现。据《石门县志》记载,明代嘉兴石门镇有二十余家油坊,从业人员八百余人。

八大菜系形成的清朝。

清朝吃货多,吃货多,政策有效。另外,随着学者大V的传播,普通人手里有点钱就想吃点好的。清代餐饮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中国八大菜系形成于晚清."(中国烹饪史,邱庞著,青岛出版社,2010版)

清代大诗人袁枚写过一本书叫《随园菜单》,可谓“饮食圣经”。书上记载了很多菜的做法,都是用香油。而且一些名贵的佳肴用的比较多,可见香油多用于富裕家庭。

香油的故乡在周口。

纵观芝麻油的千年历史,从芝麻油最早的记载——三国时期到清朝,芝麻油的地位一直在上升,芝麻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芝麻油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香油的历史,不难发现,香油最早出现的地方是袁绍的家乡,即河南周口商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