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讲稿
讲座是教研改革的一种模式。讲座活动可以有效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研究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初中历史讲座模板。欢迎阅读。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突出了两个史实:“铁打的农具,牛耕的推广”和“商鞅变法”。本课程是本单元和本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课题,也是让学生以史为鉴,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良好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都不强。通过对《春秋战国之争》的学习,同学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周王室的衰落,诸侯们为了争夺人口、土地和他国的统治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普及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讨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启示,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流程和方法
通过对铁农具、牛耕的产生和发展的探讨和研究,以及对商鞅变法的认识,研究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知人类生产进步和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总结、比较、质疑等基本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养成独立探究的个性和习惯,逐步掌握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和世界观,树立一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积极支持和参与今后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
重点和难点:
本课有两个重点: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及意义;二是商鞅变法。
这一课的难点是“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大变革”,即铁制农具与推动牛耕和各国政治改革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可采用“问题讨论教学法”或“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法”。由于本课程内容较难,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可以通过提问和质疑的方式切入所有教学内容,然后通过师生讨论,逐一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铁打农具,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的目的可以分为“铁打农具”和“牛耕”两部分。
1,“铁打农具”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
(1)中国大约什么时候开始制造和使用铁?依据是什么?(学生读完课文后思考并回答)
②想一想:图中各种农具有什么用途?它们和今天的铁制农具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战国铁制农具文物图多媒体演示,然后讨论)。
(3)战国铁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有什么问题?多媒体演示教材《分布图》,然后提问,组织学生得出结论:铁制农具分布广泛,这说明铁制农具不仅被使用过,而且得到了推广。
2、“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可以设置一些问题:
(1)在牛耕发明之前,人们是如何耕地的?②牛耕什么时候出现的?(3)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读课文,想象,讨论,然后回答。)
3、“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意义”可以设立在这个小项目下:
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意义是什么?(组织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和拓宽回答,老师会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补充)
二、关于“商鞅变法”,可以设置以下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1.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什么相信变法?(组织学生读课文并讨论)
2.你知道“商鞅之辩”和“移木立信”的故事吗?请把它告诉学生。(在商鞅变法的主课中加入一些故事,可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些措施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
4.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将内容与功能结合起来,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和发挥,教师可以随意演示)
利用内部内容
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贸易,废除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
奖励耕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郡县制的建立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总结:
1,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繁荣的诸侯国;
2.为以后吞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拓展延伸
1,设置素材问题:
(多媒体)有一次,前总理朱镕基在北京看话剧《商鞅》。当该剧最后演到因变法被旧贵族判死刑的商鞅之死时,朱总理泪流满面,感慨地说:“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①问题:为什么旧贵族那么讨厌商鞅?商鞅被杀后,他的变法事业失败了吗?为什么?朱总理的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信念?
②问答:
为什么“商鞅已死,秦律未败”?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