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学的孕育和诞生
从地质力学发展近90年的历史进程来看,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李四光教授就将现代海平面变化与地震预测联系起来。在地质力学的早期研究阶段,从构造图像的力学分析,已经讨论到地应力场的雏形,为地震地质学做了铺垫。在构造体系研究阶段,当构造体系的基本概念确立后,划分了相对活跃的构造带和夹在其中的相对稳定的块体,大致区分了地震的活动范围和孕育大地震的带、区、段、地,为地震地质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据此,刘国昌和顾德珍开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研究。1954年在《螺旋构造及其他关于中国西北大地构造系统的复杂问题》一书中充分论述了活动构造体系和活动构造带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为地震地质学的孕育和诞生奠定了基础。1962提出新丰江水库地震地质研究,已经是这个分支孕育诞生的时候[1-36]。
2.地震地质学的诞生
1965 65438+2月李四光发表论文《论地震地质工作》(全文见本书第一章附录1),明确了目标任务(地震预测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研究内容、方法步骤、研究思路的核心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安全岛”的概念,标志着。随后,李四光安排陈清玄带领专业团队研究西南“三线建设”地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寻找“安全岛”,发挥了重要作用[7]1。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检验了“安全岛”理论的实用价值。
图2-6李四光关于《地质力学方法与实践》一书的手稿提纲。
图2-7A邢台地震区地表裂缝综合分析[6]
图2-7B邢台震区地面破坏程度图[6]
3.地震预报的实践与初步总结
李四光除了关心我国的地震预报,还亲自到1966邢台地震现场,进行了邢台-唐山地震系列预报实践。结合京津唐地区地震安全防范研究工作,提前开展了岩石力学和构造应力场的实测研究,通过断层位移测量获得了新华夏断层位移场的证据和唐山滦河地震严重危险性的主动证据。同时,在唐山-滦河地区布设了地应力监测网。
1970年6月,李四光在《地震前沿》第7期上发表了论文《关于地震地质工作的几点看法》(全文见本书第1章附录2),对地震预报作了系统的总结,对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步骤、研究内容和思路、仪器监测和部署作了具体安排,包括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这篇论文在他去世前10个月发表,具有系统的指导意义,当然也使他对克服地震预报的困难充满信心和希望[2-3]。可惜的是,在当时的“文革”期间,能够真正充分理解和体会其用意的人少之又少,继续为之努力的人就更少了。随着1976唐山地震,我国东部地震进入平静期,地应力预测地震的研究工作有所减弱。全国110地应力监测台大部分停止测量,原分析研究人员也陆续退休,地震地质研究停滞不前!
地震地质学与矿产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热地质学和海洋地质学一样,是在地质学基础上专门研究地质领域的分支学科。都是地质学的分支和组成部分,地质学家不愿意脱离地质学去研究地震。
地震地质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①构造体系研究阶段;②岩石力学和构造应力场研究阶段。李四光教授强调构造体系研究,重点研究活动构造体系和活动构造带的地震活动规律,重点研究与地应力场的关系。再者,以岩石力学和构造应力场分析作为地震预报的指导思想,是克服地震预报困难的重要武器;工作部署中的“三步走”应该是他起草的重要内容,只是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文革”期间他也无法一一解释。他的遗言只说再过半年就能看到结果[1-3,4-24]。
主要参考文献
李四光。地质力学导论(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李四光。关于地震。北京:地质出版社,1977。
李四光。地震地质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4]地震问答编写组.地震问答(修订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77。
国家地震局(马兴元)编辑。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地球科学词典编辑委员会。地球科学词典。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李四光。区域地质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李四光。扭转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李四光。地质力学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J. S .李。中国地质学。托马斯·默比公司,伦敦,1939。
[11]李四光。天文地质和古生物资料概要(初步摘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12]李四光。浅谈地震地质工作。中国地质,1965,12号。
[13]李四光原创,中国地质扩大委员会编辑。中国地质(扩大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国家地震局《1976年唐山地震》编辑组。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15]刘光勋。地震地质工作的起源与回顾。地壳结构与地应力,2006,112号。
刘询。邢台地震地表形变现象的初步分析。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发布,1981,第1集。
河北省地震局。1966邢台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
[18]孙爷。关于地震地质工作的几点思考?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学报,1982,第3期.
[19]孙野等.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0]孙野。中国地质灾害分类及减灾对策战略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杂志,1991,第4期.
[21]马宗晋等1966—1976中国九次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朱凤鸣等人1975海城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吴烈等。山西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24]王、等.论构造系统.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陈庆轩,王维祥,孙晔,等。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高清华等。地壳运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马宗晋,杜品人。现今地壳运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刘询等。地质力学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邵云辉等。地质力学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30]黄清华。雁行褶皱结构类型的解析理论与实验探讨。中国科学,1974,第5期.
[31]韩。一类I型断裂构造力学的研究。《国际交流地质汇刊》(1),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