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兴衰》是二战时期德国最权威的一本书。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力最强的一场战争,德意志第三帝国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发起者之一。我们对第三帝国有很多疑问。比如希特勒为什么要控制德国政权,建立第三帝国?“第三帝国”能在战争初期迅速横扫欧洲靠什么?为什么“钱球帝国”只存在了12年就灭亡了?这些问题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回答的。我们必须深入历史去寻找答案。《第三帝国的兴衰》是作者根据个人经历和第一次档案研究写成的一部关于第三帝国的全景式著作。
核心内容
1.为什么当时很多德国人支持希特勒,和他一起建设这样一个国家?
第二,纳粹德国是如何策划和发动战争计划的,而且几乎打败了整个欧洲?
3.为什么曾经纵横欧洲、战功赫赫的第三帝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失败?
写在前面
?这一期是一本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帝国兴衰的名著。众所周知,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多、过程最残酷的战争。战争持续了6年,上亿军队投入战争,造成至少5500万人伤亡,4500万人流离失所。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无法准确计算。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就是没有赢家。战败国和战胜国都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很多国家甚至成为废墟。
?在欧洲战场上,德国是这场灾难的主要发起者之一。战争期间,它几乎凭借一国之力挑战了整个欧洲。德国迅速吞并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欧国家,随后仅用一个多月就迫使法国投降。与此同时,隔海相望的英国几乎无力还手,甚至苏联一度被德国打败,连首都莫斯科也差点沦陷。如果你生活在1943之前的欧洲,你真的会以为欧洲会被德国统一。
?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从实力上讲,德国是最后崛起的欧洲强国,直到19世纪中后期才统一独立。当时大英帝国已经称霸世界近300年,法国和俄罗斯也互相称霸。而且,就在二战发动前20年,德国就已经吃了大亏,不仅在一战中失利,还被迫签订了苛刻的条约。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不仅在短短20年内走出了战败的阴影,还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战争。德国是怎么做到的?
?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把大部分责任归咎于希特勒的出现。没有他,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战争。但是我们仍然有很多关于希特勒的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只是一名低级军官。短短十余年,他成为德国最高权力机构,创建了第三帝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纳粹德国。如果希特勒把德国引向战争,谁把国家的领导权交给了希特勒?
?这不仅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而且对今天人们探讨和理解这一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文中会说的,希特勒的崛起和二战的爆发不是偶然事件,几乎是必然的。通过了解这段历史,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国家政治转型的深层格局,还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战争性质演变的底罗纪。
?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常规的历史总结,更需要全景式的历史探索。应该从历史深处去探究纳粹德国是如何迅速建立起来的,又是如何在战争中挑战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
?《第三帝国的兴衰》这本书全景式地记录了纳粹德国的兴衰。作者威廉·谢勒是一名记者和历史学家。从1934开始,希勒在柏林度过了七年。在这7年里,他以一个记者的视角,亲身经历、感受、观察了德国发生的一切。战后,他是军方以外第一个接触和整理德军战争档案的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写作背景和基础,他的《第三帝国的兴衰》一书才是迄今为止该领域最权威的著作,所有关于第三帝国的问题都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解答。
?那么下面,我就通过三个部分来讲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我会告诉你为什么当时很多德国人支持希特勒,和他一起建立这样一个国家。第二部,我将带你回到纳粹德国是如何策划和发动战争计划并差点打败整个欧洲的。第三部分,我将向你揭秘,为什么曾经纵横欧洲、战功赫赫的第三帝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失败。
第一部分: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独裁者为什么能成功控制德国?
?要理解这个问题,还得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发起者。它借助当时的“萨拉热窝事件”,即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在塞尔维亚遇刺,向法国、俄罗斯等国宣战,并将整个欧洲拖入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
?德国作为战争的直接发起者,自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些代价包括国土面积从7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58万平方公里,减少了654.38+0.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此外,我们还要承担巨额战争赔款。起初,法国人索赔的金额是6543.8+032亿金马克,但当时德国已经处于萧条之中,还不起那么多钱。最后法国只能把赔偿金额降到200亿。更有甚者,由于担心德国再次发动战争,英法等国对德国的军事规模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德国的常备军不得超过10万人,军队不得拥有重型武器。
?从上看,这一切当然是德国应得的。但当时德国人并不这么认为。不甘心战争的结果,他们不仅陷入了怀疑和愤怒的情绪,甚至渴望复仇。
?战争结束前夕,从表面上看,德军基本上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在别国的领土上进行的,德国本土没有遭受大规模的战争,更没有被侵略。一战德国战败的直接原因不是战术和战略上有什么明显的失误,而是财力物力支持不下去了。
?但大多数德国人并不了解这件事,了解内情的指挥官和官员也不愿意宣传这件事。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国内流传着一种说法,他们在这场战争中战败,是因为有人在背后捅了他们一刀。至于是谁捅的刀,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是犹太人,这为二战德国屠杀犹太人埋下了伏笔。
?这引发了一系列的情绪:因为有人在背后捅我们一刀,所以我们被打败了;因为我们的战败,我们不得不丧失权利,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甚至勒紧裤腰带,给法国人钱。这时,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崩溃,就连皇帝威廉二世也被迫退位,流亡荷兰。第二帝国政府崩溃后,一些政党成员和前政府官员联合起来,组成了临时共和国政府,这就是魏玛共和国。
?魏玛共和国建立之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内忧主要是国内民众的负面情绪,不信任和支持战败后建立的“共和国”政府。外族入侵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面对战败后的国际压力,另一方面成立才几年就赶上了全球经济危机。由于魏玛政府一直无法让德国走出战败的阴影,应对经济危机,德国人对其的不信任和不支持态度进一步加剧。这些都是魏玛政府后来被希特勒取代的直接原因。
?但在作者看来,这些都不足以成为德国抛弃共和制,选择威权政府和独裁者的真正原因。因为,如果当时的德国人民承认共和政府,即使魏玛政府维持不了,也会被另一个共和政府取代。但当时德国民众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认知上更信任军制,也就是说在行为习惯上,德国人更倾向于执行和服从。当然,这并不是说德国人就那么自然,这和过去的历史有很大关系。
?1870年德国统一,是普鲁士,当时位于德国北部。普鲁士原本只是德国的一个封建王国。因为土地贫瘠,矿产匮乏,人口稀少,这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甚至没有像样的贵族。在其他国家纷纷工业化的时候,普鲁士仍然依赖农业经济。所以普鲁士只能通过全国军事化来增加爆发力。在这方面,普鲁士非常成功。它不仅以纯武力统一了德国,而且在后来的战争中接连击败了老牌强国奥匈帝国和法国,迅速成为欧洲新强国。正是因为德国的这种传统,作者在书中得出结论:德国的崛起和维持,不是靠人民的力量或社会观念,而是靠纪律严明的军队和忠诚但心胸狭隘的官僚。
?知道了这个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位法国政治家说:普鲁士不是有军队的国家,而是有国家的军队。军国主义制度的思想在德国根深蒂固。不仅国王会教育人民你只是一台大机器中的一个小齿轮,就连许多德国哲学家也这么说。比如,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国家对个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个人的最高责任就是成为国家的一员。
?你看,在德国,共和国不仅要面对内忧外患,还要对抗由来已久的军国主义。失败几乎不可避免。最好的例子就是兴登堡,共和国总统,一战德国英雄,死前留下一个建议,希望德国王室复辟。
?在了解了德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经历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理解希特勒就容易多了。为什么他能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初级军官一步步成为德国总理,最后成为独裁者?这是因为希特勒身上有很多符合德国人心理的特质。比如他很有演讲天赋,能很好的宣传煽动人。他所宣扬和承诺的,是德国人所希望的未来,比如摆脱一战战败的阴影,为德国人争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比如,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希特勒向数万人高呼:我们不为奴隶制而战!我们为自由而战!我们不是机器,不是牛马,我们是人!是一个从不屈服的日耳曼人。我们以自由的名义团结起来,为一个新的公平的世界而战。
?结果听了这么激昂的话,现场所有德国人都跟着希特勒一起高呼:德国和德国人民万岁,自由万岁!这就是希特勒演讲的魅力和影响力。
?换句话说,德国人在思想上倾向于军国主义,临时共和政府无法解决德国当时面临的问题,这给了希特勒建立第三帝国的机会。而由于军国主义思想以战争为荣,希特勒才有了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会。
?当时不仅是希特勒,大多数德国人都希望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的东西。这才是希特勒能够如此迅速掌控德国军政,并将其带入战争深渊的深层原因。
希特勒控制德国后,立即开始了帝国的扩张计划,先是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然后是波兰和挪威,然后连法国也很快被拿下。虽然英国还在抵抗,但是很长一段时间,英国几乎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就连庞大的苏联也被德军逼到莫斯科城下,差点倒下。这是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希特勒受到德国人广泛支持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凡尔赛条约给德国人带来的负面心理和情绪;二是德国的军国主义思想传统;第三,希特勒的个人影响力和煽动能力。
第二部分: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是如何策划战争的,在二战初期是如何做到战无不胜的?
?既然希特勒向全德国人民许诺了美好而伟大的前景,那么他在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就会开始实现自己的诺言,而实现的方式就是进行对外战争。那么在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是如何策划战争的,他们在二战初期是如何战无不胜的。
?对这个问题的一种解释是,当时的德军率先掌握了最具机动性和攻击性的战术,他们将地面装甲武器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比如1939年打击波兰时,德国能够迅速出动3个集团军群,44个师,160万兵力,包括7个装甲师,7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都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而波兰,不仅军力相差60万,坦克和飞机数量也只有德军的1/4,而且都相当老旧落后,根本抵挡不了德军的装甲集中进攻,400架飞机在德军第一波轰炸中全部报销。仅仅一个月,波兰的百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不仅是波兰,还有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以往的战争经验,法国人认为只要地面防线足够坚固,就可以阻挡一切攻击,于是在东面修建了数百公里长的马其诺防线。没想到,在德军装甲部队面前,这条人类历史上最壮观、最坚固的防线根本不起作用。德军没有正面对抗马奇诺防线,而是直接绕过。法国,曾经的欧洲军事强国,在战争开始一个多月后签字投降。
?但是,如果我们看得更深一点,会发现先进的军事武器和作战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吞并奥地利,到法国投降,再到莫斯科兵临城下,同一时期德国的主要敌人只有一个,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实际上是被德国瓜分的。那么,这里的关键问题是,面对德国的重拳,欧洲其他国家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对抗德国?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一战说起,刚才说德国一战战败,签订了苛刻的条约,给整个国家蒙上了阴影。但实际上,被一战阴影笼罩的不仅仅是德国,还有英法这样的战胜国。因为一战的规模和伤亡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英法等国虽然赢了,但也输得很惨,人们对战争的恐惧达到了极致。长期以来,英法等国尽可能地避免战争,也试图满足和容忍希特勒的挑衅。这样一来,后果有两个,一是希特勒有可乘之机,二是这些国家会互相猜疑。
?第一个后果很好理解。英法等国害怕再次陷入大战,所以在不损害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都对希特勒的扩张采取冷漠、宽容甚至纵容的态度。说得更严重一点,他们希望通过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来满足希特勒的野心,从而避免自己的国家陷入战争。
?其实当初希特勒虽然野心勃勃,但也不敢直接和英法等国开战。他想通过“莱茵事件”试探英法对战争的态度。所谓“莱茵河事件”,简而言之就是一战后,法国为了避免被德国突袭,通过协议规定莱茵河两岸的德国领土为非军事区,德国不能在此驻军。从法国的角度来看,这个协议当然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德国来说,相当于把自己的领土完全向法国开放,对方军队可以随时进入德国领土,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如鲠在喉”。但德国几乎不可能通过谈判终止这一协议。于是在1936年,希特勒公然派三万军队进入莱茵河两岸,试探其他国家的反应。
?这是希特勒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之一,紧张得他跪在办公室里祈祷。因为一旦赌输了,可能会导致几个大国同时对德国进行军事制裁,而这个时候德国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但是希特勒赌赢了,英法等国一开始只是抗议,后来就成了默认。希特勒这只老虎,那么容易就摆脱了一战的束缚。随后,他又大张旗鼓地先后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国不仅对这些做法视而不见,甚至在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无理领土要求时,表面上支持希特勒。他们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希特勒在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后,停止扩张的野心。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希特勒的实力越来越强,野心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英法等国对战争的恐惧和绥靖政策也开始让盟友感到不安,于是他们另辟蹊径。比如当时的比利时人觉得英法等国在未来的战争中无法确保自己的安全,于是脱离了与英法的联盟,重新成为中立国。这样,法国和比利时的军事合作条约就名存实亡了。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举动让苏军觉得靠近德国是一种更安全、更有利可图的方式,因为靠近德国不仅可以避免德国的进攻,还可以利用德国的肆意扩张,获取一些利益。于是几经谈判,苏联和德国签订了著名的互不侵犯条约,后来两国还合作瓜分波兰和北欧。
?这样,二战前期,德国基本避免了一战时两面作战的情况,德国全力进攻法国的时候,后面没有危险,而进攻苏联的时候,法国已经成了它的傀儡。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后,除了德国的盟友,欧洲只有英国还在苦苦挣扎,但连法国人都相信英国撑不了多久,胜利终将属于希特勒。
?这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在战争初期大获全胜的主要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点:第一,德国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在当时的世界上确实是首屈一指的,即使是美国单独对抗德国也几乎没有胜算;第二,希特勒凭借军事优势,利用欧洲国家的恐惧和互不信任,把他们一个个碾碎。所以,如果你当时生活在欧洲,你也会认为德国会一统天下,希特勒的“千年帝国”会成为现实。
?然而,很少有人能想到,第三帝国的辉煌会就此止步。仅仅5年后,希特勒在柏林地下室自杀,他的“百年帝国”烟消云散。接下来我就讲第三部分,为什么曾经辉煌的第三帝国这么快就失败了?
第三部分是德国在二战中误入歧途的陌生人和深层次原因。
?1940,1年9月,也就是法国投降三个月后,柏林的作者在日记中写下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德军今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和胜利,但战争并没有结束,也没有胜利。这是德国人非常关心的问题。他们渴望和平,他们希望在冬天到来之前得到和平。
?作者写下这段话,是因为德国首都柏林几天前遭到轰炸。81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从英国出发,穿越英吉利海峡,在柏林投下炸弹。因为那是英国第一次轰炸柏林,命中率很低,但对德国居民来说却是极大的震撼,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战争和死亡离他们如此之近。第一次空袭两天后,英军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空袭。这一次,英军不仅炸毁了德国的地面建筑,还死伤了近40名德军。后来,作者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敌人第一次在德国首都杀死了德国人。
?为什么两起伤亡不大的爆炸案对德军的影响却如此之大?如前所述,当时德国人普遍崇尚军国主义,倾向独裁。在这种钦佩和倾向的背后,是希望这一体系能够让德国再次崛起。希特勒宣传自己的时候也说过同样的话。他向德意志民族许诺了一个“千年帝国”。当时的空军总司令戈林是希特勒之后的第二号人物。在战争开始前,他一再向德国人保证,像袭击和轰炸德国领土这样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所以自从柏林被炸后,德国对战争的态度就出现了裂痕。
?这不是偶然,而是包括德国人在内的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战争虽然打得这么惨烈,但何时结束还是个未知数。法国投降后,整个欧洲都很悲观,普遍认为英国撑不了多久。希特勒甚至一度自信地认为,英国人会主动媾和。然而,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英国人仍然与德国作战。刚才说的空袭,是英国人对德国轰炸伦敦的反击。
?双方的这场空战也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德国还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这是英国抵抗德国的关键之一。希特勒曾经在英国制定了大规模的海狮登陆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是让大约40个师的部队渡海登陆,最终占领英国。但要让如此庞大的军队横渡英吉利海峡,必须保证海上安全。但是英国一直以强大的海军著称,德国不是对手。所以要想压制英国海军,必须有空军的全力配合。换句话说,德军要想成功登陆英国,就必须在空中战场上彻底压制英国。但显然,德国空军没能做到。最终,海狮计划胎死腹中。
?与此同时,英国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和美国的资助,完成了对德国海上物资的封锁。这对德国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德国无法通过自产满足其庞大的军事需求。当时德国在石油和粮食上严重依赖苏联,但苏联不是好伙伴,经常趁人之危,漫天要价。所以希特勒想通过打败苏联彻底解决物质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德国会在没有搞定英国的情况下发动对苏战争。
?在希特勒的想象中,解决苏联是分分钟的事。只要他的主力部队被打败,斯大林就会投降。但是苏联的军事潜力和耐力远远超出希特勒的想象,计划好的几个月就能结束的战争,实际上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随着战线和时间的延长,德军的物资跟不上。很多在西伯利亚作战的部队,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里,只有单薄的秋衣,没有冬衣。
?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首先,包括希特勒在内的所有高层都知道,战争需要尽快结束,国家需要时间生产和恢复。希特勒不止一次制定裁军计划。他想在战后裁掉四分之一的部队,让他们离开战场,进入工厂。但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希特勒只能进一步扩大战局,希望尽快击败所有对手。但只要英法苏等国坚持,德国及其盟友就会在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这时候德国和盟国之间出现了裂痕。比如当时西班牙、意大利、日本都是法西斯国家,但是西班牙拒绝德军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很快意大利单独对希腊发动进攻,迫使德国分头救援。远在亚洲的日本,没有和德国一起攻打苏联,而是选择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拖进战争。后来西班牙越来越不合作,意大利纳粹政府甚至被推翻。即使在德国,反对希特勒的声音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人差点用炸弹炸死希特勒。
?与此同时,反法西斯阵营已经度过了最初的不信任阶段,开始越来越团结。虽然他们代表不同的利益,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彻底摧毁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比如在苏德战争中,苏联以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为代价,不仅阻止了希特勒统一欧洲的计划,而且逐渐扭转了战局,使德国遭受了重大的军事损失和进一步的经济困难。与此同时,美国一方面积极参战,另一方面给予英法苏巨大的经济援助。
?于是我们看到1943之后,战无不胜的德国开始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军事上,既不能抵御苏联在东线的反攻,也不能阻止盟军在西线登陆。最终,柏林只能在两次攻击下沦陷。面对这种情况,希特勒无能为力,最后只能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自杀。第三帝国也在12年后消失了。
?由此可见,第三帝国的失败不仅仅是希特勒个人的失败,更是整个军国主义的失败。虽然古今中外,用军国主义手段刺激国家发展的例子很多,比如希腊的斯巴达和后来的普鲁士,还有二战时期的日本。但“军国主义”的悖论在于,他们既然靠战争崛起,就永远摆脱不了战争的泥潭。如前所述,希特勒一直想停止战争,恢复国家生产,但对他来说,停止战争的办法就是进一步扩大战争。只有打败了所有的对手,他才能从战争的泥潭中抽身。然而,在他击败所有对手之前,他已经在战争中崩溃了。
摘要
?至此,我们已经把这本书的内容谈完了,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回顾一下整个第三帝国,也就是纳粹德国的历史。你会发现,无论是希特勒在德国的崛起,还是二战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必然事件。就像我刚才说的,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发动战争,除了他个人的性格特点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德国社会几百年来的思想传统,也就是军国主义。再深入一点,你会发现军国主义并不是德国独有的,而是源于过去几千年人类对战争的认知。
?在过去,无论战争规模有多大,有多残酷,它总能给战胜者带来巨大的好处。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其实都是利益之战。然而,经过这两场战争,人们突然发现,无论是战胜方还是战败方,除了一片废墟,一无所获。从某种程度上说,希特勒及其法西斯盟友的失败不仅是他们自身的失败,也是整个人类战争传统的失败。也正因为如此,80年来,和平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