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之战的战争进程

一、战争前夕

1939武汉失陷后,侵华日军大举南下,占领了安乡、华容、石首等地,造成了湖南紧张的战争气氛,常德决战日益明显。1943年4月,国民党第74军进入常德地区。陆军57师驻常德城,58师驻石门,51师驻桃园。

(图片搜索自百度)

1943 10,74军副军长、57师师长余程万将军召开会议,制定了防御作战的指导方案,制定了以“确保战略要点坚守防御”为目的的防御作战计划。这个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围阻击战,以歼灭战和消耗战为主。第二阶段,做好城墙准备,把城墙封得严严实实,把日寇破城的企图扑灭。第三阶段是城内巷战,拼死抵抗或肉搏战,等待援军,内外夹击,必胜。

1943 165438+10月,常德局势日趋紧张。为了人民生命安全,57师配合当地政府动员并强制城内外居民全部撤离,城内不留一人。为了让市民快速出城,57师还派士兵帮助市民携带物资出城,并发布了纪律通告,禁止士兵接收任何东西,并警告全师官兵严格遵守军纪,如有违反将就地枪决。一名向市民索要手续费的一等兵被当场处决。165438+10月15,所有市民离开常德市区。

1943年9月27日,日军大本营以“大陆令第853号”下达“允许常德作战”的命令,28日,派遣军总指挥部下达“11军于165438+10月初发起本次行动,进攻常德及其附近,摧毁敌人战斗力。国民党重庆军事委员会在判断了日寇进攻的目的后,制定了“引敌主力至澧水、沅水两岸,迎头抵抗,从外翼进攻,然后消灭洞庭湖上之敌”的战略方针。

165438+10月24日,日寇各军种形成包围常德郊区之势,在飞机的配合下,与国民党第五十七师展开激战。

第二,外围战

外围小冲突从6月5438+065438+10月18日军入侵徐家湖到23日江边沦陷,持续了6天。

1,徐家湖阻击战

118年10月18日,侵华日军第68师哈塔军所属先头部队500余人乘摩托艇向徐家湖进攻,57师169团三营两个中队激战30余里,击毙侵华日军200余人,打响了常德保卫战的第一枪。

2、河v坚持战斗

侵华日军116师先头部队120联队,与独立山炮第2联队一起,向常德郊区的小河进攻。贺傅守军是国民党第五十七师171团二营,500余人。165438+10月20日,日寇在三架飞机的掩护下,与守军激战一天一夜,日寇发起七次进攻,不仅损失兵力,而且毫无进展。22日,日寇增至3000余人,集中10余门炮,连续轰炸守军工事,然后采取全排、全连波浪式密集冲锋的战术,猛攻我军阵地。守军官兵与日本侵略者短兵相接,屡战屡败,伤亡近三分之二。23日,日寇继续发动大规模进攻,12战机。上午10,徐河府沦陷。守备二营营长袁以身殉国。只有少数人逃了出来,但成千上万的侵华日军也死在了这里。

3.德山拔河

6月165438+10月21日,68师4000余日军分两路入侵德山。国民党守军原来临时隶属于第63师188团,归第57师指挥,团长决定日军入侵时擅自撤退,所以守军只有第57师169团3个营8个连。日本侵略者集结了十倍于驻军的兵力,发动了多次进攻。经过反复斗争,他们寡不敌众。10月23日夜,165438+德善失手,守军除100余人外,全部壮烈牺牲。德山失陷后,常德城守军兵力尽失,节节败退,给守城之战带来很大困难。

第三,城市防御战

10月23日,11,日军1三个师全力进攻常德城,国民党守军第57师也重新部署:171团镇守西门和河道;170团镇守西北角,57师重新部署。

1,东郊激战

165438+10月23日,侵华日军第68师5000余人,在9架飞机的配合下,分5路各1000余人,向常德东门进攻。驻军57师169团1营伤亡惨重,团长柴一新率预备队增援,暂时稳住阵脚。165438+10月24日至25日,侵华日军168师133联队与驻守东门郊区的169团2营激战。侵华日军伤亡惨重,当场击毙侵华日军500余人,俘虏7人,击落日军飞机3架。日本侵略者遭受了他们进攻这座城市以来的第一次沉重打击。165438+10月26日,第109日军步兵联队到达东门外,参加进攻,同样遭到惨败。

在这次战斗中,守军共打退日寇24次,死伤1000多人。26日下午,守军从守城撤退后,按城墙防守。27日10,东门拉锯战达到高潮。六七百日寇对东门城墙发起猛烈进攻,守军拼死抵抗。169团1营副营长董,机枪连连长如谦带着一个排的人冲出战壕,用手榴弹还击,打死日寇100余人,副营长董。

侵华日军参与进攻东门,达到1000人左右,但毫无进展,只好转向进攻大河街,下到南门。

2、坚守大西门

1116年10月23日,侵华日军攻占江面,120步兵团、133步兵团等。* * *一万五千余人,用几十支枪,开始进攻西郊,并逐渐延伸到西门。驻军170团1营与日寇展开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1营以上军官全部牺牲,许多身负重伤失去战斗力的官兵用刺刀或步枪自杀。

165438+10月26日,57师因战事大减。整个师,包括厨师、勤务兵和警察,都编入了战斗队。结果炮兵团炮弹用光了,大部分改编成步兵参加西门守城战。有两个团坚守大西门城墙。一个是171团的丁度。他领导着残余的三营,加上几十名新来的勤务兵和二十名警察,有***100多人。一个是陆军炮兵团长金定洲。他率领的是40多名由炮兵组成的步兵,以及40多名新来的勤务兵,共有90多人。整个大西门的守军不到300人。正是这些勇士,无论日军炮火如何猛烈,毒气如何威逼,他们坚守的大西门始终巍然屹立。

165438+10月30日上午,日寇再次从正面向大西门发起猛烈进攻,57师师长余程万率特务督战。到65438年2月2日,日寇攻不下大西门。

3.打北郊。

进攻北郊的日寇以109步兵团和133步兵团为主。此外,他们还装备了独立山第2炮兵团和第4迫击炮旅,包括1万多名工兵和后勤部队,分东、西、前三路入侵北郊。国民党守军左边是170团2营,右边是169团3营。经过三天的战斗,守军伤亡超过90%。

4.程楠战役

常德以南是沅江,也是阻挡日寇的唯一天险。南下作战的日寇主要由第3师第6联队和野战炮第3联队率领。165438+10月25日,第6联队队长在侦察时被国民党飞机炸死。

165438+10月25日白天,500多名日寇用摩托艇和20多艘民船。在炮火和四架飞机的掩护下,他们强渡沅江。57师171团三营猛烈还击,日寇船只被击沉一半,其余撤退。26日,日寇四次进攻该江。27日拂晓,城南外围阵地多处失守。城外的守军退到了南门城楼,他们利用城楼和城墙坚固的工事继续向日寇进攻。

165438+10月27日下午,57师各部自行作战。

165438+10月28日,57师战斗人员2400余人。

第四,日本侵略者已经投降

165438+10月28日,侵华日军攻城,伤亡惨重,效果不佳,于是展开心理战,向守军空投传单。只要内容如下:

一是日军已完全包围常德城,后续部队陆续到达,五十七师将全军覆没。

第二,救援你军的重庆军只是一座空城,没有前进的意图。

第三,停止你们无用的抵抗,赶快挂白旗,日军马上停止进攻。

4.五十七师官兵应尽快停止为余程万等人的名誉而战。

第五,日军对居民没有敌意,日军爱你。

于先生在宣传单上写道:

第一,我受的是黄埔军校的教育,只知道不成功便成仁。我敢肯定,全师的兄弟都一样。

二、污蔑友军,文不对题。

三、四、忠诚来自领袖,荣耀属于国家。

5.谁欺天?

六、城市中的街道

围攻战中,日寇组织了东、南、西、北多次大规模进攻,均进展甚微,尸横遍野。后来日寇通过侦察发现,守军过于依赖外壕的阻挠,重视城门附近的防御,而忽视了远离城市的防御设施。最后日寇选择了北门东北角作为突破口。

165438+10月28日拂晓,日寇用100多门大炮和26架飞机轰炸了北门城墙,同时释放毒气长达3个小时。城基上的守军全部阵亡,守军被迫放弃北门,进入更加残酷的巷战。五十七师其余官兵在各条街道开辟房屋,在每一个十字路口修筑巷战碉堡,挨家挨户与日寇抗衡,使日寇付出惨重代价,仍努力前进。

165438+10月29日拂晓,日寇复制了进攻北门的做法,先用火炮进攻,再用步兵冲锋。至30日22时,东门的房屋已全部被烧毁,守军宁死不退,寸土必争,与日寇同归于尽,使日寇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血的代价。

鉴于北门、东门连续数日被敌侵占,守军损失惨重,165438+10月29日,师长余程万连续发出两条求救信息,立即命令各部坚守战斗岗位,与日寇血战到底!

28日巷战开始时,守城部队只有2440人。到10月30日,不超过1,800。到2月2日,65,438+0,400部队留在城里。到2日傍晚,只剩下文庙和中央银行两个孤立的据点,守军不足200人,师长也带着机枪上阵。援军没有到达,他们正处于耗尽弹药和食物的最后时刻。

第六,防守队员突破

到65438年2月2日20时,57个师8000多人,只剩下200多人,只剩下文庙和中央银行两个孤立的据点,以及西南城的城墙和街道,占据了一个师到沅江的唯一通道。从165438+10月26日起,国民党各路援军开始向常德郊区逼近,一直在郊区与日寇激战。可惜短时间内无法突破日寇防线,守军决定组织突围迎击援军。

65438+2月3日1时,师长余程万召集57师以上军官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趁夜突破水原南岸,小部分转向西北郊区。在城内,少将169团团长柴一新带领51人牵制日寇,掩护伤兵,继续巷战,迎接援军的到来。

65438年2月3日2时后,守军开始破河,用5只没有桨的小木船,乘风渡过沅江。因为船太小,装不下所有的人,所以许多人用木板过河。渡河后,炮兵团兵分几路撤退,回到官庄留守处。陆军炮兵配合57师,包括炮兵三营和团下辖的高科技连。* * *官兵近千人,包括被俘后逃跑的,只有9人幸存,其余全部阵亡。渡过南岸后,余先生遇到了敌人的哨兵。他率领20多支部队,打了一仗就走了。不久,他被敌人驱散了。只剩下两个人,他因为左腿伤势复发,已经无法行走。匆忙之中,遇到了一些已经撤离城市,逃到这里的市民。战前,于先生经常巡城,很多人都认识他。尽管他不修边幅,毫无魅力,人们还是认出了他。大家闻讯,都杀鸡宰羊,奖励这位民族英雄。晚上,市民自动放哨,侦察敌情。其他突围人员也有同样的经历,突围成功的很少。

余师长突围后,负隅顽抗的柴一新守住了最后一个据点,与日寇决一死战。直到65438年2月3日4时左右,他率领残部向日寇阵地发起冲锋,不幸中弹牺牲。

65438年2月3日8点常德城沦陷。日军占领常德后,由于中美空军对该城的狂轰滥炸,城内建筑全部被炮火摧毁,无处藏身。当天下午,日军撤到郊区村庄,只留少数部队在城里站岗。

七、收复常德

常德会战期间,虽然4万多侵华日军包围常德城,激战正酣,但20多万国民党军在常德外围与65438+10多万日伪军激战。

正在西北作战的国民党74军51、58师(师长张)和100军19、63师,始终把侵华日军13师牢牢地控制在常德西北,侵华日军13师团长被击毙。

国民党军队继续向常德进军,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65438+2月11日,日寇开始全线撤退。日军11号于14日10向12号派遣军总指挥部发来消息,119号军开始撤退。

八、常德会战结束。

1,双方兵力损失

根据国民党参战部队上报的数字,第六战区阵亡4.5万人,第九战区1.5万人,第五战区3000人,* * *计划6万余人。此外,150师师长暂编5师师长彭世良,并准备10师师长孙等将领在此役中战死。

日本侵略者的损失:国民党的统计是4万多人,日本公布的数字是:1274人死亡,2977人受伤。分析来看,双方公布的数字都是湿的,可靠的估计是10000以上。

九、常德战役将士陵园

常德战役后,国民党第74军军长王将军决定在常德修建“烈士陵园”,纪念为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将士。陵园的正门是一座高大的三门牌坊,牌坊上方是王题写的“常德阵亡将士纪念广场”横匾。纪念广场水泥加固的四根方柱上方有三块横匾:中间是蒋介石题写的《天地正气》,左边是陈诚题写的《忠义》,右边是白崇禧题写的《齐昌兵要》。走进大门几十步就是一座9米高的纪念塔。基座上刻有国民党考试院院长戴传贤、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立法院、居正题字,碑前为王题写的“74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陵园落成当天,常德各界人士和74军代表举行了盛大集会,数十匹驰骋在战场上的白马也参加了集会。

X.卫戍司令的介绍

余程万,广东台山县人,常德战役时任国民党第74军副军长兼第58师师长。1902年出生,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同年2月毕业。1927局政治部主任少将是第二个进入队伍的黄埔生。1943晋升中将军衔。

余程万机智冷静,聪明能干,是一个儒者一般的人。治军严格,以指挥作战“执着”著称。因为常德失陷,几个没突围的男人被迫竖起白旗。蒋介石听说后非常生气,下令将余程万押送到重庆,按军法处决。常德的《重庆重要人物》和王的《包利》后,均免于死刑,被从轻判处有期徒刑两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余程万被释放出狱。

1949年,余程万任国民党第26军军长兼滇警总司令。1957年,住在香港,55岁时被土匪枪杀。

1943前后,中国* * *产党在沦陷区浴血奋战。与此同时,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和中缅边境组织了大规模的战斗。常德战役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战役之一。

1943 165438+10月2日,常德之战打响,日军仅在常德防御就投入了约3万兵力和300余门火炮。

中国守军只有1师,日夜坚守16,被敌人重创。在50多天的战斗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死伤日军两万多人。日军虽曾奋力攻占常德,但中军二线兵团随即展开反击。眼见形势不妙,日军仓皇撤退。

这场战斗以日军被迫撤退而告终。

常德战役中,中国军队遭受日军沉重打击,同时在战略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反“扫荡”和“清理农村”斗争。

“一只乌鸦站在一座被炸毁的仓库的横梁上,带着严肃而满足的心情,看着从地面上被摧毁的常德...城东门口的中国国旗在一根新竹竿上胜利飘扬,两个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非常自豪地站在新的岗位上。”1943 65438+2月21、18常德之战结束后的几天,《纽约时报》用上述文字记录了常德在废墟上的一幕。

从118年10月18年2月3日至65438+当年2月3日,中国守备57师8000余名官兵,面对3万余名装备精良的日军,苦战16个日夜,几乎耗尽弹药,重创日军5000余人,被当时的国民政府称为“常德胜利”。

罗斯福向蒋介石仔细询问了常德警卫队司令的职务和姓名,并记录在他的备忘录中专门研究过这段历史的怀化大学罗教授告诉记者,开罗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首脑听到常德保卫战的消息,都很高兴。

西南“粮仓”屡遭空袭。

“对中国来说,这场战役是为了证明其士兵的作战能力;对于盟国来说,也证明了中国虽然困难很大,但是特别能够渡过难关,击退敌人。”-美国《芝加哥太阳报》

街道上方空无一人的店铺突然燃起熊熊大火,城市的防空警报响起尖叫,瓦片上方传来“哒哒”的机枪声。

在常德县城读书的贾家勋,熟练地观察着地形,穿梭于家周围的街道。在一堵倒塌的墙下,贾家勋找到了弟弟。他的腿被一块石头压住了,他在哭。

“一旦飞机编队散开,那就意味着它要开始射击了。千万不要跑到人多的地方。”2005年6月23日,79岁的贾家勋向记者回忆起在常德躲避空袭的经历。

那次空袭,贾家勋的弟弟在废墟中保住了性命,但常德县有4000多人伤亡。后来,贾家勋回到学校,发现课程中多了一门课“战争常识”,教学生如何躲避空袭,防止毒气...

“为了躲避空袭,每天早上商人和民众吃完早饭就收拾一些重要物品,跑到郊区躲起来,等到当天的轰炸平息后,再在下午5点回到城里做生意,直到晚上10。”

在他19岁的时候,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被称为“奔跑报警”的一幕。

1943,躲避空袭已经成为常德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把钱、账本等重要物品放在包里,从早到晚随身携带。这个包叫“报警包”。

罗教授认为,日军空袭常德是为发动常德会战做准备。当时常德被称为中国的粮仓。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常德成为保卫西南大后方的屏障。他分析,“日军进攻常德,一方面是为了消灭第六战区主力,威胁重庆政权,牵制和破坏中、英、美军队反攻缅甸的计划;另一方面是觊觎湖滨地区的粮食,抢夺其物质资源,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印军守常德为战略要地,使中国驻缅远征军无后顾之忧,打通了中缅、中缅公路。”湖南文理学院政治历史系教授韩这样看待这场运动的意义。

不愿意流亡的人

“到处都是烧焦的墙壁、碎砖和灰烬...在这个1.6万人口的城市里,真的很难找到一个没有被破坏的东西。”-《纽约时报》

“我已经准备好很久了。只要魔鬼进屋,我就用剪刀把他捅死。”1943 165438+10月,一名60多岁的老太太手里拿着剪刀,上前劝她撤离市区的县治安大队支队长陈光启说,她不想离开家。

陈光启被老人的话感动了,但最后不得不强制老人撤离。

1943 165438+10月,57师师长余程万根据形势判断,第一次守城之战不可避免,不需要人们做出不必要的牺牲,于是与常德县政府商议,将整个城市彻底迁出。

84岁的陈光启老人回忆说,在封城的前几天,警察对全城进行了逐一搜查。如果晚上发现有任何房子亮着灯,他们就用粉笔在门上画个记号,第二天就派人劝说居民疏散到城外。

除了转移民众,中国军队还在常德北门外拆除房屋,创造了一个射击的空地。

57师170团副团长张的勤务兵顾华江说,浅浅的护城河也是用竹钉钉牢的。

当地人非常支持这场运动,许多人不愿意置身事外。

陈光启回忆,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主动联系他,为部队当船夫。因为年龄原因差点被拒绝了,老人不高兴地喊道:“我是游泳健将。不管上来多少鬼子,我都能把船掀翻,让他们去河里喂乌龟!”

曼达奇一家接到撤离常德的通知后,全家老少九口人,没有太多的言语交流,默默打理自己的衣物和被褥,然后向斗姆湖方向流亡。一路走来,难民队伍越来越大。

开战前一天晚上8点,县长戴九峰带着秘书、保镖、炊事员等20多人开始了最后的撤退。此时的常德市,无论白天黑夜,街道上都没有什么人。"只有密如蛛网的军用电话线."

一场你死我活的面对面的战斗。

“这城墙上的战斗越来越激烈,甚至像中世纪的欧洲一样,手牵手,脸贴脸。”-《伦敦新闻纪事报》

165438+10月18日,日军开始攻城,使用毒气。此时的常德城犹如火海。

顾华江,17岁,因为前线伤员不断,从勤务兵变成了卫生员。60年后,回想起这段经历,顾华江屏住呼吸,不停地寻找尘封的记忆。

“兄弟们,我的老师对不起大家。你受了伤,连饭都吃不饱。”第57师师长余程万知道城里没有足够的食物,他一走进卫生队的换药处就向伤员们道歉。伤员一脸激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在更衣室外面,余程万看到一间破房子里有四桶花生,就问:这很有营养,为什么不给伤员吃呢?一个士兵回答:“进城前有命令。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动人民的金钱和财产。”我的眼睛变红了,我说,“现在不是时候。你应该先煮给伤员吃。别忘了把鬼子赶出去后再付出代价。”

165438+10月26日晚9时左右,日机向市区投下数十枚照明弹,常德市区如白昼。不到一个小时,日军炮火如山崩地裂,发起总攻。当晚,伤员总数高达400人,卫生队忙了一夜。第二天,敌人在3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再次向各阵地发起攻击,顾华江的更衣处侧房被炸毁。

165438+10月29日全城转巷战,170团坚守常德南门,一整天都没时间吃饭。卫生队决定给前线士兵送去食物和水。顾华江挑了一把水,穿过废墟,躲过子弹,到达位置时只剩下半桶水。

战士们急切地舀水喝,另外两个卫生员把煮好的花生一颗一颗地给战士们,每人捧几把。战士们一个个拿着手榴弹,左手把没脱壳的花生往嘴里塞。

顾华江至今忘不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待在坑里的兄弟受伤了,但他没把水喝完。他看到敌人冲上来了,他手里没有枪,只有手榴弹。他只默默地握着两颗手榴弹。当一群敌人在离我们20米左右冲上来的时候,他拉开两根导火索冲上去,打死了四五个鬼子。

到了65438+2月,1,守军终于因为实力悬殊而萎缩。城内除大西门、兴街口、水银塔、上南门外,其余据点全部被日军占领。顾华江和队友们把担架竹竿拆下来,削尖一边,做成竹标枪,以备不时之需。

当晚12时左右,日军秘密架起三架梯子爬城攻水银塔,水银塔是城内最高点。被俘后,第57师暴露在枪口下。

“我们站在城垛上,上来一个,捅一个脸,鬼子哭着倒下,大部分都丢了命。那一次,我们捅了12鬼子。”62年后,顾华江回忆起这一幕,依然觉得很冤。

余程万“独居”?

“人类的持久战是有限度的。当最后300名士兵战斗时,余程万将军决定退出常德城墙,以便在另一天为国家服务...如果连这几个人都活不下来,那么保卫常德的英雄事迹将和他们英勇牺牲的朋友一起被埋在废墟下,他们将消失在世界上。”-《伦敦新闻纪事报》

84岁的吴荣凯老人,腿脚敏捷的时候,会从乡下走20多里路坐到常德公墓。“我和他们说话的时候比战友们开心多了”,泪水在他眼眶里打转。

常德战役打响时,吴荣凯是57师169团的队长秘书。

负责传达团长柴一新的战斗命令。

此役,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一战成名,著名作家、记者张恨水将余程万比作唐朝“安史之乱”时镇守洛阳(今商丘)的张勋,并在重庆《新民日报》上盛赞余程万的坚持。但战后,余程万对舆论关于“为什么全师被杀了就一个人活着”的质疑深感委屈

时任团部机要员吴荣凯回忆,1943年2月3日凌晨,余程万来到169团部,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余程万希望柴义新上校带领剩余部队突围,迎接来自德山的援军。柴决定不跟随,理由是于是74军副军长,57师师长。如果突破成功,对组织部队反击会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他部队可以听从指挥。另一个原因是在紧急情况下,下属要掩护长官突破。

余程万终于同意了柴义信的建议。此时,柴一新以不再需要书记员传达军情为由,将吴荣凯推到171团团长面前,要求杜带吴荣凯出去。

“我哭着求柴团长离开我,柴团长生气地说,我巴不得留下来。你还年轻,不能留下来。走吧!”这是吴荣凯最后一次听到柴团长的指示。

吴荣凯告别柴团长,从常德加比市跨过沅水,“抱了一个杉木柱头,游到沅水南岸”。登陆后,他匆匆南下,穿过一片棉田,脱离日军占领。此时,柴一新带领剩余的几十名官兵从北正街华晶玻璃厂方向冲向日军阵地,直至战死。

战后,171团团长丁度回忆说,侵华日军在大街小巷的交织战和英勇反击中死伤惨重,尸体被堵在巷口,阻碍了进攻。日军后续部队夜间冲进来抢尸开道。日军释放了大量催泪弹和窒息性气体,巷战中的日军也奉命渗透放火,全然不顾可能危及自身的进攻部队。

“日式埋葬”的由来

“墓地挖得太浅了。过道里的行人都要在鼻子上抹橘皮,以免死尸酸败……”-纽约时报。

“他说我年轻。他才30出头,刚结婚7个多月。”

65438年2月9日,吴荣开带着赶来的援军收复常德城。在打扫战场、清理战友遗体时,他找到了四川南充人柴义新,被追授为中将。被发现时,全身制服已被鲜血浸润。

常德战役结束后,74军一营排长熊小贤回到常德城。他几乎看不到一栋完整的房子,连瓦片都被烧红了。到处都是尸体,而且大部分都不完整。当你打开瓷砖时,你可以看到断掉的手和脚,空气中飘着尸体的恶臭。之后的一个多月里,熊参与了常德陵园的修建,带着人四处采集麻石条,将文庙前两米多高的石狮子一步步挪到了陵园。

常德县长戴九丰回城后,命令大批民工拿竹竿入城,绑成担架抬尸体。

陈光启负责掩埋日本人的尸体。

“当时人们争着抬中国人的尸体,没有人愿意抬日本人。大概用了十天的时间才把战场清理干净。”陈光启回忆,他们在大西门外的如意粉店后面挖了一个坑。“民工抬着一具死尸,在城门上画了‘郑’字。普通士兵被扔进一个大坑里,七八个高级军官的尸体被分开埋葬。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日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